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的觀察,在中國當上教授的途徑有下列幾種:
第一、「以官當教授」的產物。只要在大學中混一個行政職位那怕是教研室當一個小頭頭,在職稱上都要照顧。如果不是學術上太差,一般來說,這些頭頭都能弄個教授。對大學的官來說,官越大,提教授時的學術要求就越低,甚至沒有學術要求。許多大學裡的管理型教授就是這類沒有學術成就的教授。這種類型的教授既不上課、也不真正做研究的。有人開玩笑地講,這是中國最大的「既不教、也不授」的教授群。有些管理類、政治思想教育類的教授可以說是半文盲,甚至連報紙和文件都看不懂。我們南京地區的著名大學——南京大學前黨委書記就是這樣。該書記居然2002年在當地一張較有影響的報紙上撰文,說什麼該校建校100年來取得的成績主要在於始終貫穿了「三個代表」。這在南大教師中曾作為笑柄,有人甚至寫了諷刺文章貼上了。一位南京大學的教師說,既然是一位政治思想教育類的教授,至少應該能讀懂黨的文件。
第二、「論資排輩當教授」。中國大學「論資排輩」是根深蒂固的;就連中國上一屆分管教育的副總理李嵐清在離任前也說,「論資排輩」和「文人相輕」是中國大學內的兩大弊端。中國大學教師對當教授今年「輪」到誰都很敏感。這種「輪」就是資歷到了。一般而言,資歷很老但沒有當上教授的教師,他/她心理不平衡,領導好像也欠了他人情,群眾也普遍同情,學生也抱不平。特別是一些教學較好,但沒有什麼科研成果的教師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照顧老同志,為了 「以人為本」,大家也願意讓他當教授。社會主義嗎,就是要「人人享受公平」。這種人當教授時,有時群眾評議票高得驚人。大家都有一點心理,與其讓一個對大家都有「威脅」的人當,不如讓一個對大家都沒有「威脅」的人當。一個學術強的人當教授,以後會對其他人當教授嚴格要求,學術不強的當教授則不會這樣做,因為他自己就不行。另外,既然學校的各級官員可以降低學術水平要求當教授,為了穩定人心,搞好團結,對一般教師也能過於苛刻,特別是對一些年長的、資歷老的教師就更不能要求過高。否則,學校的干群關係會緊張的。所以,每年學校評職稱前,各院系的領導都會向學校爭取教授指標,向有關評審專家和領導打招呼,為這些人爭取當上教授。
第三、「靠各種關係當教授」。中國就是一個關係社會。在中國大學裡,當教授也離不開關係。這種關係現在相當泛:如某教師的配偶、父母或親戚是有權的人物,或一位大款,或一位學術權威;或者某位教師機遇好,「傍」上了這樣一位,這些教師只要學術上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當上教授的可能性都很大。有時領導會創造機會讓這種教師當教授。在這些「靠關係當教授」中,其中一個因素是少不了的,這就是與學校各級的領導關係,能有學校級領導支持當教授是最快的,能有院系領導的幫助當教授次之。所以,在中國大學,一些學術不太行的教師如果會「討」領導歡喜,這些教師如果不是學術上太差,也容易晉升。為此,有些教師在領導面前自貶得很厲害,背後「跑送」也勤快,完全沒有獨立的人格。
第四、「靠幫派體系當教授」的平衡。中國大學拉幫結派是普遍現象,如果誰還守著過去的「君子不黨」的信條,只好自我孤立。因此,在中國大學當教授時,派系關係十分重要。這一派有人當了教授,另一派當然也要有人當,否則,不平衡。幾年前,北京大學要搞教師人事改革,「什麼本校不留自己的畢業生,主要海外招聘」,以為這樣就是杜絕中國大學內的「近親繁殖」,「拉幫結派」。其實,這種改革在中國大學絕對根除不了拉幫結派現象;即使教師來自五湖四海也照樣拉幫結派。我所在學校一個系裡由於組建不久,教師基本上來自五湖四海,幾年後同樣結成幫派,現在幾派鬥爭的激烈性不比其他老資格的系差。如果某教師不加入幫派,當教授時,即使你水平再高,不是沒人幫你爭取教授指標,就是評審委員會內沒人為你講話。評審委員會內真正願意以學術為標準評教授的委員不多;即使想堅持學術標準的委員,或因為人數太少,或因為其他因素也成不了氣候。
第五、「創收當教授」。這年頭,任何學校都缺錢,北大閔維方書記前幾個月就說出一句經典的話: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的經費。在這樣的條件下,哪一位教師要能創收,不管是騙還是蒙,只要能搞來錢,就是學校或者院系的功臣,學校也最大獎勵就是當教授。這種許多院系的創收「能人」自己也認為當教授是應該的。至於學術水平那根本不重要,有那麼多學術水平不高或根本沒有學術水平的人當教授,他/她為院系「辦班」或拉「項目」創收了不少錢,當個教授不是應該的嗎?
第六、「靠學術泡沫與腐敗當教授」。中國大學近年來當教授標準往往是量化的,多少篇論文,拿了什麼科研項目。至於質量如何、或如何達到這些量化指標的並不重要的。這樣,為了達標,有的教師出錢或找關係買「版面」、搞項目,找「***手」寫論文(之於公開的抄襲近年來已經在們努力下少多了)。為了滿足這種市場需要,國內相當多的期刊從收費中謀利,現在發展到一些港臺和海外人士以在港臺或海外註冊專供國內教師出論文的「期刊」來賺錢,比如這幾天在我的信箱中發現的「美中XX管理」(編輯部在武漢),「亞太XX社會科學論叢」(編輯部在深圳)的廣告。研究一下一些教授的學術作品,不難發現有學術泡沫特點的 「成果」:一本考試習題集、一本高考(考研、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自學考試)輔導材料,甚至是一本作文「範文集」,一篇新聞分析,甚至是一篇遊記,像編大量重複的教材這類的東西現在已經不算新玩意。之於有些人的科研項目就非常奇怪了,從來就沒有某個領域的研究經歷,但卻有某個部門或企業給的項目,這個項目怎麼來的,是怎麼進行研究的,成果是什麼,只有天知道。目前有一些學校要求學術成果要有質量,即有引用率,有同行評價。這難不倒中國的一些急切想當教授的人。要引用率,讓自己的研究生、同學、部下、朋友引用,然而幫其發表、出版;要同行評價,讓研究生、同學、部下或朋友寫(或直接自己寫或修改),然而幫其發表、出版。據我所知,有的人為了獲獎,讓人寫吹捧自己成果的文章已經上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之類的大報。
第七、「靠攜‘洋’當教授」。「兄弟當年在英國/美國的時候,與XX(學術大人物)討論過什麼什麼,」這種由錢鐘書在《圍城》中描寫的現象已經在中國大學裡過時了,取而代之的是,英文出版、發表的成果。某些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如果翻譯成中文與一些中文出版、發表的成果太相似了,有的還沒有這些中文成果水平高。現在中國一些大學講的就是與國際接軌,有了這些洋人出版的成果,對一些急需有海外影響的大學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給他/她當一個教授也是順理成章。
第八、「靠誠實當教授」。中國大學裡也不是沒有靠誠實當教授的人。這種教授就靠的是自己的誠實勞動,與前七種情形無涉。儘管,他們中許多人的成果與世界先進水平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要求其所有的教授水平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如果中國的教授個個能靠誠實獲取「功名」,久而久之,整體的水平也會提高,形成一個比較良性的學術環境,中國教授水平也會整體提高。
在中國的教授中,有的人涉及上述前七中的幾條,有的人的成果部分是通過誠實獲得的。實際的情況很複雜,因人而異。本人雖然還沒有混上教授,但決不憤世疾俗把所有教授及其成果一概否定,抱著「我不行,大家都不行」的心理,像有些沒有當上教授的人常常罵的,「中國的教授都是學術垃圾」、「都是靠錢,權、關係」,似乎在中國大學只有達到愛恩斯坦、霍金、邱成桐、羅爾斯、哈貝馬斯這樣水平的人才有資格當教授。我認為,中國的大學教師只要不涉及上述當教授途徑的前七條,老老實實,不久的將來中國大學會也出現世界級大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