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儒生開國皇帝:劉秀

作者:華夏漢文明 發表:2009-10-10 02: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高級儒生當開國皇帝,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開國聖君。

人們常常信口開河造成很多誤解,就連易中天和很多人一樣都說過中國歷史上奪取天下的開國皇帝不是流氓,便是世家豪族。並說儒生們雖熟讀歷史、精於韜略,卻因缺乏像流氓和世家豪族敢於豪賭天下的膽氣,往往只能依附這些流氓梟雄或豪族梟雄成事。

但是中國歷史上真能靠自己的能力奪取天下的大一統開國皇帝其實也僅有幾個,出身都不同,並沒有所謂的共同規律。其中秦朝嬴政是繼承歷代秦王的基業而奪取天下,姑且不算;晉朝立國太短,且晉武帝司馬炎只是繼承了其祖父、伯父、父親的基業,故而也不算。清王朝的開國皇帝應該算是努爾哈赤,但是他並沒有能力奪取中國,奪取中國的是多爾袞,但是多爾袞又不是皇帝,況且也是靠父兄給他打下的基礎,故而也不算。

這樣算來靠自己能力奪取天下的大一統開國皇帝也僅有七人,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劉邦出身於有著流氓習氣的平民,劉秀出身於有皇室遠支血統的平民,楊堅是世家軍事貴族篡奪北周帝位,李淵是世家豪族起兵奪取帝位,趙匡胤是武將黃袍加身篡奪帝位,忽必烈是草原梟雄成吉思汗的孫子而奪取中國,朱元璋是出身於乞丐的流氓皇帝。

這裡面劉秀是唯一的高級儒生(長安的太學生),劉秀雖是遠支皇族(劉邦的九世孫),但是家世早已沒落,父親僅是個小縣令且在劉秀六歲時病故,跟隨叔父從事農業勞動,當然能自幼讀書,自然也不太窮。

但是在中國所有開國皇帝中,劉秀毫無疑問是唯一可稱上是聖君的開國皇帝,完全靠著自己的天縱英才打下江山,既非承襲祖業、又非篡奪帝位,而且幾乎連像樣的謀士也沒有(因為他自己就是高級儒生),他著名的雲臺28將都是武將,沒有文臣,而且不但不殺戮功臣,連杯酒釋兵權都不搞,對待功臣、部屬、文人、同學、百姓、鄉人甚至匈奴胡人都是出了奇的好,重情仁愛,廣使仁政、德政,創造了光武中興的治世。而且最難得是從青年到老年只愛陰麗華一個女人。在他身上,即使最挑剔的人也挑不出什麼瑕疵來。

我曾經總結過,中國在先秦之前的聖人往往就是功德兼備的帝王,如黃帝、堯舜禹湯,但是自從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創立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大一統帝國來,皇帝就不能成為中國文化上的推崇的聖人了,否則劉秀肯定會被封聖,也因此劉秀的名聲遠不如後世被封聖的諸葛亮、關羽、包拯、岳飛等響亮,甚至還遠不如他的子孫劉備,雖然劉備若論個人才德成就遠不如他的祖先劉秀。

我想這絕對是跟劉秀出身於高級儒生、受過嚴格系統全面的儒家教育有關,並且以後無論在戰爭中、還是治國中,都是手不釋卷儒家典籍,事實上中國的歷史也一再證明了在中國各種可能的掌權勢力中,如皇室貴戚、外戚、宦官、女主、軍閥等,最可靠和最好的就是儒生,如果碰上連皇帝是這種像劉秀一樣來自民間的高級儒生,絕對是中了頭彩。當然即便如此,也無法避免盛衰循環的歷史規律,況且後世皇帝也往往長於深宮婦人和宦官之手,別說不愛讀書,就是愛讀儒家經典,恐怕也無濟於事。

他在位32年,劉秀生活簡樸、終日操勞,公元57年,63歲的劉秀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死在"工作崗位"--洛陽南宮批閱文書的龍案上。

【注意民生 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飢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 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於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病逝於洛陽南宮,終年六十三歲,在位三十三年(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葬於洛陽城北之原陵。光武死後,其子漢明帝劉莊將統一戰爭中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人的影像畫在雲臺閣,稱雲臺二十八將。並繼續維持父親在內政與制度上的施政方針,開創了東漢的"明章之治"。

【簡化機構 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 表彰氣節】
  
出身皇族世家的劉秀,從小接受儒學教育,在征戰時就重視儒學。每到一處就徵集古代典籍,並且拜訪當地著名的儒學人物,請他們當官或者封賞他們。光武帝以儒學方略治理天下,每天處理完政務後,還和很多他們徹夜暢談儒學經典,秉燭誦讀,夜深不寐。有時還親自主持有關文學的辯論。自稱樂此不疲。
  
建國後,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頒布詔書,明告天下,廣泛尋訪隱居的學者,提拔淵博的儒士,如逢萌,周黨,王霸,嚴光等,史稱"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征賁,相望於岩中矣。""舉逸民天下歸心"。後來東漢末年"黨錮之禍" 時湧現了許多如李膺、陳蕃、範滂這樣蹈仁踐義、視死如歸、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剛烈士大夫。東漢末年,對高士的欣慕往往勝過王公貴族,可以說與這種對氣節的倡導有關。

【重情重義 寬容仁愛】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太學生出身。劉秀接著又問道:"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意思是說:大家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們又是怎樣的境遇呢?)"。太傅鄧禹說:"我要是沒有遇到陛下,可能是一個五經博士了。"揚虛侯馬武見皇帝和首輔都這麼謙虛,就說:"馬武要是沒有遇到陛下,一定是去做縣裡抓捕強盜的捕頭了。"光武說:"你馬武自己不去做強盜就萬幸了,哪還指望著你去抓強盜?" 君臣相對大笑。
  
這是何等其樂融融的場面,試想怎樣的君主才能與自己的臣下有這份融洽?如果他不是個重情重義、寬容仁愛的人,他的屬下會在他面前流露出開懷的笑聲嗎?
  
史籍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不妨隨手擷取幾則:
  
劉秀手下的猛將賈復作戰勇猛,常置生死於度外,劉秀時刻關注賈復的生命安全。當聽說賈復傷重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聽說賈復的夫人懷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孩,我的兒子就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將來我的女兒就嫁給他。" 由於劉秀有意不讓賈復出征,使他具體戰功不多,每當諸將論功時,劉秀都要替賈復說上一句:"賈君之功,我自知之。"
  
劉秀早年有"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後來他就把執金吾一職許給了賈復,足見對他的賞識之心。為這樣的君主效力,誰又能不舍生忘死呢!
  
馮異先前是王莽陣營中人,後又依附劉秀,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馮異曾連續數年鎮撫關中,威權日重,民間稱之為"關中王",朝中亦有人非議。劉秀便將參毀的書信交給馮異本人,馮異看後驚恐異常,上表自辯,劉秀安慰他說:"沒什麼可以擔憂的!"後來馮異入朝覲見,劉秀向滿朝文武介紹: "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回憶起幾年前在河北逃難時,馮異為自己弄來豆粥與麥飯充飢,劉秀又感慨地說那是一份無法報答的厚意,這些話讓馮異心裏感到無比的溫暖。
  
大將李忠從軍之後,不能照顧家人,往往失散。劉秀對李忠說出了這樣的話來:"今吾兵已成矣,將軍可歸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屬者,賜錢千萬,來從我取。"
  
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在鄔地(今河北束鹿縣東南)作戰,大敗敵軍後,投降他的人並不很安心。劉秀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他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降者感嘆道:"蕭王(劉秀當時被劉玄封為"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劉秀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規定民有被賣為奴婢而願意歸隨父母的聽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對於沒有釋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給予一定的人身保障,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灸傷奴婢者要依法治罪。
  
從這些事例中,讓我們看出劉秀內心的善良與仁義的本色。
  
這就是劉秀,一個靠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聚集起天下的力量;中興漢室的一代名君,連同自己與整個大漢王朝一起載入史冊。

【勇猛大丈夫 多謀軍事家】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陽大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十幾人衝出王莽四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衝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參與和指揮戰爭最多的皇帝,他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
  
在東漢王朝開國戰爭中,劉秀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劉秀的統一離不開武力,但他在運用軍事打擊的同時,注重採用種種靈活手段,爭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對手,可謂仁至義盡,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見。
  
能夠說明劉秀的軍事才能的例證很多,這裡無須細述。但劉秀的一段話卻說明瞭他輝煌的戰績背後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將岑彭率兵跟隨劉秀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包圍在上。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劉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的感觸讓後人唏噓不矣。

【知人善任 凝聚力量】
  
劉秀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企圖下見機行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馬援稱他"恢廓大度","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
  
耿在雲臺二十八將之中年紀最小,劉秀到河北的時候他才二十出頭,但耿作戰勇猛,兵法嫻熟。耿曾在河北時救過劉秀的命,劉秀常常把他比作韓信,頗為欣賞。曾經親昵地說他:"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後,耿獻平齊之策,劉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結果真就大功告成。
  
劉秀高興之餘,饒有興致地又拿耿與當年的韓信做了一番比較,結論是耿的能力更強,同時又回顧了當初耿獻策時的情景:"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遂得出了流傳後世的定論:"有志者事竟成也!"這對耿來說,是何等欣慰的評價啊!
  
劉秀起兵路過穎陽時,王霸和一幫朋友去投靠。劉秀豪情蓋天地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此後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劉秀在河北邯鄲和王郎作戰時,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時刻,隨王霸的一道投奔劉秀的人紛紛溜走。劉秀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公元24年,劉秀攻打穎陽時,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吏。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鐵面無私的祭遵,連劉秀喜歡的人犯法也不放過,劉秀本來很生氣,但是覺得這麼做是對的,並且藉此警告諸位臣屬:"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 (你們防備點祭遵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殺,更別說給你們面子了)!祭遵去世後,劉秀常常懷念他,並不時感嘆"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
  
有這樣的領袖,才能有這樣的干將,有這樣的干將,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業。

【以柔為主 剛柔相濟】
  
劉秀坐穩江山後,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衣錦還鄉。在大宴鄉親時,當年宗族本家的大嬸大娘們藉著幾分酒力,上前巴結道:"是因為你小時候,行事穩重謹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啊!"劉秀聞之,大笑著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劉秀的"柔"中蘊涵著"剛"的一面。"剛"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籠其心,盡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即使在力量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馮異出征關中,劉秀戒之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銅馬三十萬眾;取洛陽,降納殺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劉秀的影響下,其部將也多能以此法取勝。
  
劉秀的"柔術"還體現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劉秀對待匈奴採取守勢,把邊郡的居民遷入內地,這是他厭武、愛惜民力的表現。他教誨臣下說:"《黃石公記》中說,柔能克剛,弱能制勝。"對敵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主動要求內附,並且希望能和親,劉秀答應了和親的請求。後來北匈奴出現災害,勇將臧宮表示願意率領五千騎兵掃蕩大漠,劉秀亦對此一笑了之。
  
當長兄死在劉玄的刀下時,善於韜光養晦的劉秀,靠"柔術"得以求全,但當時的屈從,絕不意味著剛性全無。在局面安穩之後,劉秀遠走河北也同樣是對"柔"的領悟;勢力壯大起來後,劉秀"柔"中的剛性才得以顯露了出來。如果沒有先前的"柔",劉秀恐怕早就成了劉玄刀下的冤魂,至於後來的"光武中興"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在劉秀眼裡,屈而不折的"柔" 有時會勝於折而不屈的"剛"。

【勤勉不息 名留青史】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清晨即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太子曾勸說道:"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劉秀微笑說道;"吾自樂此不疲!"
  
《後漢書》作者範曄評說道:"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
  
經歷了無數次身陷絕地、命懸毫髮,經歷了無數次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經歷了無數次刀光劍影、明爭暗鬥,經歷了無數次消魂奪魄、困頓憂愁,他把一段光鮮的風景呈現在後人眼裡,帶著人們的景仰和或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遺憾與滿足,走完了轟轟烈烈的人生歷程,消失在悠遠的天際,這一年是公元57年。

【封禪泰山 詔令薄葬】
  
光武帝不喜浮華,克勤克儉,登基多年,身為一朝天子依然嚴格身穿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多次下詔提倡薄葬。群臣屢次提出封禪泰山,他都認為是勞民傷財之舉,不予答應。可在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初,卻因圖箴而主動提出封禪泰山。二月,率領諸王,百官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四月,大赦天下並將建武三十二年改為建武中元元年,一紀念泰山之行。次年二月,病逝於洛陽南宮前殿。時年63歲。葬於原陵,廟號世祖。在位三十三年,消除割據,平定天下,勵精圖治,重建劉氏王朝,恢復國民生計,使百姓 重新安居樂業,史稱建武之治。也為後世的明章之治打下結實的基礎。


来源:貓眼看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