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迷霧,還原抗日真相(二)(圖)

國民黨抗日是望風披糜還是誘敵深入戰略退卻?

作者:齊佳 發表:2010-04-11 00: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國軍開赴抗日前線

60年前是哪一群人用頭顱換來我們今日不用做亡國奴!又是哪一群人在抗日衛國戰爭中用他們的鮮血堆積成河換回今天我們所站的土地,讓我們掀開歷史的迷霧,抺去謊言,揭開歷史的真相。

「望風披糜」與「以空間換取時間」何者為是?

中國大陸的大中小學教科書中,歲歲年年地指罵國民黨軍隊在抗日的戰爭中「望風披糜,把祖國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但國民黨執政的國民政府表示在1937年8月提出的戰略是「持久消耗戰略」及「以空間換取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究何者為是?

國民黨為甚麼不在9•18事變後馬上對日宣戰?

9•18事變後,全國學生一致要求抗戰。主戰情緒發展的邏輯很簡單:「日本佔領中國領土,中國必須抵抗,即使是戰敗、戰死都在所不惜。失地是可恥的,不戰而失地更是永遠洗刷不掉的恥辱。」

依當時的資料統計,中國方面的軍備能力:1937年7.7事變之前,中國有陸軍270萬,中國士兵三個人夥用一桿槍的情況比比皆是。海軍艦艇10萬噸位,空軍有飛機600架。

日本呢?它擁有陸軍448.1萬,同時他的一個師的裝備相當於中國一個師的三倍。日本的海軍艦艇噸位已達190萬頓(中國10萬噸,是中國的19倍),1933年世界海軍會議時,美、英、日海軍噸位之比,就已經是5:5:5了。日本還擁有2700架飛機(中國600架,是中國的4.5倍)。

面對當時中國的作戰能力,在軍火製造上除了來復槍和輕機槍外,還沒有能力生產新式重型武器。而財政狀況上,中國一直到1937年對日作戰前夕,國民政府的全年收入,主要來自商業稅收,只有12.51億元,以三比一折算,約合4.17億美元。歷史學家黃仁宇對此就說:「雖說當日的購買力與今朝不同,這4億是一個極為纖小的數目。」

如此懸殊的軍力,且當時在內憂外患下,政治、經濟及軍事設備等國力上非常的落後及艱難。 蔣介石說:「不是不打,是要準備好了再打!」、7.7事變時又說:「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我們希望和平而不苟安,準備應戰而不求戰……。」

1932、1935年蔣介石分別對記者說:「萬一與日本發生全面戰爭,我們就把首都遷往四川,以應長期抗戰。」、「即使是我們中國關內的十五個省份都被日寇佔領了,只要四川、雲南、貴州還在我們的手裡,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日本侵略者。」

假如中國從1931年的9•18事變後立即向日本宣戰,那麼中國孤立地和日本對決會提早將近六年。表面看顯得愛國、有骨氣,而且政治家也可估名釣譽贏得政治名聲。但在這樣意氣用事下,對整個國家的命運,可能就會像中國歷史學家蔣廷黻在《獨立評論》上所說的那樣:「倉促對日作戰將遭失敗,現代化的戰爭需要長期準備,然後全國總動員。」

9.18之後,蔣介石就曾一再地說過:「千萬不要逞一朝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而應該採取不屈服不擴大的方針,準備好了再干!」

國民黨政府積極準備抗戰,破滅日軍三個月亡華迷夢

雖然國民黨政府處於在內亂及弱勢的情況下,但仍於1932年秘密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後改名為「資源委員會」),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為因應長期抗戰,國民黨政府除了在德國購買了一億金馬克的武器裝備,武裝了四十個師,並聘請德國軍事顧問訓練軍隊。並在蘆溝橋事變前,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省的五個戰區先後修建防禦工事約4900座,被稱為中國的馬奇諾防線。

在抗戰的準備上還包括了: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重建、1928年東北易幟、蕩平了殘餘軍閥多達十數次的大小軍事叛亂,發動了五次對「蘇俄在中國的國中之國──中共武裝叛國勢力的征剿」。使中華民國獲得初步的統一,政治、經濟上獲得穩定及迅速的發展,使得蔣介石及其南京政府成為中國政治的中心,為長期抗戰奠定國力基礎……。

國民黨採取持久消耗戰 日軍陷入中國廣大腹地的泥淖中


在武漢周圍數百裡內、都是長江中游的沼澤地帶 ;沼澤區外的四面高山中、藏著上百萬的國軍、隨時準備包圍反攻……日軍僅能靠長江水運,維持整個補給! 而中國軍隊撤走前,早已派出了海軍水雷爆破大隊(作戰行動代號: 長江一號 !)在武漢四周的長江裡布下水雷……中國政府連著兩次、以首都當做誘餌、引誘日本帝國陸軍費時了一年半,轉戰數千里,傷亡官兵達44萬! 換來的是陷入武漢這個戰略大泥沼裡……

蔣介石擬定的抗日總方針定為:「以守為攻,以退為進,以持久對速勝,不是為了打垮敵人、而是旨在拖垮敵人」的持久戰大戰略,並「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為大方針。

因為面對軍事強國不可能尋求速戰速決,而只能是持久消耗戰,拖長所需的時間培育國民政府國軍作戰的能力,所以最後對決時刻來得愈晚,擁有的備戰時間愈長。因此計畫性的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及訓練優勢,將日軍置入山川河流眾多的區域使其難以施展其戰力,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並避免將戰地開展在有利於日軍裝備優勢的平坦華北平原。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

因此蔣介石以「空間爭取時間」的總戰略,破滅了日軍「三月亡華」的迷夢。在所有戰役中,只要設定的目的達到,立即撤軍,以保存有生力量,準備長期抗戰。上海會戰如此,徐州會戰亦如此,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同樣如此。

國民黨的決策:「主要是消滅日軍有生力量,而不在保一城一地之得失」,既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又把日軍深深地拖在中國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直至歷史性的大反攻開始。

美國學者易勞逸教授說:「國民黨軍隊的抵抗,乃是一個決心和自立的奇蹟。它積極地戰鬥在上海、南京、華北和華中平原,徹底地挫敗了日本人對速決勝利的期望,自己也遭受了可怕的損失。然後,他們從沿海地區撤退,遠離於交通網路所能達到的地區。他們轉向消耗戰的戰略,從而使日軍陷於中國遼闊的國土而不能自拔。」

「戰略退卻」與「望風披糜」

到底什麼叫「戰略退卻」什麼又叫做「望風披糜」?歷史上已提供了諸多參考的實例。

1812年當拿破崙所向披靡進攻俄國,俄軍元帥庫圖佐夫以焚燒莫斯科三日不滅的大撤退,是採取持消耗戰,誘敵深入腹地,將近19萬的莫斯科城市居民隨俄軍撤走,攻進莫斯科的法軍,兵無糧,馬無草,處境艱難。它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誘敵深入,將法軍拖進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冬天,深入俄境的法軍在遭受飢餓和俄軍襲擊的雙重打擊,損失慘重,原本浩浩蕩蕩的40萬大軍退到俄國邊境時只剩下3萬人,從而造成法軍的必然失敗。此成功的戰例,是真正的「戰略退卻」。

而1941年6月當德軍以閃電戰進攻蘇聯,轉眼間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斯達林的倉皇應戰和無邊退卻,是自己的國土「拱手相讓」使他們歐洲的土地幾乎喪失殆盡。那才是真正的望風披糜。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採取持久戰的戰略,乃是為了將強大而且瘋狂的侵略者拖進了更加廣闊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亞洲大陸上拖住了大約一百萬日軍,為整個盟軍做出重大貢獻,直至最後徹底地打敗敵人,是一個弱國打敗強國的範例。

美國學者易勞逸教授曾說:「為國民黨軍隊說一句公平話,它與一個在組織、訓練、裝備上佔絕對優勢的敵軍的戰爭中,堅持了整整八年,與法國相比,──法國對德國的抵抗僅僅六個星期便崩潰了;和英國相比──英國則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的物資支持。」

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曾說:「假若中國被打敗了,……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調往其它方面來作戰?」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

那麼為了獲取最後的勝利,執行「持久消耗戰略、以空間換時間」等戰略方針,以犧牲失地、或撤守使日軍深入中國廣大腹地陷入泥淖的過程,究竟是「戰略退卻」亦或是「望風披糜」呢?歷史已作了見證。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