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中的中國知識界

作者:羅平漢 發表:2008-02-14 07:5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科學界提出了一系列超高指標

1958年是"大躍進"的年代,也是創造神話的年代。

在全國各行各業全面"大躍進"的感染之下,教科文的"大躍進"也發動起來,一向嚴謹的科學界也出現了許多豪言壯語,提出一系列的高指標。1958年2月,批評"反冒進"的南寧會議剛剛開過,中國科學院就在北京舉行各研究所所長會議,部署科學工作的大躍進。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號召科學工作者拿出吃奶的力氣來,促進科學大躍進。郭沫若說:現在不愁英雄無用武之地,只愁地無用武之英雄。

在會上,一些研究所的負責人當場就提出了本所的躍進規劃。精密光學儀器研究所負責人提出,以第二個五年計畫的大部分時間來掌握世界上光學機械儀器方面的主要成就,在第二個五年計畫的後兩年開始製造新儀器,到第二個五年計畫末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第三個五年計畫的前三年與世界先進水平犬牙交錯地前進。石油研究所負責人表示,在五至七年之後,我國在頁岩油、水煤氣合成石油生產方面將遠遠超過英國、西德和美國,這兩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自然也應達到國際水平。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會上也說,在我國實現呼風喚雨、普遍應用電能等遠大理想,現在就要考慮進行準備工作。例如水利方面實現了農業綱要後,就可以基本上免除不太大的自然災害,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如颱風,也可以應用人工氣象控制的科學方法來控制;水雨量的多少同樣可用人工控制,這方面的研究就是雲霧物理學。他還說,我相信理想的、極樂的世界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建立起來。

這年5月15日,也就是八大二次會議尚在召開之際,中科院向會議報告了全院的躍進計畫,包括24個方面的任務,其中直接為工農業等國民經濟服務的項目有18項,有4項明確提出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科學事業爭說大話

在1958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科院北京地區共青團第二屆代表大會上,傳出"捷報",青年科學家們創製的產品有七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有11項是以往沒有研製過的。

7 月1日,新華社發布消息:"首都科學界向黨匯報成果,許多研究項目超過英美水平。"其中,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對於半導體晶體管的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頻率最高的半導體晶體,它比美國的同類產品還要高。此產品是這個所在20天內突擊完成的。化學所研究出了"尼龍9",而國外還沒有正式生產。地質所對於岩石分析、鈳鉭鐵礦分析、獨居石分析、鋰雲母分析等研究成果以及遠距離操縱,自動化研究所的無觸地遠距離信號設備、脈衝頻率制遠測設備"也大大超過了英美水平"。

7月1日這天,中共中科院機關黨委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北京地區各研究單位共向大會獻出研究成果300餘項,"其中超過國際水平和達到國際水平的共有25項"

過了12天,《光明日報》報導說,科學院北京地區研究單位完成1000項研究項目,其中100多項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這些成果中,有應用物理所的半導體晶體管、晶粒取向矽鋼片,化學所為研究海水淡化而研製的離子交換機,原子能所的鉗工萬能機、金屬三級油擴散真空抽氣機等。

8月8日,上海舉行科學技術研究工作躍進展覽會,上海地方工業、上海高校、中科院和中央各部委在上海的研究機構共60個單位參展,共展出實物、圖片、圖表2600多件,"其中440多項達到或超過了國際水平,其餘更多是國內或上海首創的"。參加展覽的單位還提出了進一步的躍進計畫,如煤炭變珠寶,廢氣變黃金,陶瓷像鋼鐵堅硬,鋼鐵像陶瓷耐高溫,做到腫瘤低頭,高血壓讓路,。總之,科研人員也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能不能想到又是另一回事。 "大躍進"時,不是流行一句名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麼?

不過,對於上面這些報導,千萬不要去較真,此時各行各業都在大刮浮誇風,大放"衛星",就連神聖的科學事業中也出現了吹牛皮、說大話的現象。此時,如果誰仍在強調實事求是,誰就會被認為是保守落後,就連一些科學家也捲進了放"衛星"的行列。

高等學校的"科研躍進"

高等學校的科研躍進也不甘落後,北京大學自稱在半個月內完成680項科研項目,超過了過去三年科研項目的總和,其中100多項是尖端技術科學,有5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這一消息,是由我國最大、最權威的通訊社新華社發布的。這些"成果",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不顧老教授的公開反對,通過政治挂帥、走群眾路線取得的。

半個月之後,有報導說北大的科研成果達到了3406項,其中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的有119項,屬於國內首創的有981 項。而1952年至1956年4年間,北大訂出的科研項目只有100項,1956年至1957年也只有400項。可這3400多項成果,從8月1日開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時間。

北大的科研"衛星"放出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向中國有關部門提出,希望中方提供北大已經達到"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清單、技術報告和資料。中國有關部門礙于兄弟國家的情面,只得要求北大提供相關材料,結果可想而知。

半年之後,北京大學對1958年科學"大躍進"中完成的達到"國際水平"的227項科研項目中的186項進行檢查。檢查的結果是發現有三類情況:第一類,有比較充分的根據說明的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34項,佔檢查項目總數的18%%;第二類,有一定的根據列為國際水平,但根據不充分、不確切的項目121 項,佔總數的66%%;第三類,當時不應該列為國際先進水平,現在看來也不夠國際先進水平的有31項,佔總數的16%%。即使如此,這些數字的真實性恐怕仍有折扣。

南開大學的科研進展也是神速。8月10日開始,南開黨委領導4000多名師生,掀起群眾性的大搞科學研究、大辦工廠的高潮。第一夜就提出2000多個科研項目,其中大部分是屬於尖端科學的,不少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南開師生提出了"與火箭爭速度,和日月比高低"的口號,從11日至25日,共完成研究工作165項,其中理科各系試製成功屬於全國第一次生產的產品30多種,達到國際水平的19種,世界獨創的2種。

這時,科學研究的牛皮還吹到國際上去了。中國生物化學代表團訪蘇時,有人向中國留蘇學生吹噓說:"我們不久就要放射人造地球衛星,很大,內裝有猴子,不僅一處放,北京、上海、南京都要放。"

事實上,中國的人造地球衛星還剛剛列入研製計畫。十年之後,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才發射成功。

八大二次會議後,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大躍進"也進入了高潮。

6月2日,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召開北京地區各研究單位躍進大會。會上,各研究所爭先恐後地提出自己的躍進規劃。

浮誇風越刮越猛烈,在糧食問題上教訓尤深刻

"大躍進"本身是頭腦發熱的產物,而頭腦發熱之後,又更為積極地去推動"大躍進"。這種熱烘烘的氣氛,也感染了科學家。這一年,糧食生產競相放衛星,開始是畝產千斤,後來是牛皮越吹越大,聲稱畝產數千斤、上萬斤,甚至更高。而在這神話般的放"衛星"風中,我國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特地撰文,論證"糧食畝產會有多少?"的問題。

文章不但肯定已經放出的那些"衛星",而且還論證了糧食豐產的潛力還很大,可以達到畝產四、五萬斤。此時,全國尚未放出這麼大的高產"衛星"。既然科學家都論證了能夠有那麼多的產量,那些文化本不高的鄉、村幹部,放"衛星"的膽子就更大了。

7月上旬,全國科聯和北京科聯組織中科院生物學部、中國農科院和北京農業大學的科學家,與來自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的30多位種田能手舉行豐產座談。說是座談,實際上是擂臺賽,在上面的壓力之下,科學家們同種田能手展開了指標大戰。

會前,科學家們提出了自己認為夠高的指標。指標是按照當時盛行的"兩本帳"、"三本賬"(即準備公開的和實際要求的作兩、三種指標,公開的指標常低於實際要求指標,以示留有餘地)制訂的:小麥1.5萬斤、2萬斤、3萬斤;水稻2萬斤、3萬斤、4萬斤;甘薯15萬斤、20萬斤、26萬斤;籽棉3千斤、4千斤、 6千斤。

可是,一聽種田能手的報告,科學家們大吃一驚,發現自己準備公開的三項指標已是大大落後於農民兄弟,只得修改自己的指標,提出"第一本賬"小麥3萬斤,水稻3萬斤,甘薯40萬斤,籽棉1萬斤。而生物學部與農科院間也展開了挑戰賽,生物學部的指標是小麥6萬斤,水稻6.5萬斤,甘薯50萬斤,籽棉2萬斤。

科學家畢竟是科學家,說出大話之後還是認真去試驗。會後,生物學部組織了豐產試驗田委員會,在6畝小麥試驗田裡,深翻10尺,每畝下種260斤到400斤,施糞肥40-60萬斤。試驗田白天鼓風機轟鳴,以增加二氧化碳;晚上燈光如同白晝,以增加光合作用。儘管如此賣勁,第二年麥收時,最好的一塊地畝產也只有900斤。

出身於農家的毛澤東,本來對那些放出來的農業高產"衛星"是將信將疑的,出於群眾的幹勁只可鼓而不可泄的考慮,他對放糧食生產"衛星"沒有潑冷水,而科學家從科學原理對農業高產的論證,卻使他相信糧食高產是有可能的。於是,他進而提出了糧食多了怎麼辦的疑問。

這年8月4日,毛澤東來到河北徐水縣視察。在視察途中,徐水縣委書記張國忠告訴毛澤東:今年全縣夏收兩季一共計畫要拿到12億斤糧食,平均每畝產2千斤。

毛澤東一聽,睜大了眼睛,問道:"你們全縣31萬人口,怎麼吃得完那麼糧食啊!你們糧食多了怎麼辦?"

張國忠只想到了放"衛星",沒想到毛澤東當真了,只好答道:"我們糧食多了換機器。"

毛澤東說:"不光是你們糧食多,哪一個縣糧食都多!你換機器,人家不要你的糧食呀!"旁邊有人說:"我們拿山藥造酒精。"

毛澤東說:"那就是每個縣都造酒精,哪裡用得了那麼多酒精啊!"毛澤東邊說邊笑,左右環顧,張國忠也笑著說:"我們只是光考慮怎麼多打糧食。"

毛澤東說:"也要考慮怎麼吃糧食哩!"

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尚未將毛澤東徐水之行的消息發出,毛澤東關於要考慮糧食多了怎麼辦問題的指示,已由中央一位主管科技工作的負責同志,以最快的速度傳達給了中科院黨組。

8月7日,在中科院整風領導小組的會議上,再次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會議指出,主席認為從現在起以後的七年時間很重要,要做到人家有的我們都有,人家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國內新問題是糧食多了怎麼辦?糧食多了要研究用途。

於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擺在中國科學家面前。中科院黨組將此作為緊急任務,交給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大連石油研究所、北京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去完成。這些研究所接受任務後,立即中斷正在從事的重大科研課題,抽調大批科研人員,從事糧食綜合利用的研究。很快,各研究所紛紛研究出了糧食轉化為工業原料的方法。

可是,當這些研究成果出來之後,中國所面臨的已不是糧食多了怎麼辦的問題,而是糧食少了怎麼想辦法的問題了。

摘自羅平漢著《1958-1962年中國知識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