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鬼」

作者:胡展奮 發表:2008-01-01 07: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向2007年告別--這篇博文不敢期待有人過目了。

最近潛心研讀《論語》,發覺那個"仁"字,不但被後人灌水太過,而且孔子自己也把它攪得太渾。

儘管"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星空下,仍有一代代的人在不懈地思考:人是什麼?萬物的尺度是什麼?

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而在他之前一百餘年,樊遲也問仁,孔子曰"愛人"。

仁,就是人,就是"愛憐一切生命"的高尚品質,因而,是"上人"--高尚的人。如同果仁,仁是美德之母,在簡化漢字的多次浪潮中,仁字始終沒有被簡化掉,未嘗不是"天地之仁"也。

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 "二",也是會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二"和"上"都是高的意思。《說文解字》說人是"天地之生,最貴者也。"結合起來看,"仁"就是萬物中僅僅屬於人類的高尚品質。

人類曾經有過非常美好的時代,那就是孔子曾經描繪過的"大同社會":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

然而到了孔子的時代,已經"天地不仁",人心潮水一樣地變壞了。人,本來就"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語),現在人性的部分更稀薄了,不再有"高尚情懷"了,以至於一部《論語》,講"仁"者109次,幾乎就是一部"仁學"。

我常常想,孔子談仁為什麼密度這麼高?

因 為憑藉"仁",他重新發現了人。孔子釋仁,雖有多種解釋(這一點,我覺得他老人家有點小嘴含大橄欖),比如"仁者先難而後獲"、"仁者樂山"、"仁者壽" (《雍也》)"剛毅木訥近仁"、"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和"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憲問》)等,但是盤旋於諸德之上、並且統攝儒學精粹的" 形而上",就是"愛人"。

愛人,並據此推及所有血肉有情的生命,這就是儒家充溢於天地而恩推萬物的"仁"。仁人,才是真正的人。

如果說,孔子所有的學說都圍繞著"以仁為本"的話,那麼,"以人為本"就是以仁為本,這一點,他比喊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更為深刻。

在 孔子之前,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概念,其實是一直不完整的,相當一部分人不被當人看,甚至遠遠不如低值易耗品,所謂棄若敝屐,極端的典型就是"殺殉", 主人了,你必須陪死,即使是屢被孔子稱頌的夏商周"三代",野蠻的殺殉也一直"依禮"而大規模地進行著,直到春秋乃至戰國,殺殉仍有發生,甚至明朝的初 年仍然保持為皇帝殉葬的惡習,我們從下面的場景描寫,仍可想像歷朝歷代為皇帝殉葬的恐怖現場--

朱棣死,為其殉葬的宮人達30餘人,即使最 寵愛的韓氏和崔氏也不能免。殉死那天,把她們領進大堂,大堂之上已經安置了許多小木床,只聽得哭聲震天,宮人們一個個地被強迫站在木床上,把頭伸進吊好的 繩套裡,一旁的小宦官把床一撤,宮人便懸空了。韓氏死時,哭喊著自己的乳娘說:"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聲未絕,床已撤去。橫樑之下,頓成屍林。 (《明朝十六帝》)。

人們習慣將非人的暴虐形容為"禽獸之舉",然而禽獸果有如此殘忍麼?殷代的國君死後,殉葬的竟達1000多人,及至周代,"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節葬》)。秦趙長平之戰,一戰就坑趙卒四十萬。

孔 子就是在如此慘絕人寰的環境下提倡仁道的,也只有清楚地看到遠古那種令人戰慄的野蠻之風,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孔子"仁"的觀念的偉大和不朽,面對各種令人 髮指的暴行,他高舉"勝殘去殺"的人道主義大旗,極其憤怒地詛咒: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那個最先製造陪葬木偶的,要斷子絕孫!)其恨切痛切之情,溢於言 表。

較之活人殉葬,以木俑和泥俑代之已經是一大進步,但在孔子看來,好俑者觀念深處隱藏的仍然是對人的生命的蔑視,必須撻伐,足見他"以仁為本"的願景之強烈。

如此強烈的願景還絲絲縷縷地融入孔子的生活細節。

春秋時,馬匹彌珍,匹馬束絲就可以換取5名奴隸(郭沫若《十批判書》),然而孔子的馬廄失火,他第一句話問的就是"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那時,雖然大部分奴隸已經除籍,但是馬伕仍然是十等人以下的賤民,很難受到上層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孔子首先關心的是傷人與否而不問馬,既體現了他"愛人"的無等級界限,也反映了他"仁本位"的生命價值的序位:與珍貴的馬匹相比,人的尊嚴當然第一。

孟 子完美地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本位"思想,因為他的雄辯和長於修辭,"仁"的特指性被他解析得更具體、更感性、更生動,他認為"良知之心",人人都有, 即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惻隱即良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 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醜上》)

那意思是一個兒童眼 看要掉進深井,任何人猛一看到,都會油然而生救援之心,這種"不忍之心"是人的天然自存,剎那間沒有任何私慾的考慮,可以稱為仁的"種子"--"人皆有所 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每個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它推廣到他所忍心做的事,就是仁德。見《孟子·盡心下》)

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人其實都有向善從仁的"種子",只是平時都被權欲、利慾、色慾等一切人欲之私遮蔽了罷了。

而孔孟的偉大,就在於開發萬眾的善端仁芽,甚至推及到"血肉眾生",《論語·述而》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對魚,只釣而不用大網捕撈;對鳥,不去射殺歸巢棲息的)。

此說一直以來被解釋成"夫子供祭不求多",或"娛心解勞游於藝",或"取物以節反竭獵",其實,如果我們潛心體察一下夫子的"仁",就豁然開朗了--

捕魚,何必趕盡殺絕;而獵鳥,怎麼可以對回巢棲息的下手,以至"鷓鴣夜飛失伴"啊!

無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朱熹說得好:"仁是根,惻隱是萌芽。親親、仁民、愛物,便是推廣到枝葉處"。推己及人,推人及物,如果我們,能將仁愛如此由根及枝地博施於天地萬物,還有什麼血肉眾生不被感化?還有什麼人間戾氣不能祓除呢!

三墳五典,九丘八索,看來總抬不過一個"仁"字,悠悠萬事,也唯此為大,問題是,當今世界,還有一個人願意做"仁人"嗎。

行"仁"太累。而做一個兩腳獸,多快活啊!當今人類其實只消兩字便可:快活!

前幾天,一友發我一段子,有趣,便附錄於此----

一女縣長晚歸,被兩綁匪劫持,匪持刀摁其胸說:別動!劫色的!女縣長聽了長舒一口氣,罵道:死鬼,這麼愉快的事,嚇死我了,還以為被雙規了呢!

(作者博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