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統計數據這樣用新聞才不乏味

發表:2010-09-22 09: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fb
    twitter
    linkedin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一則新聞,通篇都是阿拉伯數字——

"據國家統計局雲南調查總隊調查,1月至9月,雲南省生豬出欄1872.61萬頭,同比增長2.5%;豬肉產量165.95萬噸,增長1.8%。9月末全省生豬存欄為3004.81萬頭,增長4.4%,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為293.54萬頭,增長8.3%。"

讀起來是不是味同嚼蠟?這樣的新聞你肯定不喜歡。

偏偏值班過程中屢屢遇到記者拿來這種滿篇數字的稿件,審這樣的稿件我總是頭昏眼花,頭皮發麻。

也難怪,記者從統計局拿份材料回來就發稿,真的很省事。

有的記者似乎離開了有關部門提供的文字材料就不會寫稿了,但機關裡搞材料的人同記者的思維習慣卻是不同的。記者最需要的是事例、是細節、是人物!

記者浦超今天寫來這篇《雲南生豬存欄開始回升》。還好,小夥子總算動了點腦筋,除了這一堆數字之外,還對生豬存欄為何回升作了簡要分析,加了幾句"雲南省政府最近出臺了《扶持生豬生產的意見》"之類的話,好歹還有那麼一點點新聞。

可是還很不夠。小夥子已經有了"用活數字"的意識,但說不上已經把數字"用好" 了。

我們提倡少用乾巴巴的數字,而用生動形象的事實說話;但新聞裡不可能把數字都消滅乾淨,統計數據也並非毫無新聞價值。關鍵是新聞寫作中如何才能把數字用活、用好、用生動。

浦超這篇稿件倒是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發:當我們遇到有關部門提供來的統計數據的時候,能不能不只是把這些數據照抄一遍了事?我們完全可以多下點工夫。

一是解讀。這些數字表明瞭什麼?數字的變化預示著什麼?冷冰冰的數字跟群眾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如果我們自己能夠從這些數字中看出"名堂"來當然更好,我們自己解讀不了,那就向專家去請教好了。

二是挖掘背景。這些數字是怎麼得來的?它的背後一定有多種多樣的綜合因素,包括人的努力、科學得當的措施等。數字的背後,總會挖得出有價值的新聞。

這篇生豬存欄回升的消息,要是不就數字報數字,而把報導的思路、視野拓得更寬一些,想一想,這些數字後面還有多少的背景可以寫呀:肉價瘋漲,農民不願養豬,政府給養豬農民發放"豬頭補",母豬也開始上保險了,雲南很多地方為豬建"小區 "……這些事兒不都很有新聞嗎?甚至可以再採訪一戶養豬農民,請他談談以前養豬如何虧損,他把母豬都忍痛殺了,現在又如何有了積極性,多養了多少頭豬。選取這麼一個有代表性的"人"來做養豬的新聞,不照樣可以反映出生豬存欄回升的主題?把數字融入這些生動、形象的新聞事實之中,這篇稿件不就做活了?這樣的文章,讀起來一定津津有味。

統計數據就應該這樣來用。這才是地地道道的新聞表達方式。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