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五年賣地總收入超11萬億 難知去向

發表:2013-06-08 10: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08~2012年五年間,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總收入超過11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淨收益多少?

一位學者通過計算後得出,這五年扣除征地拆遷等成本後地方政府純收益超過4.1萬億元。不過,這個數據尚未獲得官方認可。

這一筆巨額的財富,其去向外界卻難以知曉。今年兩會財政部提交的「關於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有關地方土地出讓支出的表述只有一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支出28046.04億元,下降1.3%。

這或許不能滿足外界的知情權,尤其是這些所出讓的土地,性質上還是屬於全民所有。專家呼籲,國有土地出讓收入是政府性基金預算,其收支賬目應該公開。

佔地方財政收入最高近四成

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去年底在《人民日報》撰文稱,土地出讓純收益佔出讓收入還不到1/3,不到地方可用財力的一成。

但民間數據並不支持這一觀點。

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經濟系副主任、中國市場學會流通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徐振宇近日發布了一組數據,得出了2008~2012年五年間,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純收入約4.1萬億元的結論。

此外,土地出讓純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除了2012年為9.49%外,其他年份都超過了兩位數,最高的2010年超過了38%。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徐振宇表示,其數據來源於歷年財政預算執行報告、國土資源部官方網站及《中國統計摘要(2012)》。

不過,上述幾個來源並沒有「土地出讓純收入」這個數據,他是根據相關計算得出的,即用土地出讓總收入減去土地出讓收入支出總數(記者註:這裡包括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以及城市建設支出等)。

徐振宇提供的只是全國層面總數,具體到重點城市如京滬廣深,鮮有此類數據公開。

本報記者統計了今年前5月北京經營性用地出讓情況,在除去招標出讓地塊外(因招標地塊不對外公布標底,無法計算溢價),北京共出讓50餘宗地塊,出讓總金額約263億元,這些地塊的出讓起始價總金額約170億元,土地溢價約93億元,佔比約35%。

這個比例較低於外界的推斷,一般認為,征地拆遷等成本約佔土地出讓收入的四成左右。

本報記者此前獲得的某直轄市土地出讓報告顯示,2011年該市土地出讓累計上繳財政專戶1079億元,扣除土地儲備等成本後淨收益621億元。這意味著,該地區當年土地出讓淨收益率在60%以上。

徐振宇支持地方土地收益下降的觀點。他認為隨著《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實施,以及農村居民維權意識的不斷增長,地方被迫提高征地和拆遷補償標準,導致政府土地出讓純收入近年來迅速降低。

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仍然熱衷於土地收儲。在土地財政的運作模式下,通過土地出讓直接賺錢是小,藉此搭建投融資平臺才是重點。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鄒曉雲認為,土地已成為地方政府投融資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政府通過土地出讓和抵押等環節,可以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哪怕這塊土地出讓不掙錢,政府也通過土地出讓讓企業和資本進入,進而帶動區域發展。」

《201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84個重點城市處於抵押狀態的土地面積為34.87萬公頃,抵押貸款總額5.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和23.2%。

浙江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楊遴傑也表示,分析地方土地財政不能僅從純收益的角度看,地方通過國土部門收儲大量土地,做大土地出讓市場,可以藉此做大城市投融資平臺(可抵押的土地增多),增加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此外,商業用地出讓增多,房地產市場規模也會隨之變大,附帶而來的稅收也會增加。

底價:政府賣地的底線

當前,一些城市土地出讓的溢價看似不高,但其中卻另有奧妙。政府在土地出讓中設定的起始價等,一般會高於成本價,這個差價加上溢價部分,實際上政府獲得的純收益會更多。

目前,一宗經營性地塊的出讓過程會出現多個價格,包括評估價、底價、標底(起叫價、起始價)、競買價(成交價)等。

政府在委託相關機構對地塊進行價格評估時,一般有市場比較法、收益還原法、剩餘法、成本逼近法,但基本上都應涵蓋成本。在地價評估結束後,政府會根據土地估價結果、產業政策和土地市場情況等,綜合確定出讓底價。

如果在出讓過程中,最終競買價低於底價,則意味著該地塊流標或者流拍,不能成交。

楊遴傑對記者表示,地方政府設定的出讓底價一般會高於成本價,因為若將地塊底價設定為等於成本價,一旦參與競買企業購地慾望不積極,地塊以底價成交,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會毫無收益。不過底價具體高出成本價多少很難統計,相關部門會根據當時的房地產市場形勢,以及具體地塊而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土部專家也對本報表示,一般地方政府設定的底價會比成本價高出25%左右,換言之,只要該地塊能夠最終出讓,即便是以底價成交,也相當於會有超過25%的純收益。

做高土地成本規避上繳

地方土地出讓純收益的多寡,除了會影響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能力,也會直接影響民生領域工作。

此前中央要求地方在土地出讓純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農業、水利、保障房等建設。這包括不低於10%的比例安排用於廉租住房保障;不低於15%的比例用於農業土地開發,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以及10%用於教育資金等。

一旦地方土地出讓純收益降低,意味著地方可以減少用於上述項目的開支。而且,地方如通過某種「合規」方式來減少計提土地純收益,中央其實很難查處。

通過操縱成本收益賬目表,做高土地出讓的成本來規避資金上繳的方式,就是一種「合規」方式。

楊遴傑對記者表示,不排除地方政府會做低土地出讓的純收益,因為前述四大支出項目要提成45%,這是很大的一塊資金。地方為了多留,可能會將很多其他費用統計到成本中,比如對地塊周邊進行綠化,修建市政道路等。

他舉例稱,比如一條道路的修建原本應由財政出資,但土地部門可以將之放入土地出讓的一級開發過程中,這就變成了成本。土地出讓後看似純收益降低,但實際上地方藉此減少了財政支出,相當於增加了財力。並且,地方也可以據此減少對上述四大支出項目的提成。

徐振宇也認為,之所以土地出讓純收入會不斷下降,也有地方政府為防止資金過多上繳給上級政府而有意識地「打埋伏」的考慮。

政府應公布土地支出賬本

2006年,國務院就要求將土地出讓收支納入地方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簡單言之,國土部門收錢,然後交給財政部門將之納入地方國庫,並設立專賬(即登記簿),專門核算土地出讓收入和支出情況。

但這個賬本並未真正對外公開,在土地出讓領域腐敗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外界對於土地收入的收支公開呼聲日漸高漲。

在財政部公布的全年財政收支預算中,土地出讓金作為地方政府性基金的一部分,會公布其收支的總體數據,但並沒有如公共財政支出等賬本一樣,詳細公布其支出流向。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財政室主任楊志勇接受本報採訪時認為,國有土地出讓收支賬目應該公開,這部分錢是政府性基金預算,僅僅看數字是看不明白的,「目前預算報告裡關於土地出讓收入的數字其實什麼都沒說清。」

「從技術上來看沒困難,既然能算出支出的數字,如何支出肯定也有賬目,就是怎麼公開的問題,而這往往又牽扯到保密制度或是數字敏感的問題。」楊志勇說。

2008年,某直轄市曾表示,今後將繼續加大公開透明力度,土地出讓金等各界普遍關注的公共性資金必須公開。至今,仍未見到更進一步的舉措出臺。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