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大刀闊斧的贛南新政(圖)

發表:2013-03-03 13: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7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37年初,在蘇俄歷經「冰天雪地十三年」磨煉的蔣經國,攜妻帶子,輾轉回到浙江溪口老家。一年後,應江西省主席熊式輝之邀,赴南昌出任省保安處少將副處長、新兵督練處長。1939年,日軍進逼南昌,新兵督練處遷往江西贛州,蔣經國轉任贛南行署專員。此後一直到1945年初,步入而立之年的蔣經國在此地大刀闊斧查禁菸賭娼,修明吏治,發展經濟,興辦教育。6年時間,社會面貌大為改觀,人稱「贛南新政」。

「前方的後方。後方的前方」

1939年以前的贛南為粵軍控制,「民窮財困,土劣橫行,文化落後」,是江西的化外之境。有研究者認為,熊式輝派蔣經國主政贛南,是一著政治棋:一來可以借重「太子」,遏制粵軍和地方勢力,二來可以討好「老頭子」。

贛南師範學院蔣經國研究所所長方世藻教授則持不同看法:蔣經國主政贛南完全是「三維巧合」,因為它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地點、特定的人物身上。所謂特定的歷史時期,是指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南昌淪陷,蔣經國撤退到贛南。蔣曾對摯友王繼春說:「倘使沒有抗戰,我們恐怕都不會到這個窮山峻嶺的贛南來。」特定的地點是指贛南是江西的化外,省主席熊式輝的政令不通。特定的人物就是蔣經國本人,他在調解地方矛盾中表現了非凡的行政能力,並且滿懷救國理想,有意「到最壞的條件下去試試」。

初到贛州,蔣經國不期然發現,隨著抗戰局勢的發展,贛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凸顯,已成為「前方的後方,後方的前方」,是連接東南和西南的橋頭堡。他說,「贛南是一個完完全全適合於抗戰建國的據點……在我就任贛南之初,就下了決心,要克服一切困難,而完成此項使命。」

「三禁一清」,蕩滌污垢

戰時的贛南,煙賭娼盛行,土匪惡霸作亂,宗族間的械鬥經年不息。蔣經國到任後,迅速出臺「三禁一清」政策,禁菸、禁賭、禁娼,肅清土匪,全面出擊。對於鴉片煙,國民政府原來實行「寓禁於征」的政策,實則變相保護,「特種公賣處」即以省主席熊世輝為後臺,公開販賣煙土,蔣經國限定一年的靳戒期,從1940年7月1日起,所有查獲煙犯,無論種、運、吸、售,一概處以極刑。有個富商的兒子因偷食煙毒被捕,家屬買通警局,並表示捐贈一架飛機。熊式輝急電放人,蔣回覆道:「電到已槍決,無從挽回。」

為了抓賭,蔣經國親自帶隊,化裝成賣餛飩的小販,搗毀了廣東某中將軍長開設的賭場。原本有恃無恐的地方豪強,一時間人人自危。他還要求:被抓賭徒必須在贛州公園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前罰跪3天。當時有一個警備司令的太太被抓,照樣被罰跪,上午3小時,下午3小時,轟動了整個贛州城。

禁娼開始,查辦了幾家小規模的妓院,遭到老闆們的軟泡硬頂。蔣經國不為所動,下令停收「花捐」,關閉妓院,同時設立婦女工廠,安排妓女從良。贛州歪風邪氣自此禁絕。

3年實現「五有」目標

「在贛南,我一共步行了2850里路,經過了974座橋,其中有714座是要修理的。有84條路是不能走人的。」走馬上任,蔣經國腳穿草鞋,遍訪贛南11縣的每個角落。

「除舊布新」的重點在於民生問題。1940年11月,第四區擴大行政會議制定了《建設新贛南第一次三年計畫》,蔣經國提出了要在3年內實現「五有」目標: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書讀。

計畫實施前的贛南,150萬人口中有九成以上是農民,除了礦山開採之外,全區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蔣經國一方面吸引沿海內遷資本到贛南開辦工廠,另一方面推動成立紡織、碾米、製糖等小型工廠。

1943年11月,美國記者艾特金森在《紐約時報》發表報導稱,蔣經國的改革使得贛南地區面貌一新。此前,贛州只有3家工廠,農耕方法,贛南原本是糧食嚴重短缺的地方,現在的產量已足可供應10個月的消耗量,預計到1944年可完全自給自足。「中國方面的有識之士都一廂情願地高談中國的現代化,卻只有贛南在真正地推行。」艾特金森感嘆道。在他眼裡,贛州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最乾淨的城市。

等著看笑話的人突然發現,3年計畫已變成了現實。

王繼春追悼會上,痛斥腐敗

蔣經國曾多次對部下說,歷代王朝的倒臺,究其原因,主要是吏冶不清明,官員腐敗。為此,他重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幹部,而他最為欣賞乃至引為知己的,是上猶縣縣長王繼春,王為官清正廉明,肯為老百姓做事。1942年底,王繼春積勞成疾,住進省立醫院。因一貧如冼,只能變賣家當治病。縣政府匯去500元治療費,他得知後即令勤務員匯回上猶。院方嫌他小氣,不給他好藥吃。1943年3月,王繼春病逝。

在王繼春追悼會上,蔣經國聲淚俱下,宣讀了題為《哭王繼春之死》的悼詞。他認為,王繼春不是因肺結核瘸死的,而是被腐敗的社會吞噬的。他痛斥道:「這個醫院是腐敗的,是今天一個腐敗社會的縮影;自己只管自己,不管人家的死活。把活人治死了……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人把人當作貨物,這到底是什麼世界?這到底是什麼天下?」

受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蔣經國十分強調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公務員的體魄和心智。在1940年9月舉辦的幹部講習會中,蔣經國與學員同吃同住,每天4點起床早操。一天,他要求學員赤腳跑到新贛南農場,和農民進行體育比賽。蔣代表公務員第一個出場,和一個老表比賽摔跤,結果被老表摔倒在地。最後一天,學員們凌晨2:40分就吃完早飯,蔣經國帶領大家在大風大雨中集合,跑上了贛縣最高的崆峒山,舉行結業典禮。蔣經國說:「我們這兩星期的訓練,最重要的是洗心的工作….應當每個人反省自己是否把心洗乾淨了,是否有了潔白的良心……贛南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有的就是我們新的政治作風。」

「更尊重此種經驗,並思用之於來日」

蔣經國主政贛南以來,外界評價甚高,有「戰後政治看贛南」的說法,蔣介石也有耳聞,曾經拍發電報說:「兒任專員已足三載,人民愛戴,建設進步,時用快慰!」

讚譽聲中。蔣經國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在《東望章貢合流》中,他檢討自己短處多於長處,故而造成了過失多於成就。他說,自己在贛南得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經驗,但是有許多經驗,卻付出了使人民受苦的代價,因此。他一方面時時不安,同時也「因此而尊重此種經驗,並思用之於來日」,力求在將來服務期間,減少錯誤,使人民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

綜觀蔣經國一生,作為一地之行政長官,前有贛南,後有臺灣。他所說的「思用之於來日」,今天看來,正是臺灣。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經國傳》作者陶涵(Jay Taylor)認為,贛南經驗為蔣日後主政臺灣提供了諸多借鑒。

1972年,蔣經國就任臺「行政院長」,「蔣經國時代」由此開啟。1973年,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蔣力排眾議,推行「十大建設」。事實證明,正是這些大型建設項目,為臺灣經濟的騰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裡,蔣經國與時間賽跑,加速政治改革。臺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政治經濟改革,脫離不開蔣經國贛南時期的執政實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蔣經國基本上是執行蔣介石的政治理念,1972年以後開始顯露個人獨特的執政理念。一方面,他啟用了一些青年才俊和技術官僚,使政治風氣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和贛南時期一樣,他深入民間,走遍了臺灣的縣鄉鎮。在經濟方面,臺灣十大建設帶有明顯的計畫經濟烙印。而在1940年的第四區擴大行政會議上,蔣經國就曾經提出要在贛南建立三民主義的經濟制度。「三民主義的經濟制度,所以異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就在於我們是有計畫的。」

来源:鳳凰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