看看美國人怎麼入黨?

發表:2006-08-28 10: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對美國人來說,政黨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也是人民行使權力的工具,美國也有黨,最著名的是民主黨、共和黨。那麼美國人怎麼入黨呢?

  美國亞特蘭大的選舉機構在一次選舉知識的普及問答中,對「我如何報名加入一個政黨」一問是這樣作答的:「在你的選民登記表上勾一個政黨即表示你加入了那個政黨。報名加入一個政黨即意味著你成為那個政黨的一員,可在那個政黨舉行的初選中投票。」

  在選舉季節來臨時,常可以在街頭看戲一般目睹一些中國人認為頗滑稽的場景:「請問你是不是已經登記為選民了?」

  「不,我還沒有。」

  「那我們今天就為你登記吧。你是不是也還沒有加入任何黨派?那你加入民主黨吧。因為這次有民主黨的某某某參加競選。」

  假若這位選民點頭首肯,他便可以在對方遞過來的一張選民登記表上的「黨派」欄目中的「民主黨」一欄畫鉤,一個民主黨新黨員就在街頭一點也不神聖地誕生了。

  如果該選民晚上回家看了部肥皂劇後一時興起改了主意想加入共和黨了,那他可以依葫蘆畫瓢在第二天重填一張登記表,只須在「黨派」中的「共和黨」一欄畫鉤即可。這種「極不嚴肅」的入黨態度和手續自然會被中國人所不理解。

  美國這兩大政黨甚至也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的政黨。

  美國的政黨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參加選舉,黨組織除了致力參加競選並力爭勝利以外,似乎別無其他重要作用了。就全國來說,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每4年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大會提名各黨派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通過競選綱領。「全國委員會」及其「主席」是為總統候選人服務的,選舉一結束,「委員們」、「主席們」就無聲無息了。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哈潑斯週刊》上,曾先後出現了政治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的兩幅畫,分別以長耳朵的驢和長鼻子的像比擬民主黨和共和黨;後來,納斯特又在一幅畫中同時畫進了像和驢,比喻當時的兩黨競選。自那以後,驢和像就逐漸成為美國兩大黨的象徵,兩黨也笑納了納斯特給的禮物,分別以驢、像作為黨徽的標記。「驢像之爭」就成了美國政治競選的形象描繪,也是美國兩黨制的喻詞。

  美國基本上是兩黨制國家,兩大黨不僅控制著聯邦政府,也幾乎控制著所有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雖然也出現過其他政黨及非黨人士湊熱鬧的情況,但他們或是曇花一現,或實力有限,遠不能成為同兩大政黨分庭抗禮的全國性政治力量。

  美國兩大政黨本身組織分散,權力分散。既沒有鐵定的黨員,也不存在一個領導機構和決策機構。各級黨組織中,上級對下級沒有紀律制裁的權力。在國會中,儘管議員們絕大多數不是民主黨人就是共和黨人,但黨組織領袖並不能約束議員們按黨的立場投票,總統也不能給國會的本黨組織下命令。議員們享有很大的獨立性,他們常按自己的目的或選區選民的要求投票,一再打破政黨界限。一般來說,民主黨吸引著為數很大的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天主教徒、南方人、工會會員、知識份子、年輕人及低收入者;共和黨則通常對以下幾種人有特別吸引力:企業主管人、工業家、專業人員、農場主、富人和郊區居民。

  1972年的總統選舉,70%的白人投共和黨人的票,近90%的黑人投民主黨人的票。不過,在實際情況中,沒有一個集團是牢固地支持一個政黨的,而且選民對政黨的選擇也是不斷變化的。多元化的社會和利益不同的眾多集團的存在,使政黨成為利益不同的各種選民的大聯合。兩黨也因此迴避分歧嚴重的問題,在許多問題上採取中間立場,以爭取更多的選票和避免黨的分裂;而這樣一來,政黨越來越沒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兩黨區別日漸模糊。

  這樣看來,美國政黨間的競爭,主要是組織問題,而非原則問題。在美國歷史上,要是任何第三黨有實質進展的跡象,另外兩個大黨就要設法爭取那些支持第三黨的人士,極力贊成那些人士感興趣的主張。於是歷史上出現過的若干第三黨,往往成為兩黨政治的攪拌器,它迫使原本在主張上尖銳對立的雙方,為了爭取中間人士,必須將自己的政策修改得不那麼走極端。當這種效果達到後,第三黨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

  由於沒有明確的政黨劃分,總統候選人才可以在競選運動中對一切團體發出呼籲。其結果使國家趨於團結而非分裂。在西方國家,凡是成功地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在政治上都較多黨制來得穩定,這是一個有待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分析探討的有趣問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