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客:我看海歸眾生相,歡迎對號入座

發表:2010-02-03 23: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肯尼迪學院附近有一家叫燕京的中餐館,據說已有30多年了,館子不大,但由於毗鄰哈佛廣場的地理優勢,是中國學子們喜歡就餐和聚會的地方。在燕京耳聞過的眾多話題裡,海歸海不歸自然是其中很經常的一個。我曾在這裡或與人討論或被人請教過數次這樣的話題。最近我看到《華爾街日報》上關於多數中國留美博士不願回國的熱帖,這次就想談談我對海歸群體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自費出國留學的中國人而言,我認為歸與不歸純屬個人選擇,而且不能簡單地把海歸和愛國等同起來。在當今中國乃至全球的大環境下,海歸未必就是愛國的體現,海不歸也未必就是忘了祖宗。根據這些年遊走海內外的體會,我形成了一種純粹基於個人經驗的海歸分類法,將有條件選擇海歸的群體大致分為四種類型,和大家粗淺地分享一下。

我的海歸分類法呈金字塔形狀,塔尖上的小眾被我稱為「中國心」海歸。之所以把「中國心」的稱謂給這些人,倒不是說其他類型的海歸就不具備愛國之心,而是為了更多地強調這些人在提升乃至改變中國命運方面不計代價的執著和不懈追求。說自己有一顆中國心很容易,偶感愛國情懷亦屬正常,不過能夠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獨善其身,矢志不移於為中華崛起而出國取經初衷的人就大浪淘沙,少之又少了。心海歸是一種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人內心深處對海歸群體的一種期許。如果你覺得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人,無需大驚小怪,因為此群體注定鳳毛麟角。

金字塔的下一層是「中國腦」海歸,這可能是當今現實世界裡眾多中國留洋人士們所最關注的層次,所謂的「千人計畫」應該就是這一層次海歸的代表性追求。此類型海歸大多屬於中國目前經濟和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專業精英人才,集中在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各類企業。這個群體在海歸金字塔上可上可下,取決在國內被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和同化程度,不少人往往會淪為更關注於物質追求和攀比。我的一位腦海歸朋友當初回國時豪情萬丈,聲稱要影響和改變中國,過了幾年我回國再見到他時,此君談話的主要內容已是開什麼車和住什麼檔次的酒店了。

再往下走,是我統稱為「中國胃」的海歸群體,只不過這個「中國胃」是個泛指,沒有特別褒貶的意思,既包括為了中華美食和文化氛圍而歸國的海外遊子,也涵蓋了難舍家人和親情而選擇歸去的人。基本上這類海歸更注重活在當下的感受,屬於生活型的一群人,在選擇歸與不歸時綜合生活品質是壓倒一切的考量因素。這些人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見證人和直接受益者,在金字塔上應該是人數最為眾多的群體,80後留學生佔的比例更大一些。

在海歸金字塔的最下層是「中國下水」海歸。這類人回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國內的美食美女(顯然男士居多),身體下三位的需求佔主導地位,在花花世界裡容易喪失道德底線。我當年在紐約小居過一段時間,認識了兩個留學生,倆人關係不錯,而且前後都選擇了海歸。其中一位學業很好,人也清高,回國後不太適應本土環境,後來吃齋信了佛;另外一個在紐約時就不安分,海歸後自己開廠做生意,思維變得愈發活躍,沈迷酒色,黑白兩道通吃。一次倆人對話,前者指責後者剝削工人,後者理直氣壯地回應:「我回來不當剝削者那我回來幹嗎?」

在日益融入全球體系的中國,海歸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已漸行漸遠,但我希望早年留學生曾經代表過的那種精神和夢想不會死去,也希望四海為家的遊子們無論歸與不歸,都保留有一顆不蒙塵的「中國心」。

歡迎大家在塔上對號入座。

(作者是ACBridge 投資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及執行董事,曾經先後做過駐外記者、跨國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以及風險投資人等工作,目前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梅森學者(Mason Fellow),就讀資深MPA 項目。本欄目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来源:華爾街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