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餅到底是何時開始普及的?(圖)

作者:乙欣 發表:2022-09-09 15: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傳說中秋節會被正式明訂為節日、會出現賞月玩月,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相關。
傳說中秋節會被正式明訂為節日、會出現賞月玩月,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相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今年的中秋節(9/10)就快到了,今人多不知,魏晉時期,民間百姓才開始流行中秋節賞月,但當時習俗尚未形塑,直至唐代才出現了「中秋節」一詞,而在開元年中期間則出現了中秋節望夜玩月等習俗,像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就引領眾人在宮廷中賞月、玩月,但在唐代《通典》中,正式節假並未出現「中秋節」這一記載。

據悉,中秋節會被正式明訂為節日、會出現賞月玩月,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相關。話說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晚,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善於呼風喚雨、剪除妖魔等道術的道人葉法善作起法來。原來是唐玄宗詢問葉法善能否使用道術,帶他赴月宮一遊。這點小事,自然難不倒葉道人,於是唐玄宗就這麼踏上了由葉法善變化出來的一條雪鏈似的銀橋,直奔月宮去了。唐玄宗這一回的月宮遊覽,成就了後來的《霓裳羽衣曲》等諸多中秋美談。

那麼,中秋節吃的月餅又是因為誰而開始普及的呢?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秋節吃的月餅、過新年吃的年糕,以及端午節吃的粽子等美食,都是中國人歡度歲時節令期間最具代表性的應景食物,並各自展現時代意義。既是如此,到底中秋節為何一定要吃月餅呢?這個十分普遍又典型的民俗又是從哪個時代開始的呢?

其實,真要說起月餅的歷史演進,可從周代談起,當時民間就已經出現了餅食。到了漢代,則相繼出現蒸餅、胡餅等名堂。唐代之前,更出現了許多人熱愛的包餡的餅食,而唐代吃餅僅出現在宮廷之中,民間並未開始普及。《洛中記聞》中就記載了唐僖宗李儇在中秋節吃餅時,因為餅餡美味而大悅,隨後還命御廚以紅綾裹餅,賜給在曲江設宴的新科進士。

不過,因為當時尚未真的出現與中秋節彼此呼應的「月餅」之稱,因此那時候的餅極有可能只是一種類似月餅卻無名稱的節物。

五代宋初陶谷的《清異錄》,則出現了名字非常奇特的「玩月羹」。宋代鄭望之的《膳夫錄》,也出現了「玩月羹」這一名稱:「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

可惜的是,今人已經無法確切得知,玩月羹吃起來到底有多美味。之前有研究推估,或許是雞蛋羹之類的食物,也或許是如月亮的形狀。不過,根據烹飪史家的研究表示,「玩月羹」理應是指以桂圓、蓮子、藕粉等食材為原料所烹煮而成的一道佳餚。據說,大約在百年前的嶺南一帶曾見過玩月羹應市。

那麼,「月餅」呢?

若從歷史文獻推論,應當是到了宋代才出現「月餅」這一個名稱。南宋末年的雅詞詞派領袖周密在著作《武林舊事・卷六》中載道:「……乳餅、菜餅、秤錘蒸餅、睡蒸餅、千層、雞頭籃兒、鵝彈、月餅、餣子、炙焦、肉油酥、燒餅、火棒、小蜜食、金花餅、市羅、蜜劑、餅餤、春餅、胡餅、韭餅……」。雖然月餅名列其中,卻不是被視為中秋節應該要吃的節物之一,因此這也無法代表中秋節吃月餅是始於宋代。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記載了「葷素從食店」已經出現了「月餅」之稱,但經研究推論,這一階段的月餅可能僅僅做為一般點心,與中秋節缺乏了必然的關聯性。

不過,確實是宋代才出現「月」字與「餅」字被合併為「月餅」一詞的。人們甚至記載了各種特色餅的花樣目名,以及月餅的誘人美味。大文豪蘇東坡就留給後人「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說,供人理解包裹著酥油、飴糖的月餅有多香甜、酥脆。

其實,一提及月餅,很多人都會立刻聯想到元代的一個傳說:元代末年,厭惡蒙古人殘酷的壓迫的百姓,為了推翻暴政,特地在月餅中夾入「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口號。不過,這個民間傳說,並非在講述月餅的起源,但卻說出月餅在此的確具備了提供秘密通報的功效。

中秋節吃月餅這一個節俗,或許真的是從元末明初開始出現的。
中秋節吃月餅這一個節俗,或許真的是從元末明初開始出現的。(圖片來源:Pixabay)

到了明代時,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民間百姓普遍會製作大又圓的月餅來祭拜月亮,對月神寄予「月圓、餅圓、人團圓」等心願。晚明散文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記錄了當時民眾出產的大且圓的月餅:「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之如蓮花。……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由此文獻看來,當時製作出來的月餅大的很驚人,光是「餅有徑二尺」數個字,就讓人驚嘆這才是真正的月餅啊!因為,想必是考慮到拜月之後,務必要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嘗到月餅的滋味、沾沾「團圓」等吉利好彩頭。

我們還可透過明代詩人夏日《中秋日恭述》中所描寫的「月餅黄金似」,獲知當時的月餅,理應是採取酥烤的方式所製成。

不過,明代出現了一些關於月餅的載述,讓研究者認為,中秋節吃月餅這一個節俗,或許真的是從元末明初開始出現的。

像明代宦官劉若愚在獄中撰寫的筆記體史書《酌中志》,除了記載了天啟年間魏忠賢與魏黨的歷史,還描述了明代宮廷的制度等細節,甚至包括了中秋節吃月餅這一節俗:「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朝政治人物田汝成也在著作《熙朝樂事》中提及了中秋吃月餅這一風俗:「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由明代馮應京撰寫、戴任續成之的《月令廣義》也記錄了中秋吃月餅這項節俗:「燕都士庶,中秋饋遺月餅西瓜之屬,名『看月會』。」 

其實,根據明代紀錄,明代人不僅僅是賞月、吃月餅,還互贈月餅,而家庭開始製作月餅一事,也是從明代開始。

到了清代,百姓有時候會將月餅製作成月亮的形狀,當然,分量不小。

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月餅》中載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富察敦崇此一紀錄讓後人驚覺:雖然製作的月餅如此之大,但竟還會存放到除夕作為象徵團圓的節物來享用。

至於中秋節的飲食活動自清代開始,多以家庭為單位開展,進而增進與最親密的族人之間的情感,亦能透過贈物舉措來拉近與鄰居之間的情誼。

其實,不只民間如此,大清乾隆皇帝亦是如此。

根據清代野史紀錄,每年夏季一到,乾隆便前往熱河避暑山莊行宮,當中秋將臨時,北京御室會為皇室一族送來月餅。乾隆在中秋子夜拜月之後,會分切月餅,並將月餅分給護蹕大臣。

綜觀歷代與月餅有關的文獻,讓人不由感嘆,莫怪乎前人總言:「民以食為天」,不只現代人十分重視中秋節是否吃到月餅這一美食,連古人在八月十五日到來前後,都不會遺落這一道傳統又迷人的糕點啊!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