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氣污染致每年120萬人早死(圖)

作者:楊浩 發表:2013-04-05 09: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6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記者楊浩綜合報導】中共總理李克強在任內首次記者會上表示,「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人民並不滿意的增長。」一週後,有媒體爆出,中國地圖上河流過半已消失;兩週之後,又有海外媒體爆料,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可能導致每年120 萬人早死,中國人為污染付出的代價相當於2,500 萬年的壽命;有專家指出,中國目前嚴重污染情況對政府來說是一顆定時炸彈。另有學者認為,選擇側重於經濟發展還是環保,不僅關乎人民健康和國家經濟,也是政治問題,如何保證這一取捨有利於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完全是一個民主化、法治,以及政治透明的問題。


圖說: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2010 年全球疾病研究負擔〉報告指出,中國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達到120 萬人,幾乎佔全球總數的40%。中國人為污染付出的代價相當於2,500 萬年的壽命。而中國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揭示出,中國地圖上河流過半已消失。( 網路圖片)

北京污染堪稱「空氣末日」 引發外籍人士逃離潮

2月17日《觀察家報》報導說,北京污染之嚴重可用「空氣末日」或「世界末日」來形容。

報導說,有一天,北京空氣質量比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水準要差30 倍,導致航班被取消、道路封閉,京東一家醫院收治900名呼吸道感染的兒童。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吉密歐從北京發回報導稱,極為嚴重的空氣污染正促使外籍人士離開北京,同時也增加了企業招聘國際人才的難度。

報導說,大約60萬登記的在華外籍居民中,其中大約20萬居住在總人口約兩千萬的北京。自從中國首都創下空氣污染最嚴重3個月的記錄之後,雖然沒有數據顯示究竟有多少人打算離開這裡。但是,主要為外籍居民服務的企業正準備迎接年中大批外籍人士離京的情況。

《金融時報》的報導說,今年1月分,北京市政府和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的空氣質量數據都顯示,北京有毒霧霾的濃度有些天接近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標準的40倍。

中國空氣污染每年致120 萬人早死相當於2,500萬年壽命

當談到中國東部較大範圍出現霧霾天氣,李克強表示和大家一樣心情都很沈重。然而中國空氣污染到底有多嚴重,中國官方沒有明確指出,在李克強首次記者會的兩週後,有海外媒體給出具體數字顯示空氣污染對人壽命造成的嚴重危害。

據法廣報導,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可能導致每年120萬人早死,佔全球總數的40%。中國人為污染付出的代價相當於2,500萬年的壽命。

中央社報導指出,《紐約時報》引述去年12月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1份〈2010 年全球疾病研究負擔〉報告指出,2010 年全球有320 萬人因此死亡,中國每年死於空氣污染的人數達到120 萬人,幾乎佔全球總數的40%。

根據這份研究顯示,環境顆粒污染是中國在2010 年的第四大致命因素。第一名是飲食風險。

中國霧霾事件折射政治「氣象」

英國諾丁昂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張煒博士對BBC 中文網表示,由於美國駐華使館堅持在網上發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中國老百姓也越來越關注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的空氣質量,現在要想隱瞞真實數據不那麼容易了。他還說,新一屆領導人在處理公眾事務的方式上更為靈活,但是否會在民主化和信息完全公開化方面真正與國際接軌,目前對此進行判斷還為時過早。

他還指出,但是由於中國政府和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歷來把經濟增長看作是必須放在首位的政績表現,環境保護問題當然退居其次,所以分析人士認為,即使比較關注民生的李克強把環保作為重點抓,仍然會遇到很多阻力。

張煒博士認為,選擇側重於經濟發展還是環保,不僅關乎人民健康和國家經濟,也是政治問題,因為由誰來決定兩者間的取捨、通過什麼方式來取捨、如何保證這一取捨有利於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完全是一個民主化、法治、以及政治透明的問題。

中國地圖上河流過半已消失

就在流經上海黃浦江面上打撈起超過一萬六千多頭來源地及死因都不詳的死豬事件,被官方稱對水源沒造成污染的同時,四川一條河流又漂浮出上千隻死鴨。中國國家海洋局3 月21 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關於中國水質污染調查報告,承認全國海岸污染嚴重、海水污染嚴重,全國主要江河,長江、黃河以及其他72 條主要河流同樣污染嚴重。與此同時,中國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揭示出,中國地圖上河流過半已消失據法廣報導,根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的調查統計,去年一年,中國沿海海岸海水嚴重受污染的面積增加了35%,即增加24,000平方公里,達到68,000 平方公里。

該報告承認,中國江河出海口受到污染的情況更加嚴重了。上海的長江出海口,有黃河出海口的渤海,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出海口的海水污染更為嚴重。全國72 條主要江河都被嚴重污染,僅去年一年,通過這些江河傾倒的1,700 萬噸各種污染垃圾最後都流進了海洋。

據《東方早報》3月26日報導:2009年長江流域污水排放總量為333.2億噸,比2003年增加21.9%,排污主要集中在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長江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鄱陽湖水系、宜賓至宜昌和漢江地區。據統計,長江沿岸約有四十餘萬家化工企業,此外還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上海、南京、儀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產業對於長江岸線的侵佔,在下游尤其明顯。近年來的調查表明,長江已形成600 公里的岸邊污染帶,其中包括300 余種有毒污染物。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中國的河流數量比20 年前減少過半,過度開發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據BBC 報導,環保人士稱,經過八十萬名調查員的努力,中國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其中揭示,中國流域面積在100 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約有2.29 萬條,比上世紀90 年代的統計減少了2.8 萬條。

中國環保戰役無力撼動國企污染大戶

李克強在首次記者會上還說:「政府應當鐵腕執法、鐵面問責。」法廣報導,中國國有石油與電力公司阻擾或漠視環保政策,是眾所周知的事。

專家稱,北京當局通常是被迫對嚴重污染事故做出回應,而那些長期的日常污染並沒有減輕。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環境立法方面的專家王立德稱,「經濟增長被擺在第一位,當這麼做的副作用導致了某種危機,才會設立相關機制加以應對,而不是未雨綢繆。」

上海復旦大學副教授瀋紅波稱,地方官員的升遷要看短期成績,包括經濟高速增長,或者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等,而污染等長期問題常常被忽視。

中國政府承諾改變幾十年來環境不斷遭破壞的局面,但地方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這項工作最大的阻力,因它們嚴重依賴於大型環境污染企業提供的稅收和就業機會。

王立德稱,「問題往往是政府被各種利益所挾持,而且當企業實際上扮演著政府角色時,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表示,人民需要發展,但他們不接受以犧牲生活質量,甚至孩子的健康來獲得發展,不過很難為此向地方政府問責。

馬軍稱,「環境方面的法律超過了20部,但沒有一部要求企業公布排放了什麼污染,有毒和金屬物質以及排放量。」

《紐約時報》報導還說,已有共識認為,中國幾十年來兩位數字的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但增長仍然是優先地位,共產黨的合法性主要基於經濟的迅速擴大。德意志銀行上個月發布的報告說,目前的增長政策會導致在未來十年環境的持續急劇下降。

專家:嚴重污染對政府來說是一顆定時炸彈

法國東方語言學院教授,中國問題專家讓─ ─ 弗朗索瓦? 於帥(Jean Francois Huchet)最近在接受法國《快報》(L‘Express)週刊訪問時,分析認為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與其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直接關係,所以如果中國要繼續保留現有發展模式的情況下,環境問題不可能很快得到解決。

於帥教授指出,中國目前土地,水和空氣嚴重污染情況對政府來說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污染的源頭就是幾十年來中國的高度工業化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對土地的過分利用。

於帥教授還指出,中國人開始表現出對政府不滿的情緒,各地也經常會爆發抗議污染工廠在當地建立的計畫,但是這些抗議活動都具有地方性的特色,某種程度上應該說是得到了政府的許可,但在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歐洲國家經歷的綠色運動,而即使有,中國政府當然也不會允許此類運動發生。

他指出要治理污染,這就需要對建立在不顧一切代價求發展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重新進行定義,但是要和竭力維護這種模式的眾多利益集團唱反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泰晤士報》就此發表社論稱,環境污染成為讓中國人最憤怒的問題。河流的消失對中國既是環境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

BBC 還報導說,近期,中國新上任的總理李克強承諾在環境污染問題上要更加透明。北京擔心環境問題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因素。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