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國的華人家庭

發表:2007-04-24 19: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在美國學習期間,沒有像大多數學子一樣,住在學校宿舍,我大部分時間是和在美的華人家庭住在一起,因此,有機會瞭解到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現在的美國華人家庭大多數都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方赴美,一方守望的骨肉分離階段;最初團聚後的艱苦創業階段;生活穩定後的謀求發展階段和退休後的頤養天年階段。
  
為留美骨肉分離
  
因為政治和歷史的原因,美國政府一般不會給赴美學子夫妻二人同時簽證,而且因為經濟原因,赴美學子一般也不會申請夫妻同時簽證。這就造成了夫妻一方在美艱苦學習工作,另一方獨自或帶著孩子在家留守的情況,這樣一個時期一般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忍受不了這種守望的痛苦,最終沒有走向團聚,卻走向分手的夫妻,這麼多年也並不少見。
  
即使雙方經過複雜的手續最終在美團聚,在體會了最初的喜悅之後,立刻面臨艱難的生存問題。條件好一些的,一家人同甘共苦,度過難關;條件不好的,不得不經歷又一次骨肉分離。
  
我在印第安納大學學習找宿舍期間,結識了一位在當地工作的華人大哥付先生,並且和他同租一套公寓一月有餘。付先生是大連附近的人,從當年赴美留學到現在,已有七八個年頭。在我和他同租之前,他妻子在幾十里外的一個小城找到了工作,剛剛從他們租住的這套公寓中搬過去。他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依然住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公寓中空出的一個房間就租給了我,他每週末去妻子那裡團聚。
  
我和付先生交往的時間不多,但關係相處融洽,幾次閒聊中大致瞭解了他們一家在美國的生存狀態。他從國內大學畢業工作幾年以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到美國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找到工作,生活稍微穩定了一些,把妻子接到美國,而這已經是他到美國的第三四個年頭了。他妻子一到美國,就開始進修研究生課程,他工作掙錢負擔兩個人的生活,支付妻子的學費。時間不久,妻子懷孕;他把父母從國內接過來照顧出生的孩子,孩子不到半歲,就由他父母帶回國撫養。到我們認識時,他的孩子已經兩歲了。
  
付先生很少提起他的孩子,每次我主動問起,他才說上幾句。
  
我問他:「想不想孩子?」
  
他告訴我:「不想。」雖然這麼說,但他在談起孩子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憐愛。他說不想,也許是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想。他白天上班,晚上因為想讀博士,還要去修課或自習,半夜回到宿舍,經常連衣服都不脫,倒頭便睡。
  
他們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不知家在何處。他曾經對我說:當他回國回家的時候,即使家裡人招待得很好,他也依然強烈地感覺中國沒有他的家,他的家在美國,可卻不知在美國的什麼地方。這麼多年,他已經適應了在美國的生活,已經對那裡的文化和環境產生了一種認同。他的這種困惑,不禁讓我想起唐朝詩人賈島的一首詩《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在和他告別的時候,他告訴我,現在他妻子的工作穩定了,他們準備在年底把孩子接過來。現在,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希望他們一家人已經團聚在一起過著平和幸福的生活。
  
為孩子做全職太太
  
在特拉華州學習期間,我住在一個親戚家中。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美國華人中產階級家庭:一個帶車庫的二層小樓,房前屋後有草坪,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料理家務,兩個孩子在讀書,生活安逸穩定。通過這樣一個家庭,我結識了一些和他們相類似的家庭,並在這些家庭中發現了一些共性:他們的男女主人都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來到美國,通過讀書,大多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畢業後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已經加入美國國籍或取得綠卡,經過十幾年的打拼,購買了房產車輛,兩人現在都已是人到中年,最操心的事是孩子的學習。
  
以我借宿的家庭為例,男主人是九十年代初來到美國,經過五年時間取得博士學位,現在在美國的一家跨國公司科研部門工作;女主人在男主人到美國半年後,帶著孩子以探親簽證來到美國,那時,男主人還在上學,僅有一些獎學金,女主人不得不打零工,掙些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孩子還小,他們兩個人輪流在家照顧。據他們說,他們當時和別的家庭同租一套公寓,家裡的床和傢俱都是從外面揀回來的。現在,才算是苦盡甘來。男主人一人的工資負擔全家的開支後略有節余;女主人不用再出去工作了,全心全意料理家務,洗衣做飯送孩子上學是她的日常工作,沒事的時候看看電視,或約了其他姐妹開車出去逛商場,順便交流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一家人週末的時候,或者開車出去遊玩,或者去華人教堂參加聚會。
  
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城市,華人家庭居住分散,人們上班、交往只能開車,因此每家至少有兩輛車,男女主人各一輛。這些華人家庭一般都有孩子在讀書,且住的房間較大,家裡必須有人料理家務,這時候一般都會把女主人留在家裡。我認識的一位大姐,雖然在美國已經取得精算師的資格,但為了家庭和孩子也不得不辭職在家。
  
美國華人家庭的生活一般都很平淡,人際關係也簡單,華人家庭聚在一起的機會除了附近華人教堂、中文學校舉辦的活動之外,就是幾個關係不錯的家庭之間的小規模聚會。這些中年人聚在一起,一般會談論孩子的學習問題,中國的發展。
  
在彷徨中生活
  
在華人教堂,我也經常遇到一些老年人,他們是更早來到美國的一批人,現在都已退休,他們的退休金已足以保障他們安享晚年,但在言談之間,仍不免流露出對故土的思念。
  
寬闊的太平洋,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隔斷了第一代移民和故鄉家人之間的骨肉親情,即使偶有回國發展的激情,但考慮到自己的家庭,考慮到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又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很多人都在這種回與不回的困惑中彷徨著。
  
我在回國之前,主人家的小兒子睜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我問:「美國這麼好,你為什麼還要回中國去?」看著他清澈的眼睛,我一時間無言以對。
  
是的,我為什麼要回國呢?也許,我是怕有一天我也會產生「鄉關何處是」的困惑吧!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