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後 我在西湖給老外講段子(圖)

作者:旅界 發表:2025-05-20 09: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遊客
景區遊客(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20日訊】01

前幾天,刷朋友圈,我看到一位老朋友朱亮發了一條狀態:

他站在西湖斷橋邊,身後是一群金髮碧眼的歐美遊客,手裡拿著講解器,配文是:「今天講了三個故事,收了一千塊錢,不用寫日報,不用被踢群,真香。」

我愣了幾秒,仔細看,確實是他,這兄弟曾經是杭州一家網際網路大廠中層,典型985碩士,理工直男,技術紮實,英語口語也賊溜,但人際關係降智型。

我記得他上次發朋友圈還是去年夏天離職時的吐槽貼,拍了一張公司茶水間的窗外,一片火燒雲映在玻璃幕牆上,他自己窩在角落裡,寫了一句:「明天開始,不再是打工人。」

於是,我忍不住發微信問:「兄弟,你去當導遊了?」

他回覆:「是啊。導遊,不用早會、不用復盤、還挺好玩。」

打開話匣子後,朱亮和我回憶這一年多的人生翻轉故事。

2024年6月,他趕上業務線優化,整個項目組直接解散,他說自己拎著電腦包站在海創園站地鐵口,一時間真不知道往哪走。

那之後的幾個月,他試過不少事:

投簡歷,沒人搭理;

拍大廠離職Vlog,沒人看;

嘗試轉行教編程,教了兩節就放棄。

他媽看他天天在家窩著,乾脆拉他去北京潭柘寺散心,結果景區導遊講得有點亂,他一時嘴快,開口給他媽「補課」:「這塊傳說治百病的‘石魚’其實是清代落入潭柘寺一塊含銅量很高的大隕石。」

不少人側著耳朵聽,有人真問他:「你是不是專業講解員?」

朱亮說他那一刻突然意識到:自己還真有點講故事的天賦。

他回家查了一晚上,發現「全國導遊資格考試」7月底開放報名,考試時間是11月,於是趕緊報名,開始備考,白天跟著一個做導遊的老同學跑團學經驗,晚上回家刷題做筆記,練表達,錄語音。

今年4月,他順利拿到了證書,那天他自己發了個朋友圈:「中年轉型第一戰,靠嘴拿證,合法上崗。」

而我刷到他導遊工作的那張朋友圈,正是他拿證上崗後一個多月帶的第五個入境團。

他說現在的工作比以前自由多了:早上九點出發,下午五點收團,中間就是講講歷史、聊聊建築、順便安排點好吃的,「我現在帶團比我之前開會還流程清晰。」

「以前我是寫架構的,現在我是講文化的架構,場景從會議室換成了西湖邊。」他笑著說,「我沒轉行,我只是重新上線了自己。」

02

朱亮不是個例。

最近半年,我朋友圈多了好幾個「兼職導遊」,有的是翻譯下崗轉行的,有的是語言類碩士剛畢業實習的,還有一個原本在高校教寫作的老師,現在一邊給媒體寫稿一邊帶週末團。

導遊這個職業,曾經在很多人印象裡是吆喝、拍照、催上車。

但這兩年,隨著入境游恢復、自由團流行、英語小語種人才釋放,它悄悄成了一個既能養活自己,又能稍微體麵點的出路。

一個現實問題是:現在的自由職業很卷,但導遊這行暫時還沒那麼卷。

首先,門檻不高但門道不少。

只要考下導遊證、有旅行社挂靠或平台資質,就能開始接團;但要講得好、帶得好,真正能從文化裡挖出內容、讓遊客聽懂、笑出來、拍照發朋友圈,那是本事。

其次,收入還行。

在旅界搭建的行業社群裡,數名業者和我指出,現在普通英語導遊日薪在600∼800元左右,小語種如西班牙語、法語能做到200美金一天,帶歐美高端團如果再加上小費和佣金,一天收入過千並不稀奇。

另有一位從翻譯轉行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帶法國團,講完還要推薦他們去哪裡喝咖啡、拍照,遊客高興就會多留些小費,有時還介紹買點茶葉、工藝品,提點佣金,雖然不多,但比原來接稿強。」

更重要的是,導遊的時間自由度,正在吸引一大批不想坐班的人。

他們不一定一開始就想轉行,而是試著做點新的兼職:週末跑一跑,節假日接個家庭團。如果喜歡,再考慮全職做。

有個女孩子就和我說自己從教培離職之後,本來只是帶幾個在華生活的老外家庭出遊做「陪翻」,結果客人說:「你講得比我們之前參團導遊還好。」

現在,她乾脆直接接自由團、制定線路、開票收款,從兼職地陪變成了獨立IP。

更何況,導遊這個職業還有一點微妙的成就感:那就是你講得好不好,現場反饋是立刻的。

不像辦公室裡PPT沒人看、日報沒人批,導遊只要講得精彩,就能讓一群陌生人全神貫注,甚至鼓掌拍照,這種正反饋,對很多轉型者來說,是重新感受到被需要。

再說得遠一點,中國的文化太多了,但能講明白的人太少。

現在的很多導遊,尤其是入境英文團,不僅要講清楚一段歷史,還要能做跨文化「翻譯」。

說白了,你不能拿「嫦娥奔月」當真神話,也不能把佛教史講得像教義課。

朱亮稱,「你要能把中國人情境化的邏輯變成外國人結構化的語言,你要能一邊講蘇東坡一邊說user persona(用戶畫像),一邊說《心經》一邊比喻成演算法遞歸。」

這不是說導遊一定要多有學問,而是說好導遊其實是信息中介、服務高手、文化編劇的複合體。

也難怪越來越多的大廠離職員工在「躺不平」與「卷不贏」之間,開始嘗試用一張嘴開闢一條新路。

03

剛開始的時候,朱亮也覺得這行挺輕鬆的。

「大概去年,一個講西湖、講靈隱寺、講南宋文化的英文導遊,市場說得好的還不超過100個。」他笑說,「當時感覺自己像限量款。」

但正式干了快倆月,他就明顯感受到這行的「氣溫變化」:同行越來越多了,留學生回來的來了,語言類應屆生也來攪局了。

朱亮苦笑說,關鍵是你管他們有證沒證,這幫孩子英語好,嘴皮子利索,還年輕,重點是收得便宜,願意先練經驗。

有的旅行社甚至會直接去外語學院蹲點,發招聘廣告:「兼職自由導遊,日結600+,英語/日語/法語優先」,而學生也真願意上,吃吃喝喝、聊聊天,比家教輕鬆多了。

此外,遊客的預期也變了,特別是外國遊客,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到此一遊」的講解。

他們會提問、會打斷、會Google核實你的說法,有些遊客甚至已經做了功課,「你說錯一個朝代,他都能當場糾正你。」

朱亮說自己有一次講南宋詞人時把張炎講成了張孝祥,被一個美國學者毫不留情地當場指出,團裡老外笑翻了,朱亮臉差點掉到斷橋底下。

事實上,再往深裡走,導遊這個行當也開始出現服務結構的分化:

一端是「低價跑量型」——平臺導遊、學生兼職、景區常駐講解員,靠體力、模板和效率賺錢;

另一端是「老實幹活型」——自己挂靠旅行社等派單、踏踏實實講解;

但最牛X的是「內容IP型」——本身有Tik Tok賬號,在海外社交媒體是「小網紅」的入境導遊,他們打造風格、講解像脫口秀,路線像文創產品,價格貴、用戶還排隊。

朱亮現在也發現,想要留住回頭客,不能只靠「講得多」,而要「講得准、講得新、講得像個朋友」。

他開始琢磨內容怎麼分級,路線怎麼設計,像西湖這條線他拆成三個版本:

入門版:適合第一次來杭州的外國人,講歷史背景+經典地標;

進階版:講園林設計美學+詩詞意象+建築細節,適合文藝老外;

專業版:講南宋文化系統、宗教影響與城市空間哲學,服務博主、學者、建築從業者。

他說這套設計「比自己當年在大廠做中臺產品還複雜,但帶來的是成就感,不是KPI焦慮」。

朱亮有點感慨:「導遊這行是自由,但也不是輕鬆。要活下來,就得比遊客更懂他們想聽什麼。」

他說自己現在不僅是入境導遊,還是一個小小的中國文化IP創作者。他已經在考慮開設Tiktok賬號,和老外分享他的旅行故事、文化解析和旅遊攻略。

最終,朱亮給了我一句話:「你不能改變環境,但你可以重新定義自己做什麼。」

這不僅是他轉型的總結,也是入境導遊這個行業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本文受訪者為化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旅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