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紐約的20年變化

發表:2014-01-03 02: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4年01月03日訊】「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20年前,因為一部折射東西文化差異的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這句話曾紅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

20年後,有消息說這部描寫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美淘金的中國人的事業與情感歷程的經典之作正計畫重新拍攝,而今天,仍有眾多和劇中男主角王啟明一樣的「追夢者」來到紐約堅持著、奮鬥著。

美國人的社會理念——救急不救窮

「當年《北京人在紐約》熱播之後,很多朋友對我說,你怎麼這麼摳門,自己親戚一下飛機就送到地下室,扔下500美元還說是借給他們的,太絕情了吧?」時隔20年後,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大姨媽的扮演者慎廣蘭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時笑道:「這個細節在現實生活中很真實。要我說呀,這種做法現在也一樣,沒什麼大改變。」

慎廣蘭家住美國紐約皇后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到美國已20多年。記者採訪她時曾兩次碰釘子——原來她正忙於接待來訪的客人——幾位北京電影學院剛退休的教授,也是她的師哥師姐們。

頭天接到他們,慎廣蘭請他們去紐約RADIOCITY看一年一度的聖誕歌舞劇,晚飯後,邀請客人到自己家留宿,第二天又帶客人去紐約市內觀光遊覽購物。如此熱情接待客人,與《北京人在紐約》中將親戚送到地下室可謂天壤之別。

這件事能夠說明20年來美國華人社區人情冷暖發生了變化嗎?慎廣蘭卻不這麼認為。

慎廣蘭說,長期落地和短期做客的接待方式當然不一樣。接待準備長期留在美國的親戚朋友,如果能夠幫他找個住的地方,幫他找個工作,然後借給他500美元,這已經做得很好了。幫他找工作受限於他的專業技能,租房自然要考慮他的承受能力。

「如果留在自己家裡,一來不利於他自己打拼,二來時間長了,由於各自生活習慣、作息方式、文化差異等等,難免會有矛盾,甚至最後成為仇人。短期的觀光旅遊就不同了,很多人都會讓客人住在自己家裡,這樣熱鬧,說話也方便。」

「美國人的社會理念是救急不救窮,這不是不講人情世故,而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慎廣蘭的這句話令記者印象深刻。

不過,朱莉的故事似乎剛好從反面印證了慎廣蘭的觀點。她的侄兒侄女到美國留學,弟弟妹妹囑託她一定要代為照顧和管教。兩個孩子剛到美國,她就接到了自己家中,忙忙碌碌地幫他們聯繫學校,花幾百美元幫他們開通手機服務,為他們準備飲食,開車接接送送。

她向兩個孩子提供了許多租房的信息,但是兩個孩子到租房地點一看,覺得條件太差,又回到了她家裡。朱莉家裡從此就多了兩張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忙著做飯搞清潔照顧孩子。

「我實在是受不了了,我打電話告訴弟弟妹妹,拜託他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學會自立,老待在我這兒不是個事情。弟弟倒沒有抱怨我,只說要多給錢作為補償,我說這根本不是錢的問題。妹妹卻很生氣,說我不顧親情。我快要瘋掉了。」

你真遇到困難 美國人會盡力幫助你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之一,美國人究竟是無情還是有情,每一個到過美國的華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

高育濱是上海一家醫藥公司的質量總監,前兩年到美國康州哈特福德為女兒坐月子幫忙。沒想到第一天就迷路了。她一個人興致勃勃地在女兒家附近散步,無意中走進了別人的小院,想起美國人保護私有財產的意識很強,擔心屋子裡是不是有一桿槍正在朝自己瞄準,高育濱選擇趕緊離開。但語言不通,手機和通訊錄什麼也沒帶,心中惶恐不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無奈之下,她攔住了一位美國人求助,中文夾著一點點有限的英語,比比劃劃,可是別人聽不明白她要去哪裡。「後來那位年輕男子開車帶我在小區內一條一條馬路地轉圈,最後終於幫我找到了女兒家。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可他只是有禮貌地回答了一聲:‘You are welcome.’」

在美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比中國人遠,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不能依賴別人。一般美國人不會因為好面子而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但你真遇到困難,許多人都會盡力幫助你。或許這就是很多中國人剛到美國不習慣的原因。

很多華人都曾經接受過美國人慷慨援助。慎廣蘭的丈夫當年接受了一對基督徒醫生夫婦設立的私人獎學金才得以進入美國的大學讀書。這對夫婦幾十年間先後幫助了20多位外國留學生到美國學習。她丈夫畢業後每年都會不遠千里去看望這對夫婦,在他們家住幾天,就像親如一家。

美國有許多幫助新移民的各種社團、組織和機構,無償地為新移民提供各種服務,幫助新移民盡快熟悉和瞭解美國社會,在美國立足。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副校長李百煉剛到美國的時候與一個美國家庭結為「友好家庭」,週末節假日他經常與這家人一起到海灘或者旅遊,就像一家人一樣。

身為副校長的他還向每一屆到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介紹當地的「友好家庭」計畫,希望讓每一個中國留學生都有機會進入美國人的普通家庭,盡快適應美國文化,融入美國社會。

王啟明式的迷惘依舊

其實,《北京人在紐約》並不是慎廣蘭的唯一一次「觸電」,就在一年多以前,她應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生瀋嫿邀請出任微電影《探望》中母親的角色,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母親隻身從中國前往紐約探望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兩年未曾見面的兒子。

影片中,在異國他鄉的兩代人因對婚戀、交友、就業、生活習慣、與外國人相處等諸多問題產生的看法不同,引出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中的留學生雖然不必像王啟明一樣為生計發愁,但是找工作的時候遭遇的困難和迷惘的情緒卻與王啟明相通。

對於要在美國長期生活的「現代版王啟明們」而言,他們在美國依舊會遭遇語言、文化差異,如果你沒有一技之長,或者專業不對口,自己謀生一樣處處碰壁。

明清出國以前是一位大學教師,小有名聲。數年前移居美國,可謂歷盡千辛萬苦。他最初沒有工作許可,找到一家中文小報打工,工資遠低於美國最低工資標準。老闆還要求他到處拉廣告,他不喜歡求人,於是只好辭職。

學文科出身,一見美國人就張口結舌,到英文媒體做記者幾乎不可能,在唐人街內找工作,連餐館端盤子都要有經驗,要會英語,會廣東話。後來找到一個不需要說話的活兒,到倉庫做搬運,幾天下來腰酸背疼,只好再請辭。

最後因為肯在節假日和別人不願意幹的早晚時段工作,明清才在一家大型百貨商店找到收銀員的工作。他說,海外華文網站上流行用幾個詞彙說明出國感受:出國前「豪言壯語」——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下了飛機「啞口無語」——見了老外說不出英語,過了半年「自言自語」——「我這是怎麼啦?何苦到美國來受洋罪?」

到美國的中國人起點高了

在紐約律師孫瀾濤看來,20年來,變化最大的是,到美國的中國人起點比以前高了。很多人懷裡揣著多少萬,到美國一落地就自己開公司經商,或者自己支付高昂的學費,學一個美國的熱門專業,然後在美國找工作,根本不必像王啟明那樣從餐館打雜做起。

慎廣蘭與孫瀾濤的感受相似。「今天的留學生可比當年我們出國的時候有錢多了,他們住的是1千多美元1個月的公寓,一年幾萬美元的學費,還有些人一到美國就買車,哪裡還用得著住地下室啊。我當年出國的時候,口袋裡只有25美元。真是今非昔比啊。」

與20年前在美國闖蕩的「王啟明們」相比,現在走出國門的人要年輕得多。目前許多來自中國的80後已經完成了學業,進入了職場或科研單位,他們比當年的王啟明更瞭解美國,也更懂得利用社交媒體建立拓展自己的人脈,尋找事業發展機會。

朱捷是建築工程師,現任美國華人創業投資協會創始人和副會長之一。高中時他隨母親從浙江移民美國,說起「美國夢」,他感慨萬千。原本以為「不到半年就能把英語說得和本地人一樣,真正融入主流」,到美國之後才發現這個想法根本脫離現實。

天生具有浙江人經商才能的朱捷在校讀書時就開始創業,他曾經作過珠寶生意,「折騰一場下來,既沒賠也沒賺」。幾經挫折,他懂得了利用自己雙重文化背景和專業優勢才是最佳選擇。他是學建築工程的,於是開了一家建築工程師事務所,目前已經小有規模,僱用了10位工程師、建築設計師、景觀師等專業人員。同時與幾位華人一道共同創建了美國華人創業投資協會。

朱捷認為,現在華人新移民的創業環境比「王啟明」當年要好得多。「主要是中國經濟發展了,中美之間貿易以及中國人到美國投資創業大幅度增加,也給海外華人帶來新的機會。」

說起20年後的變化,他說,當年「王啟明們」創業侷限於為美國人服務的衣廠、餐館等行業,如今很多中國人在美國大手筆投資房地產或者企業,美國華人因為會說中文,又瞭解本地市場情況,於是成為這些投資進入美國的橋樑和紐帶。

目前美國華人創業投資協會正在洽談兩筆金額逾1500萬美元的房地產投資項目,而朱捷自己的工程師事務所中與中國相關的業務是成長最快的部分。「我終於找對了發展方向。」朱捷如是說。

来源:倍可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