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越變越現實:為孩子我選擇了美國(圖)

發表:2008-01-22 01: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十幾年前,如果有人可以攜家帶眷移民美國,絕對是件被人羨慕的事;十幾年後的今天,初到美國,很多人會倍感失落。失落的原因,並不是美國不好,而是美國沒有心目中所期待的那樣好。更有些人感嘆來了美國,如同"洋插隊"。除語言有困難外,業餘生活,朋友圈,事業發展方向,都非常侷限。

  他們的情況大致如下:事業小有成就,生活富足,收入穩定,有車有房,有些人甚至小有名氣。對於"國夢",他們更多的是質疑和矛盾。儘管如此,最終還是有不少父母選擇在美國留下來......他們大多數都是為了同一個原因--孩子,或者說希望能夠讓孩子享受美國教育。

  不久前,記者在某海外論壇中發表《父母應不應該為孩子犧牲》的討論話題,隔日該帖的點擊數過萬,回覆共計有上百條。數日後,記者收到了一封家長的來信:

  看了你的《父母應不應該為孩子犧牲》,對我觸動很大,我和我的先生就是這樣,為了孩子又一次回到美國。第一次來美國,我們一共待了三年,當時孩子只有8歲半,上四年級。三年後,我們選擇回國,回國後孩子上7年級(國內初中一年級)。

  這才發現,孩子的學習怎麼也跟不上了。無論孩子怎麼努力,家教也請了,還是倒數第幾名。你知道國內的學校就講究排名次,這樣一來孩子心理上很難承受,天天苦惱得要命,作業多得喘不過氣來,她往往是晚上11、12點才能睡覺。而且現在的孩子也很勢利,你學習不好,好像沒有人理你。她就是英語很好,在國內待了一年,最後思來想去,我們放棄了一切,又一次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現在已經來了兩個多月了,老實說,我們做父母的心裏還是蠻難過的,我們放棄了舒適的工作,又一次來到這裡。和第一次來美國的感覺很不一樣,這一次,我們心裏後悔,但是小孩很開心呀,學習輕鬆,而且成績也不錯。作為大人,我們感覺很矛盾,我們不開心又怎麼辦呢?有時候確實很煩人。假如能讓我重新選擇,我一定不會再來美國。謝謝你,多保重。

  New Orleans LA,Connie

  記者試圖與Connie聯繫,想進一步瞭解情況,只可惜到目前為止她一直未有回覆。

  到底孩子會不會因為美國教育而更加出色?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華人父母如何教導在美國受教育的孩子?他們又會面臨怎樣一個尷尬的處境?孩子成人後,是否還能像中國孩子一樣,懂得孝順父母?父母辛苦勞碌一輩子,孩子不懂事又怎麼辦?父母為孩子犧牲,這麼做到底值不值?帶著一連串問題,記者走訪了不同的移民家庭。

  故事一:

  張梅(化名)和兒子,來美國與丈夫團聚有3年了。兒子今年8歲,小學二年級,是班上的優秀生,作文成績尤其突出,排全班第二名,最近剛剛被選入天才班,這點讓張梅由衷地感到寬慰。張梅是福州人,大學主修教育,畢業後在一家幼兒圖書出版社裡做編輯,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全身心地投在上面。用她自己的話來形容:"在國內,工作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我的工作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和我的家庭同樣重要,我甚至會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了美國,我才真正地學會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開。"

  張梅全家移民美國,其中一個很大因素也是為了孩子。當記者問張梅,這樣做算不算是一種犧牲?她很現實地回答,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就是孩子幸福的鋪路石。自己初到美國時的那種迷茫和慌張,至今都記憶猶新。語言的困難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克服,但是,她說無論多麼難,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退路--回國。

來這邊之前,我做了兩手準備,也給自己留了後路。我沒有跟單位辭職,只是請了探親長假,以防萬一。剛到美國,我才發現語言根本不夠用,國內學的那點英語,連地鐵裡的廣播都聽不懂。那段時間,我一下地鐵就特別緊張,每次廣播聲音一響,我就一個勁地問老公,他們說什麼呢,路線又有什麼變化。那時,在曼哈頓34 街,我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坐地鐵到中國城,一次次的挫敗感,壓得我喘不過氣,常常為一點小事覺得自己好像廢物一樣沒有用。印象特別深的一次,是孩子第一天上學,我把孩子領到學校去,老師很熱情地對我說了一大串話,我只聽懂了最後一句,就是"請把你先生找來"。我記得老師滿臉失望,其實她說的英文也並不難,只是向家長交代一下孩子上學,要給他準備什麼東西。

  好長一段時間,我的心情特別低落,情緒也很不穩定,老衝我先生無故發脾氣。我先生挺理解我的,頭幾個月幾乎每個週末都帶我和兒子出去散心,去水族館、海邊和郊外玩。可是,我哪裡有心情玩啊,玩什麼都覺得沒意思,吃什麼都覺得沒滋味。直到有一天,我把我先生惹怒了,他衝我大吼:"你簡直無可救藥了,實在不行,你回去吧!"這一吼把我罵醒了,從那之後,我慢慢恢復正常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華人的日托中心當老師,名義上是老師,其實角色和保姆一樣,小孩子每天的吃喝拉撒都要照顧到。這是我第一份工,我特別珍惜,人家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每天給小孩子換尿片十幾次,自己沒經驗也沒有保護意識,以前給兒子怎麼換的,也就怎麼做,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手被大面積感染了,才懂得要戴手套,預防交叉感染。最難的日子已經熬過去了,我始終覺得沒有什麼好後悔的。

  我先生學理工的,比我先來,吃的苦比我還多。他一開始幫助親戚開餐館,足足干了3年,後來他親戚錢掙夠了,打算把餐館賣掉或者轉讓給我們。我和我先生思前想後,認為開餐館確實是賺錢的一條捷徑,沒幾年就可以存到買房子的錢了,但是,天天都要圍繞著餐館轉,根本沒辦法過正常的家庭生活,小孩子也只能跟家長一起泡在餐館裡。

  最後我們謝絕了人家的好意,儘管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傻,但我們還是決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又正常的家庭環境,錢可以慢慢賺嘛。我先生又干回他的老本行,我們週末一有空就帶孩子到處去玩,一年也總要帶他旅行一兩次,他視野開闊了,寫作文的時候也不愁,自然很多話題要寫。

  兒子上一年級的時候,我陪他一起讀書做功課,他不懂的字我也不懂,大家一起查,從他那裡我的英文也長進了不少。現在坐地鐵,我兒子幫我當翻譯,每次我都跟他說:"媽媽英文不好,你要教媽媽啊!"他很懂事,每次都把地鐵裡的廣播重複一遍給我聽,如果我還聽不懂,他就幫我一字一句的翻譯過來。"

  張梅告訴記者,自己現在也有一份很穩定的工作,雖然生活過得不是那麼富裕,但是,一家人其樂融融讓她很滿足,她覺得無論是喝洋墨水,還是在中國受教育,家長一定要陪伴著小朋友成長,才不會跟自己的孩子產生太大的隔閡。

  故事二:

  王玉清,是科班出身的花臉演員,求學苦練京劇逾十年,曾任中國國家京劇院文藝團副團長,領隊在歐美10餘個國家巡演。2001年他移居美國,轉行成為全職導遊,業餘時間常被各大社團請去演出。2007年,王玉清全家在美國團聚,10歲的兒子隨母親一同移民美國,去年9月在美國入學,上小學五年級。

  "以前在京劇團工作的時候,經常代表國家到世界各地去巡演,前前後後來了好幾趟美國,對美國印象很一般,真正下決心申請綠卡,主要就是為了孩子,希望將來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留學海外的機會,為此和我愛人私下商量了很久。

  2001年,我正式拿到了綠卡,一個人先過來打拼生活。內心一直都很矛盾,是否要在美國定居。可是自從孩子知道自己可以來美國讀書,總問我們為什麼不早點帶他過來。沒有辦法,本想先存點錢再辦他們過來,這樣,我們只好改變計畫。去年,娘倆一起過來了。

  兒子去年9月入學,本來想讓他感受一下,如果不習慣再送他回中國。沒想到開學沒多久,語言關還沒過,小傢伙已經很適應這邊的生活了。平日,我總問他習不習慣美國生活,願不願意在美國讀書,還是回國上學,他都表示更願意在這邊讀書,很喜歡美國的生活。我們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兒子的音樂特長,按國內標準他已經是鋼琴9級,而且長笛也是8級。來了美國,兒子興趣很濃,還想繼續進修,做家長的肯定要支持他,同時也要盡量去滿足他的需求。尤其學習藝術,我是科班出生,知道要學藝就要跟名師學,才能學到最規範和最正統的本事。在這邊請專門的輔導老師,費用真的是不便宜。例如,請長笛老師專門輔導,一個小時要180美元。同時,我們還給他報名上鋼琴課。

  以前來美國,主要是帶團演出,次次都是林肯中心接待,包吃包住,非常省心。真的移民過來,生活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家裡處處都是花銷。我早上一睜眼,滿腦子都是各種各樣的開支和費用,例如,下個月的房租、水電,還有孩子的補習費用等等。好在來之前,做足了心理準備,也和不少過來人交流過,知道在美國打拼過日子有多艱苦。

  我是學京劇的,十幾年來就是練就了這一身本事,可這個專業在美國等於什麼都不是,一切都要重頭開始,我做過餐館也做過送貨的,後來選擇做旅遊。旅遊這份工作比較有彈性,一年之中分旺季和淡季,如果有演出活動比較好請假,至少不太會被炒魷魚。

  要不要放棄演出,我一直都很矛盾,內心也一直在作鬥爭。演出目前是我的副職,也是我最大的業餘愛好,華人機構、賭場,還有朋友時不時都會邀請我去作個秀,或是接些活。只要條件允許,基本上每次我都會答應下來。演出從排練到登臺,大致都要花上一兩個禮拜,有時候掙的錢,還不抵我兩個禮拜的工資,更別說指望演出應付家庭日常開銷啦。說心裏話,這份收入很不穩定,而且也挺辛苦;有時候,我也在尋思是否要停掉演出,為孩子和家庭,找一份穩定且收入豐厚的工作。可是,京劇表演是我的專業,我哪裡放得下。

  我愛人在國內是護士,剛剛考下護理執照,最近已經開始上班了。我想我最終還是會回國,在美國只能說是打份工,為生計而奔波,在國內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會有滿足感。

  我和我愛人商量過,為了孩子,我們打算在這裡打拼十年,等孩子能夠自己獨立了,我們倆就回中國去。偶爾,來美國看看孩子和這邊的朋友。"

  採訪結束後,王先生告訴記者,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他現在對這句話的認識更深了。他坦言,自己就是個望子成龍的典型。為孩子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到底值不值得,他和他愛人都很困惑。

  故事三:

  記者採訪中,曾遇到一位在美國求學的李女士,李女士年過6旬,之前在國家機關工作,退休後不甘寂寞,毅然決定考下託福,拿著退休金非常有魄力地赴美留學。李女士對記者講述了一個她大學同窗的故事。

  這位大學同窗,也是位公務員。在國家機關勤勤懇懇做了十多年,本身已經做到一定重要位置,未來還有望繼續升遷。這位母親,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毅然辭去大好前景的工作,隨丈夫一起來到美國,默默無聞地做了十年的家庭主婦。十年後,她回國探親,參加大學同學聚會,看著昔日的同窗,如今已成為各個領域的權威人士和幹部,這位母親心裏很不是滋味,當她和知心姐妹談天的時候,才吐出實情,十年來隨著兒子的成長,母子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溝通也越來越難。"為了兒子,我來了美國,到了美國,我丟了兒子。"這位母親說著說著,就哭了。

  美國教育,和這位母親所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在美國不能夠用中國的那一套去管制孩子,孩子越管會越逆反。這位母親舉了個例子,自己的兒子前段時間愛上了一個墨西哥籍的女子,那個女子教育水平不高,身材也比自己的兒子壯,典型的老美身材,肚子上還有好幾個"救生圈"。雖然這位母親非常不滿意,但是,這些想法卻不能直接和兒子提出,因為她知道,兒子非常獨立,不喜歡父母干擾自己的感情。

  這位母親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費盡心機,讓兒子改變主意。我知道我在背後做了些手腳,也旁敲側擊說了這個女孩子很多不是,這種做法實在不光彩,但是如果不這麼做,我兒子說不定就會把這個女孩娶回家,那我和我老伴怎麼受得了。我們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卻白手送給了這樣的人,那怎麼可以。"

  李女士說,她很同情這位同窗,但是她堅決反對父母為孩子犧牲自己的這種做法,父母不開心或者發展不順利,又怎麼能夠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呢?她說,為孩子犧牲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一廂情願,並未徵得孩子的意見,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承受,最終都會把他們的付出轉變成對孩子的期望。如果孩子不能珍惜,或者違背了父母的意願,這些家長在情感上又會覺得很受傷。李女士感慨,東西方教育方式不一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想法和價值觀都各具特色。讓美國孩子像中國孩子那樣孝順和尊重父母,實在有點勉為其難了。

  記者認為,李女士的故事也是有一定侷限性,但是可以看出東西方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到底哪一種好?父母應該怎麼選擇?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来源:僑報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