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插柳與戴柳的風俗(圖)

發表:2010-04-01 23: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活到哪,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

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

今人《蕪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

近人楊韞華《山塘擢歌》:「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民間諺語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來世變豬狗。」說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見各地。

清光緒二年《懷安縣誌》:清明,「插柳於門,男女亦各戴之。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紀年華之義,有所謂清明插柳「紀年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這種習俗是宋代「寒食」冠禮的遺存。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一定在「寒食」節,而不論生時年月,「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夢梁錄》)戴柳即為成年標誌。據此,後世便有「紀年華」之遺俗,並演化成婦女戴柳球於鬢畔以祈紅顏永駐的習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徵青春之義。時值春季婦女戴柳,則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来源:華夏經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