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鹽堆成的白色雪國「瓦盤」盛裝水天一色 (組圖)

發表:2013-10-14 15: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0月14日訊】鹽巴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調味料,但其實制鹽可是費工費時的「艱」差!位於臺灣臺南北門鄉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全臺最古老的鹽田,也是目前僅存有在運作的晒鹽場。由於這裡景色優美,常常是攝影迷記錄夕照的熱門景點,加上民眾可以親自體驗晒鹽、挑鹽、收鹽的樂趣,因此適合欲體驗人文深度旅遊的民眾。

吃過鹽巴可不見得瞭解鹽巴的製程?傳統社會萬事講求人力,人工制鹽可說是相當辛苦的差事。從引水到晒鹽,不但耗時耗力,鹽工更是整天與烈日為伍。現在「井仔腳瓦盤鹽田」開放後,民眾可以親自體驗制鹽的辛苦,也成為力行「鹽」行身教的親活動。

來到鹽的故鄉「北門」,一路上視野遼闊,直望天際,白茫茫的景色猶如置身雪國一般,但其實這裡是「井仔腳瓦盤鹽田」,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也是目前全臺最古老,且唯一仍在運作的晒鹽場。

井仔腳瓦盤鹽田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原稱作「瀨東場」,設於鳳山縣大林蒲,後來遭逢水患而遷移到臺南佳裡的外渡頭附近。到了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肆虐,最後遷址於北門鄉,是北門鹽場的第一口鹽田,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鹽田逐漸沒落,進而轉為觀光用途。

這裡早期是一片荒蕪的海灘,沙灘中有一座沙丘,一旁有地下水湧出形成井的樣子,因此被稱作「井仔腳」。至於取名「瓦盤」則是因為鹽田為了避免粗鹽與土壤混淆,所以把破裂的瓦盤碎片以人工拼貼手法,鋪設在鹽田結晶池上,和泥土隔離,方便採收更潔淨的粗鹽,一方面也能防止地面聚熱,而鹽田的馬賽克景象就成為鹽鄉獨特的人文景觀。

為了配合觀光,這裡仍有許多鹽工每天進行推鹽、堆鹽、挑鹽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讓觀光客瞭解當時鹽工的工作情形。這裡也提供各種工具讓民眾親自體驗,許多遊客假日會帶著小孩親子同游,一同瞭解這段人文歷史。

北門鄉擁有的資產不只是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也讓不少遊客狂殺快門。由於「井仔腳瓦盤鹽田」佔地廣大,又鄰近海岸線的特縣,所以此處景色一望無際,可以觀賞夕陽余暉、五彩繽紛的晚霞,再加上鹽田的鹽水倒映著暮色,水天一色的美景成為攝影迷記錄夕照的熱門景點。

由於廣闊的鹽田沒有遮蔽物,因此初秋的涼爽氣候可避免烈日帶來炙熱感,正是最佳的出遊時機。假日不妨帶著小朋友一同體驗制鹽的樂趣,瞭解美麗的白色結晶背後所付出的汗水。

 

来源:東森新聞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