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籍老移民眼中的美國

發表:2012-04-26 17: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曾遇到一個留學美國並留下來的中國籍移民,跟他聊了許多,他已經在美國呆了二十多年,他跟我說了很多他的故事。

我問他:「你那時候畢業留下來找工作容易嗎?」

他說,「那時候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美國和中國差異非常大,我根本就沒有想過畢業後要回國,當時心裏只有一個堅毅的念頭:‘別人都能找到工作,當然我也能。’

那時候,畢業生有一年時間可以到美國公司實習,這是合法的。美國公司如果覺得你不錯,就會聘用你,會幫你辦理工作簽證。雖然那時候工作也不好找,但是幾乎所有留美學生都會努力找工作留下來的。因為那時候出國留學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學理工科的,而美國人不大願意作這個,所以工作也相對比現在好找。」

「那留學生能融入主流社會嗎?我聽說在美國的華人都只是跟華人打交道?」我又好奇的問。

「其實所謂主流社會,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比方說我,在美國人開的公司上班,本身工作就是跟他們在一起,那自然是每天跟他們打交道,我的朋友圈子也自然有很多美國人。那些在中國城裡工作的,就不大會跟美國人打交道了。」

「美國人很忙,也很現實,他們不大會說特意去交朋友,如果有時間,他們會安排出去度假休閑,戶外活動或者旅行。在國內也是一樣吧?總是人以群分對吧?只是因為我們在美國,膚色種族的不同,讓外人覺得我們是被排斥在某個所謂的‘主流社會’之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歧義的理解。」

「在美國,大家都很少有朋友。美國本身就是個移民國家,這裡有各個種族、各種膚色的人,就算是白人本身,也不會有太多朋友。美國人總是喜歡遷移,因為工作或者對某個城市的喜好,就會搬家,可能在一個城市呆幾個月、幾年,然後又搬家。經常性的搬家,一些朋友也就疏遠了。在美國的所有朋友圈子,都是一個小的利益團體,不會平白無故的成為朋友,更不會純粹空談成為朋友。很多朋友,都是談得來的同事、同一個教會的教友、或者在一起讀書的孩子的家長等等。他們日常會給自己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除非你有很強的吸引力才會有人坐下來特意跟你交朋友。

美國人和中國人對待社交的態度是很不一樣的。在中國,在街上大家都不會打招呼,但是如果因為某種機緣認識了一個人,交往幾次,就可以成為‘朋友’甚至邀請到家裡做客。而美國人不是這樣,在街上,你看到大家會熱情溫暖的打招呼,會閒聊,會給你一些小幫助,但是,要成為朋友就很難。」

他打開話匣子,繼續說「同路人才會成為朋友,其實在國內我想也是一樣的吧?你有很多那種毫不搭界的朋友嗎?不多吧?所以說,其實是因為隔著一個國度看,國內的人,或者在美國的人,就把自己獨立出來看待了,弄出了所謂的無法融入主流社會。」

「當然,也許他們說的是中國城的華人和那些偷渡過來的華人,確實他們中的有些人,基本上一輩子就不出那個範圍,比在國內還要閉塞。那些人和讀書留下來的、技術移民、投資移民過來的人是沒有什麼交集的,這兩個人群是沒有任何共性的,他們的生活狀況區別很大。」

這種觀點很吸引我:「沒有朋友不是很枯燥嗎?」

「總的來說,美國人是很忙的。平時要上班,空閑時間要遛狗、美容、健身、划船、打獵、釣魚啊什麼的。而且普通家庭的美國人,家裡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作的。在美國,專業工匠的時薪非常高,所以美國人什麼都喜歡自己動手,諸如打掃衛生、修理草坪,甚至包括家電傢俱的維修、粉刷房子等等。他們的日常生活,主要是以家庭為主,他們的家庭觀念比中國人重。」

「可是他們的離婚率又那麼高,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不會湊合。人生很短,如果大家生活在一起不愉快,又何必耗著,沒有意義。他們的人生觀是:隨心而動。只要喜歡,不會考慮你是作什麼工作的,或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但若是不喜歡了,也不會因為經濟上的原因或因為孩子等原因勉強自己。」

「美國很多夫妻都是高中時候認識,然後戀愛、結婚的。他們在高中的時候如果沒有男女朋友,沒有性經驗,就是個Loser(失敗者)。他們經常掛在嘴邊上炫耀的是:「我高中時候的甜心……」如果跟一個美國人聊天,只要你談到:高中畢業舞會(英文是:Prom),他們的話匣子就會打開,會神采飛揚。高中畢業舞會對美國人來說意義重大,是成年禮的象徵,是成人生活的開始。在高中畢業舞會上,大家都會約會心儀的對象共度浪漫夜晚。如果在這個晚上挂單,那將是可恥的記憶。即使幾年後,當年的舞伴已嫁作他人婦,當年的浪漫激情依然刻骨銘心,這永遠是他們掛在口頭的談資。

他們也會有在酒吧認識結婚的,酒吧,特別是放放輕音樂,適合聊天的靜吧,也是他們的社交場所之一。

他們相對來說比較真誠直接,不太會有可恥的騙財騙色這樣的念頭。他們說喜歡你的時候,是純粹的喜歡你,如果你也喜歡,那就在一起吧。但是他們的念頭變化的比較快,過兩天說不定就喜歡別人了。

一方面他們家庭觀念更重,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們的責任感又更差。」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雖然各個領域的主力軍是移民,但是所有的領域,真正學的好的,做到頂尖的卻基本上都是美國本土人。」

「為什麼呢?」

「因為從小他們就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去作,而不像我們,是為了生存。讀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更多的是這個專業以後的就業前景如何?對我們來說,那只是個職業。而他們是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有的時間都會用在鑽研上,會把一件事情研究到極致為止——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每行業的精英都是美國人吧。」

「是啊,作自己喜歡的事情,哪個人會不全力以赴呢?」我不由得點頭。

「這個現象,從根本上來說,許是因為從小的教育,美國和中國就有很大區別。

美國人不太講究教知識,他們在小學裡就教孩子作作手工、學學畫畫,基本上每天就是快快樂樂的玩樂,到高中才會比較忙。他們講究的不是教知識,而是教過程。他們從小就被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對待,社交、教育、思考,從小樣樣學著自己完成。父母、學校從小就會教他們為人處世(Communication),教他們要 Outoff Box(跳出盒子)。

很多美國小孩,很小的時候就會去送報紙賺零用錢。別看他們年紀小,可是他們能作的有鼻子有眼,像模像樣的。七八歲的孩子就能很老練的登記、征訂、分發,處理整個過程。

高中的時候,學校裡有很多俱樂部。中國人、印度人一般都是舉辦數學、化學俱樂部,活動經常搞得亂七八糟。白人則一般搞義工俱樂部,每次組織活動,開始怎麼樣,然後怎麼樣安排,都不會亂。」

一說起教育,他開始淘淘不絕的感慨了。而這也正是我所關心的話題。

「普遍來說,知識本身,他們跟中國人差很多。他們很多人沒有基礎知識,根本就不知道什麼乘法口訣表。中國孩子在知識上則比較紮實,紀律也比較好,但是美國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卻比華人家庭的孩子好。美國孩子做一個事情,從頭到尾,他們知道怎麼作,他們知道如何把一個事情安排的頭頭是道,有條有理。

美國式的教育,是教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尋找答案。

譬如說吧,我兒子的班級裡,30多個學生,來自20多個國家。學校裡從小教育就他們要胸懷天下,放眼世界,要作一個世界公民,要多走出去看看,要做橫向比較,從別人那裡學習優秀的東西。同時也給他們灌輸這樣的思想:美國是第一大國,能夠集大成,是最好的國家。(我一旁暗自嘀咕:原來美國的世界警察是這麼教出來的)。

他們總是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

我的孩子12歲的時候,老師就會給他們這樣的一個作業:環球旅行我要做哪些準備?我兒子寫了整整500頁,事無鉅細都寫了;上英文課,老師佈置的作業是寫論文,題目居然牛得衝天:《我怎麼看人類文化》;上歷史課,老師讓孩子扮演總統顧問,給國家決策當高參;在中學的物理課上,作業竟然是一個市政研究項目城市照明系統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從讓孩子們愛護小動物開始。

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

那些歷史年代、事件,背在腦袋裡有什麼用呢?你只需在你需要用到的時候,知道去哪裡尋找答案就足夠了,他們對你的實際生活並沒有現實的意義。而我們小時候呢,被填鴨式的要求背誦那些無用的東西和一些迂腐的定論式的結論,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所有時間,就浪費在這個上面了。

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

美國教育還有一點是我一直很欣賞的,那就是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會有那麼多天才的原因!

他們是平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這個可能跟基督教的文化有關。他們宣揚的是在上帝面前,靈魂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平等的,你想作什麼就作什麼,喜歡作什麼就作什麼,人與人之間沒有等級觀念,職業也沒有貴賤之分。

總的來說,美國的社會是個仁慈的社會,是個平民的社會,這裡的人們生活都遵守一定的法規,內心也受宗教教義的束縛,大多數人都平和、安寧,幸福感很強。」

從婚戀到教育,然後又到信仰,我聽得津津有味,一席話,解開了我心裏一個又一個的問號。

「那美國人都是基督徒嗎?」

「大城市裡標準的教徒不多,中西部虔誠的基督徒就比較多。基督教的文化已經深入這個國度,有些人就算不是教徒,還是會用那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影響力。就好像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以後,很多東西就會被中國的觀念慢慢改變一樣。

美國其實在哪裡都一樣,每個城市都有連鎖店,都可以找到你喜歡的東西。雖然每個城市的風貌不一樣,但是從生活上來說,一致性很強。」

他說:「我在美國的時候,並不覺得美國有多好,因為畢竟一個社會,就跟一個人一樣,不會完美,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每次回到國內度假,我就會急急的想回來。那時候,我會發現美國有許多如此珍貴的東西,是國內所沒有的。

這裡有新鮮的空氣,潔淨的水,安全的食物,這些是國內在十幾年內都無法做到的。

這裡的人們,心態比較平和,不像國內,還是叢林法則。你看汽車站、火車站就知道,明明只要排隊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大家都擠啊,搶啊。走到哪裡,都是看到一張張焦躁的臉,沒有微笑,人們很容易動怒、生氣。這些,恐怕國內幾十年都無法改變過來的。

最重要的是,國內的人際關係太複雜了。在美國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到了國內,就需要打通層層關係,似乎誰都可以管你,誰都可以刁難你,隱形成本太高。而且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做生意也沒有誠信可言。美國有很完善的信用體系,只要網上一查就知道對方是怎麼樣的人,做生意就是憑信用,幾乎不需要交際投入。美國是個法制國家,任何事情都是確定的,有法可依的,你很清楚哪些事情你可以去作,該怎麼做,而在中國卻不是這樣,在中國做生意,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所以,雖然這裡人與人的關係比較淡漠,雖然這裡極度個性化,雖然這裡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雖然這裡有大麻、吸毒和賭博,但是我還是喜歡這裡。」

他的一番話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雖然沿途過來,看到美國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增加,但是他們的教育體系會培養出一批批有創造能力的人,就算他們自己的創造能力不夠了,他們的社會制度也會吸引那些精英。所以,儘管他們產業轉移,服務外包,就業率降低,經濟衰退,但是他們依然能夠吸納各國精英來效忠投靠,他們依然強有力的掌握著未來。

来源:萬維讀者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