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上的美樂-琵琶

發表:2009-01-15 12: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素來有民族樂器之王美譽的「琵琶」,據傳是來自天上的樂器,是神傳給人類的。敦煌莫高窟中反彈琵琶的飛天樂舞,其輕盈飄逸、持重脫俗的優美身姿,展現了天國世界中的純淨與祥和。東漢應劭在《風俗通•批把條》中提到:「琵琶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像四時。」說明瞭琵琶的形制與天地人、陰陽五行以及季節是相對應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千古絕唱的唐代詩篇《琵琶行》,詩人白居易以深刻的筆觸把琵琶的音色、技巧及演奏的感染力描繪得維妙維肖。

「琵」和「琶」原來是古代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右手向前彈出稱「琵」,向後挑進稱為「琶」,這也是彈弦樂器最基本的兩種彈奏手法。因此,秦漢到唐這段時期,「琵琶」二字曾經是多種彈弦樂器的總稱。
歷史上流傳的「琵琶」主要分為傳統的「直項圓形」與外來的「曲項梨形」兩種。傳統的「琵琶」主要為直項、圓體、四弦、豎抱以手彈挑演奏的彈弦樂器。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以及後來的《舊唐書》、《新唐書》等文獻資料中把它稱為「秦琵琶」或「秦漢子」。外來的「琵琶」於公元四世紀,隨著與西域的文化交流,這一種曲項,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相),橫抱,用撥子彈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傳入中國內地。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了區別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所以把它稱為「曲頸琵琶」;因為經由龜茲傳來,又叫做「龜茲琵琶」。
唐代是中國琵琶演奏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琵琶除了作為唐代歌舞大曲的領奏、伴奏樂器之外,獨奏藝術也獲得很大的發展。史冊中所記載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計其數,例如:在唐朝段安節的《樂府雜錄•琵琶》中就記錄了這麼一段以琵琶演奏競技的故事:康崑崙是西域康國人,唐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的稱號。貞元年間因長安地區天旱,東市與西市搭彩樓以音樂比賽的活動來求雨,東市康崑崙以其高超的技藝獲得觀眾的傾倒;此時,一名抱著琵琶的女子出現在西市彩樓上,她將康崑崙所彈的『羽調綠腰』移入更難奏的風香調中彈出,撥聲如雷,妙絕入神,康崑崙驚服。原來這位女子是喬裝的法師段善本,康崑崙因此拜段善本為師,虛心地學習琵琶藝術。
唐、宋以來,琵琶的形制在傳統直項圓形與外來曲項梨形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塑造出曲項梨形的形制特點,將曲項琵琶的四相和直項琵琶的十二柱結合成四相十柱;樂器演奏改為豎抱,由撥子彈奏發展成手指彈奏。
宋代以後,「琵琶」即用來專指這種有梨形音箱的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琶琶,因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阮咸以擅彈此樂器聞名,所以後來就把它稱為「阮咸」或「阮」。
琵琶在古代是使用絲弦與牛筋弦,古人氣定神閑,做什麼事都講究靜心,用絲弦即使音量小,古人依然可以領略樂曲的意境。《轉法輪》一書中這樣寫道:「那個時候上學的人,都要講究打坐,坐著要講姿式的,拿起筆要講運氣呼吸的,各行各業都講淨心、調息,整個社會都處在這麼一種狀態。」可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日,現代人由於生活型態改變了;心緒焦躁、心神不寧是現代人的通病,心不靜源於慾望太多,什麼都想追求。所以即使今日的琵琶為了增大音量,已改用鋼絲弦,可是,真正能領會中國古典樂曲其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啟迪人性向善,並維繫人類道德規範標準的這些內涵,又有幾人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