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塞上名剎 佛國勝境

作者:牟梅 發表:2009-06-12 07: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西南部、古絲綢之路上的大佛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最初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大佛殿內供奉身長約35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是故又稱" 臥佛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賜名為"寶覺寺",康熙十七年(1678年)改稱"宏仁寺"。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被認為是"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張掖古稱"甘州",自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西夏攻佔了甘州,並在八年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幾代西夏王均崇信佛法,因此除自中國請經及翻譯、雕印佛經之外,還致力於寺塔的建設,故境內寺院林立。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1098年),西夏國力鼎盛,著名的大佛寺就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僧人,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循聲尋去,卻不見演奏者,疑為"天樂"。於是在"天樂"響之處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坐東面西的佛寺。

建立之初,規模宏大的大佛寺,由牌樓式山門和大佛殿、四大天王殿、萬聖殿、藏經殿、配殿、廂房、佛塔等組成,並有雙眼井、木瓜樹、金塔六角亭鼎等。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殿、土塔三處。

主體建築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面闊9間,進深7間,佔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內有釋迦牟尼的側身像,即大臥佛。臥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面部貼金,頭枕蓮臺,側身而臥,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胸前畫有斗大"卍"字元號。他全身長34.5米,肩寬 7.5米,光耳朵就有2米多長,是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

臥佛身後,塑有迦葉、阿難等10大弟子,殿內南北兩側還有18羅漢群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殿內東西兩壁有取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故事的巨幅壁畫。構圖雜而不亂,形象躍然壁上。殿門兩側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彫如來佛講經說法的故事和神態各異的諸佛像。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右下方書"西方聖境",它裡麵人物眾多,而且有七寶池,有金翅鳥,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所有的人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菩薩,還有寶塔,正面都是鍍金的,顯的富麗堂皇。對聯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北為佛說法圖,上書"入三摩地",右下方書"祗園演法",對聯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

正殿後為藏經殿。明正統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宮版印刷的經卷345種、685函、3584卷敕書頒賜給大佛寺。現在,這裡藏有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經書,其中尤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

藏經殿後為"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塔高33.37米,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

據說,規模宏大的大佛寺在16世紀時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大佛寺與西夏、元朝皇室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記載: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元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世祖忽必烈,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也出生於大佛寺。

近千年的歲月走過,惟有大佛寺山門的楹聯"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欲說還休,引人遐思。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