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政府辦公樓是個啥樣子?(組圖)

作者:劉植榮 發表:2013-04-16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政府窮  百姓富

外國政府辦公樓是個啥樣子?

十幾年來,國內刮起了辦公樓攀比風,一些政府大樓越蓋越氣派,越裝修越豪華,儼然成了酒店。外國政府的辦公樓又是個啥樣子的呢?他們蓋辦公樓有什麼規定?

外國政府建築類型

政府為了更好地履行服務職能,就需要有個辦公的地方,也就是政府建築。

政府建築是一個國家的政治載體,有什麼樣的政治形式,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建築折射出這種政治。很多百姓不願談政治,其實,政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你不找政治,政治會找你。古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說:「一個不關心政治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是只關心自己的事情,而說他是根本就無所事事。」

在古希臘,議政的地方因地制宜,在山坡上開鑿出一些座位來,所有公民都去那裡集會,商討國家大事,制定內政外交政策,這就是「直接民主」。

隨著人類的繁衍,把所有公民聚集在一起越來越不可能,於是,「代議制民主」就產生了,這也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正在踐行的民主模式。公民選出自己的代表代替自己管理國家,當然,如果代表違背選民的意願,則可罷免他,重新選舉忠實於選民的代表。

民主制度國家的議會建築設計仍沿襲希臘普尼克斯山的「碗狀議會」及古羅馬半圓形議會廳,或者是面對面會場,其目的就是方便代表的演說和辯論。外國開會可不是住高級酒店,大吃大喝,在會場舉舉手完事,他們要激烈辯論,性急之下甚至拳腳相加,有時為一個議案連續幾天幾夜辯論。

非民主國家的議會像教室一樣,有個主席臺,代表的座位一排一排地整齊排列,這樣的座位布局不便於辯論,因為也不需要辯論,有人在主席台上唸唸報告或者議案,下面的一群代表舉舉手或按按表決器。

縱覽世界各國政府建築,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借用古建築。一些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的官邸,選用受保護的老建築,這樣,既讓歷史建築得到修繕,又節省了建設資金,減輕人民稅負,真可謂一舉兩得。

二是專門修建的建築。在國外,最重要的政府建築當屬議會大廈了。議會是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各國對議會建築尤為重視。除了議會之外的其他政府建築,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新建政府辦公樓,一般都要與居民住宅協調一致,法律不允許把政府辦公樓建成酒店那樣豪華,其實想建豪華辦公樓也建不成,因為議會不給撥款。

在日本,政府建築大多是上個世紀60年代建造的,而且很多情況下是幾個部門共用一棟樓,通常幾十名公務員擁擠在一間四五十平方米的辦公室裡辦公。

三是臨時租用民房。有的政府純粹是「無產政府」,自己沒有獨立產權的辦公樓,只有在外租用民房辦公。沒有政府大樓,說白了,還是差錢,百姓不同意給政府撥款蓋辦公樓,怕公務員貪圖享受,無心為人民服務。

在國外,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政府建築,必須對公眾開放,因為那是納稅人的稅錢建造或維護的。有的政府建築全年對公眾開放,有的在一年裡安排出開放日對公眾開放,讓公眾欣賞建築藝術,瞭解政府是如何辦公,增加政府的透明度。

英國首相府老舊得鬧耗子

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號」除了作為首相府從事國家政治活動外,也是英國公民消遣的地方。這裡經常舉行非正式聚會,來自英國各界人士可以參觀首相府的裡裡外外,首相和其他高官客串活動「主持人」。

「唐寧街10號」並非是專門建築的首相府,而是158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在位)租給下議院議員托馬斯·尼維特的住宅。1682年,英國駐海牙大使喬治·唐寧從尼維特後代手裡獲得「唐寧街10號」的租約,並對其進行重建。建成後,有幾戶人家在那裡租住過,最後一位私人房客奇肯一家在17世紀30年代也搬走了。

喬治二世國王(1727-1760在位)執意要把「唐寧街10號」贈送給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爾,當時的財政大臣是第一大臣,也就是首相。可沃波爾拒絕接受這份厚禮,便請國王把「唐寧街10號」作為首相的固定官邸。沃波爾於1735年9月22日住進了「唐寧街10號」。如果讀者參觀「唐寧街10號」,現在在黑色大門的信箱上看到的仍是「財政大臣」的頭銜。

1742年,沃波爾卸任離開「唐寧街10號」後,由於首相府過於簡陋,竟有幾任首相不想住進來,而住在自己家裡。丘吉爾首相入住唐寧街10號後曾寫道:「是建築商偷工減料建起來的搖搖晃晃的建築。」

英國政府很少給首相府撥維護費用,逼得一些首相自己掏腰包裝修。例如,本杰明·迪斯雷利首相向政府請求刷新首相府,結果政府只給撥款刷新門廳和公共會議室,首相私人生活區的刷新由自己解決。

進入21世紀後,「唐寧街10號」出現地基下陷,牆體傾斜,門窗扭曲,供熱、供水和供電系統也經常發生故障,2006年政府不得不撥款對「唐寧街10號」進行加固維修,並修建了「無障礙通道」,殘疾人可以乘坐輪椅直接進入首相府。

這次維修也並未大興土木,只是修修補補,這才讓首相府「鬧耗子」。2011年1月,卡梅倫首相「招聘」了一隻「公務貓」專司捕鼠之職。但這隻叫「拉里」的貓養尊處優,遊山玩水,睡懶覺,晒太陽,根本沒有盡到職責,老鼠仍到處亂竄,卡梅倫吃飯時,有時用餐具砸向奔跑著的老鼠。幾個月後,這隻不抓老鼠的「公務貓」被解雇了,它的職位被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家的寵物貓「弗雷亞」接替。

法國總統府沿用「國王婊子住所」

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也是法國部長會議召開的場所,是法國最高權力的象徵。愛麗舍宮面積1.1萬平方米,主樓是兩層高的法國古典式石建築,兩翼為對稱的兩座兩層高的石建築,中間是一個長方形庭院,後面是一個2萬多平方米的花園。

愛麗舍宮建於1718年,全部裝修工程完工於1722年,是戴夫勒伯爵的私宅,當時的名字就叫「戴夫勒府邸」。

17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買下了戴夫勒府邸,把它送給情婦蓬帕杜侯爵夫人。巴黎市民看不慣國王的淫蕩生活,於是,戴夫勒府邸圍牆和大門上經常出現「國王婊子住所」的標語。

1787年,波旁公爵夫人用130萬法國舊斤(1法國舊斤=490克)白銀買下了戴夫勒府邸,並把它更名為「愛麗舍宮」。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愛麗舍宮被政府沒收。後來幾經輾轉,拿破崙於1803年把它買了下來,並改建成皇宮。滑鐵盧戰役後,拿破崙於1815年6月22日在愛麗舍宮簽署了退位書。第三共和國時期的1873年,愛麗舍正式成為總統府。

愛麗舍宮的預算由議會批准。2007年,愛麗舍宮共有公務員957名,行政開支為1480萬歐元。另外,建築的維護、接待外國元首的國宴等各項開支為1700萬歐元。為了節省開支,法國前總統薩科齊2010年決在總統府花園舉行的國慶招待會取消。

愛麗舍宮花園每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對公眾開放。另外,在每年9月的第三個週末(星期六、星期日兩天)愛麗舍宮與其他政府建築一樣,免費向世界公民開放。

美國國會大廈是「自由殿堂」

美國國會大廈是最高權力的象徵。在中心圓頂上矗立著高6米、重6.8噸的青銅「自由雕像」。雕像是武裝女神,頭頂頭盔,右手持未出鞘的劍,左手拿著花環和盾牌,用贏得自由後勝利的目光眺望著東方。

國會大廈是愛爾蘭業餘建築設計師威廉·桑頓設計的,1793年9月18日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國會大廈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戰爭期間被英軍焚燒,重建時增建了參眾兩院會議室、圓形屋頂和圓形大廳,以後又多次改建和擴建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美國的任何法律都產生於國會,國會通過的法案交給總統簽署生效。如果總統否決法案,參眾兩院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後即成為法律,無需總統簽署。所以,美國的權力中心在國會大廈,而不是白宮。

國會大廈全年免費向公眾開放,參眾兩院開會時,參觀者甚至可以旁聽。

美國富縣蓋不起辦公樓

我們可能難以置信,在美國這個世界唯一超級大國首都的眼皮底下的一個富裕縣,竟然蓋不起縣政府辦公樓。這個縣就是弗吉尼亞州的阿靈頓縣,縣政府在一棟商用樓裡租用辦公室,和其他商戶一樣向樓的主人交租金。

阿靈頓縣最高權力機構是5人委員會,這5名委員每四年普選一次,縣長由5人委員會任命,而掌財權的財政局長和稅務局長均不受縣長領導,而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沒有5人委員會的批准,縣長批不出一分錢來。

阿靈頓縣為什麼這麼摳門?我們看看該縣2013財年的預算,就知道政府把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阿靈頓縣2013財年預算收支平衡,稅收和開支都是1,349,252,244美元,政府本身預算少得可憐,縣委員會的預算為1,059,742美元,佔0.08%;縣長辦公室的預算為5,264,492美元,佔0.39%。但在教育、窮人救濟等公共福利開支上卻很慷慨,教育為483,604,221美元,佔35.84%;公共圖書館為12,429,434美元,佔0.92%;環境保護121,402,920美元,佔9%;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為17,883,678美元,佔1.33%;公共交通24,000,000美元,佔1.78。該縣預算報告有528頁,每分錢的開支都有去處,每分錢的稅收都有來路,預算公開,任何人都可調閱監督,公務員根本就沒有貪腐的機會。

加拿大溫哥華市政廳很「寒酸」

加拿大溫哥華市被經濟學家智庫連續5年評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十大城市」榜首,溫哥華舉辦過眾多的國際會議和展覽,如1954年英聯邦運動會,1986年世界博覽會,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冬季奧林匹克殘運會。

溫哥華直到1935年議會才批准建市政廳,1936年1月3日開工,當年12月1日竣工,耗資100萬加元。該市政廳現在被列入A級保護建築。

中國記者參觀溫哥華市政廳後的印象是「寒酸」。溫哥華市政廳第一會議室,牆上的塗料已經斑駁,橢圓形會議桌相當破舊,座椅也是簡單的圈椅,會議室角落裡還摞放著十多張簡易座椅。

說溫哥華市政廳「寒酸」,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的辦公室也好不到哪裡去。加拿大聯邦眾議院和一些省政府的辦公室,官員們的辦公桌僅比中學生的課桌略大一些,有的會議室甚至還不如我們的鄉鎮政府的會議室。

紐西蘭惠靈頓市政廳是市民之家

紐西蘭首都惠靈頓過去一直沒有專屬市政廳,直到1900年惠靈頓市議會才決定建市政廳。惠靈頓市政廳1902年5月開建,1904年12月7日竣工,總造價68000英鎊。由於預算拮据,建築結構不斷精簡,鐘樓還是1922年晚報老闆約翰·布倫德爾捐錢修建的,但後來由於預防地震的緣故,鐘樓給拆除了。

1989年,惠靈頓議會決定建行政廣場,市政廳在1991年到1992年重新裝修。現在的市政廳周圍都是氣派豪華的商業大樓,市政廳看上去有點「寄人籬下」的感覺。惠靈頓市政廳很像會館,門口沒有警察,裡面甚至還備有嬰兒床、嬰兒車,為帶孩子的市民辦事提供方便。

惠靈頓市政廳很多設施對社會開放,可在市政廳禮堂舉行拳擊比賽、服裝表演、社交舞會、音樂會、報告會、政治集會、示威集會、花卉展覽、選舉投票、大學學位授予儀式等各種活動,是名副其實的市民之家。

衣索比亞政府建築不能比學校好

我在衣索比亞工作時,經常與各級政府打交道,發現他們的政府建築很破舊,甚至不如普通居民住房,我就問當地官員為什麼會這樣。衣索比亞官員告訴我說,政府有規定,政府建築不能比學校好,否則,就不給行政撥款。

衣索比亞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但「窮不能窮教育」在這個國家得到了落實。在這裡,小學和中學早就實現了免費教育,分文不收,教科書都由政府免費提供。在衣索比亞讀大學也和免費差不多,政府給學生提供無息貸款,學生畢業找到穩定的工作並連續工作1年半後,國家才開始從工資裡逐月扣除這筆費用,10年內扣完;如果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政府則不向學生索回這筆錢。

印度辦公樓很「破敗」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曾專門調查了印度辦公樓及辦公環境,印度一些政府辦公樓甚至可用「破敗」來形容。新聞局內部一些管道暴露在外,有的辦公室很小,卻有四五人坐在老舊的辦公桌前辦公。國防部除了外賓接待室,樓內其他地方沒有空調。

印度軟體巨頭Wirepro公司首席營銷官傑茜·保羅說,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但政府並不興建豪華辦公樓,許多機構辦公條件差,這是因為在印度老百姓看來,政府辦公條件的形象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踏踏實實為國家服務,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必須經過納稅人同意,因此必須考慮百姓的想法。

 

来源:我的搜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