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避諱趣聞

發表:2012-06-10 15: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述了一個故事:「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這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就是避諱的典型事例。

諱,又稱名諱,即古代帝王或尊長者之名。「諱,忌也。」(《說文解字》)古時,對帝王或尊長,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長,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對其敬重。凡遇帝王或尊長之名,必須迴避使用該字,即為避諱。避諱又有國諱、聖諱、官諱和家諱等之分。國諱,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這是舉國上下均需迴避使用的。聖諱,是指社會所推崇的「聖人」之名,一般全社會,特別是文人需要迴避使用。官諱,亦稱憲諱,是指上司長官之名,下屬官員需迴避使用。陸游提到的田登,就屬於這類避諱。家諱,是指家族或家庭內尊長者之名,僅限於家族或家庭內部迴避。避諱的不只是相同的字,還包括同音字,甚至連諱字的四聲字均不能使用。

避諱起源於周朝。「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問其家人名諱。以免在交談中,因犯諱而失禮。

古人採用的避諱方法,主要有三種。

其一為改字。若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就改用其他的字。這種避諱的方法出現較早,也較普遍。如秦始皇諱政,秦朝改正月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諱政,故曰端。」(《史記》)漢文帝諱恆,傳說的后羿之妻姬娥遂改稱嫦娥。漢光武帝諱秀,秀才改稱茂才。清聖祖諱玄燁,紫禁城的北門玄武門遂改稱神武門。

其二為空字。若書寫中遇應避諱的字時,採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諱」、「某」等字表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凡遇當朝皇帝的名諱,就不作任何解釋,只寫「上諱」二字。如「秀,上諱」。

其三為缺筆。如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則少寫一筆或兩筆。一般多為最後的一筆或兩筆。如清雍正時規定,凡書中遇「丘」字,必須缺筆。若姓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律改為「邱」字。

這三種避諱的方法都有問題。改字和空字,常導致後人很難推斷原字,甚至理解錯誤;缺筆則更易造成錯讀成其他字。如唐睿宗李旦,若省去最後一筆,就變成「日」字。

避諱,給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造成諸多麻煩。例如有些姓氏,就因為當朝皇帝的名諱,而改作其他的姓氏。如莊氏,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為嚴氏;姬氏,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為周氏;淳于氏,因避唐憲宗李純諱,改為于氏等。不僅改姓,也有因避諱而改名者。如生活在西漢末年的孔子後裔孔莽,因王莽篡漢稱帝,遂改名孔均;唐初宰相裴世矩,因避唐太宗名諱,去「世」,稱裴矩。即使是神,也有因避國諱而改名者。如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就因避唐太宗名諱,而省去「世」字,稱為觀音菩薩。因避諱,不僅在世者要改名字,就連早已故去者也不能倖免。如秦漢之際的策士蒯徹,死後又因漢武帝劉徹即位,而在《史記》、《漢書》中,被稱作蒯通。南齊時,將軍薛道淵因避齊太祖蕭道成名諱,去「道」字,只稱薛淵。但到唐朝編修《南史》時,又因避唐高祖李淵名,遂改其名為薛深。

古代的地名,也有因犯諱而改名的;如秦始皇之父,秦莊襄王諱楚,秦始皇稱帝后,即下令將湖北楚州改稱荊州。西晉愍帝(末帝)司馬鄴即位,建業(今江蘇南京)改稱建康。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即位,因其父名國昌,遂改孝昌縣為孝感縣。

由於避諱,就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性名稱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如先秦文獻中記載了一種鳥,稱為雉。西漢時,因呂后名雉,這種鳥便只得改稱「野雞」。

唐高祖的祖父叫李虎,故唐朝一代不能稱「虎」。於是,虎便被「獸」、「彪」等字所替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變成「不入獸穴,焉得獸子」;「畫虎不成反類犬」,則成了「畫龍不成反類犬」。就連「老虎」的名稱也不能叫,而稱其為「大蟲」。

可以說,古代因避諱而更改名稱的事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即使是家諱,古人也十分重視。唐朝著名詩人李賀,就因其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而終身不考進士科。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則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為「引」。其子蘇軾為他人作序時,均改稱「敘」。

避諱的習俗,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續了千多年。歷朝歷代對避諱的規定和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朝代相對較松,有些朝代則十分嚴格。如宋太祖即位後,規定自其始祖開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諱。且與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趙匡胤的祖父名敬,因此宋代不稱鏡子,只稱鑒子。宋高祖趙構即位後,凡「構」音四聲的50餘個字均不能使用。於是,南宋時稱溝為洫,稱狗為犬。

在中國古代社會,每當一個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國諱。之後,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兩個避諱的字。如果是短命王朝,到改朝換代時,避諱的字數還不是很多。但如果是延續時間很長的朝代,到朝代結束前,累積的避諱字數就往往很可觀。直到一個朝代結束,所有曾避諱的字,才可以重新使用。

由於避諱在一個朝代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諱字數量常成倍增長。這對於當朝人寫文章,特別是科舉考試,造成極大的不便。稍有不慎,觸及諱字,便即獲罪,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株連九族。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事物因多次避諱,其名稱徹底改變,令後人很難尋覓其蹤跡。如唐代以前的文獻資料中,記載有一種植物叫「薯蕷」。唐後期,唐代宗李豫即位,遂改稱「薯藥」。入宋後,宋英宗趙曙即位,又改稱「山藥」。

避諱這種習俗,給古代社會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國諱,更反映了專制統治的特點,也給今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造成一定的難度。不過,由於避諱具有很強的時限性,一個諱字的出現和消亡,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定。這也為後人對史料的辨偽,特別是文物的鑑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