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對肝癌的認識(圖)

發表:2011-01-30 22: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當然,還沒有從出土的屍體中發現過肝癌。

從中醫古籍中,可以發現一些類似有癌徵候的描述。在中醫最早的一些書籍中,描述一種叫「息賁」的病,它的徵候是:「在右脅下,覆大如杯」。還有一處叫「肥氣」的病,也是「在脅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寫肝區的腫塊。

至於肝癌常見的其他症狀,像黃疸、腹水,中醫書中也早有描述。黃疸都歸於「黃疸門」中,腹水則稱為鼓脹。

中醫歷代的書籍中,還有一些醫案,也很像肝癌。大約在元代,十三世紀時,有一位名醫叫羅天益,他治療過一位病人。「病積」,也就是有腹部腫塊的意思。症候是「臍左連脅如覆杯」,有一個較大的腹塊。「腹脹如鼓,有青絡脈,喘不能臥」,指出腹水很多,已經不能睡平,腹壁可見明顯的靜脈。「自利完谷」,腹瀉得厲害。「日晡潮熱、夜有盜汗」,很像腫瘤熱。肝癌的腫瘤熱,常見的就是下午發熱,夜間大汗出。

再舉一個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時一位醫生,叫陳士鐸,他記載了一個病例。病情是「脅痛之極,手按痛處不可忍」,還有「兩脅脹滿」、「發寒、發熱」。他稱這種病叫「肝痛」,認為是「肝葉生瘡」。當然,都沒有病理,那時候也不會有。事實上,原發性肝癌沒有經過探查而要有病理證實,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的事。儘管沒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療這類病的一些原則,確實還在目前的臨床上應用。

上面所舉羅天益的一個例子,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治療原則,叫做「養正積自除」。這是在金元時代,他們那個學派所提出的一個觀點和治則。

治療腫瘤,中醫有很多治則。而治療肝癌,「養正積自除」是最主要的一個治則。為什麼呢?可以再引一段羅天益的話:「養正積自除,猶之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而且《內經》雲,「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

多數肝癌病人,確實就是「虛中有積」。也就是身體臟器虛損,而又有「積」──癌腫。癌病人的虛,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虛為主。因此健脾治療,在肝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脾虛,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瀉便溏。脾虛會引起「氣滯」,而有腹脹、脅痛等。脾虛氣滯又會引起「濕」、「熱」,而有腫瘤熱、黃疸之類。也會有「血瘀」,而有肝區疼痛,手不可按的情況,已是相當後期了。治療就是根據這些病機變化。以健脾為主,同時再配合理氣,或者化濕、清熱等藥物。

来源:中國癌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