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江蘇省南京港堆放著大量貨櫃。(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近日,中共國家統計局指出,包括江蘇在內的7個省份存在統計造假等問題。專家指出,中國GDP增長率年年都是5%達標,實際上是數據造假所致。
綜合《新京報》、人民網等報導,中共國家統計局從去年11月下旬起,組建10個督察組,進駐山西、遼寧、江蘇、浙江、海南、重慶、寧夏7個省和3個國務院部門科技部、市監總局、金監總局,開展常規統計督查,發現有些項目統計數據存在「失實問題」。
浙江、遼寧、重慶、山西督察組提到了當地出現「干預統計工作」情況,其中江蘇最為嚴重。「有關地區仍存在干預數據上報、授意或指使統計調查對象提供不真實統計資料等問題。」
今年1月,江蘇省政府省統計局與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主要負責人曾召開新聞發布會稱:「2024年江蘇省實現生產總值137008.0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增量位居全國第一。」當時,「江蘇超車」、「廣東全國經濟第一大省不保」成為了熱門話題。
中國經濟學家程曉農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不只江蘇、浙江,各省都有虛報經濟數據的情況。否則,如果各地如實上報,那麼多企業倒閉、工商業癱瘓,經濟很可能是全面負成長,中共官方卻公布GDP成長5%,這十分離譜。
程曉農認為:「中國國家統計局若真如此造假,局長恐怕得上法庭,因此中央與地方都在配合美化數據。針對江浙開刀,可能是中央借此警告其他省份。此外,地方政府若想提高稅收,勢必要同步編造經濟成長的假象,否則在GDP負成長的情況下,稅收不應增加。」
他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情況惡化,全國多數省份的政績都很難看。但既然中央要求GDP成長5%,那就上報5%。其實,地方政府數據造假的問題不是今年才出現,去年、前年都曾發生。
BBC曾報導,河南將2023年GDP下修3100多億元,使2024年經濟成長率由衰退3.6%變成增長4.1%。福建省2023年GDP同比增長2.3%,但當它把2022年數據下修後,增速就變成了4.5%。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江西和湖南,經濟增速都因「修正」後增長翻番。
程曉農說:「中國中央政府也明知各地造假成風,卻不能公開承認,否則就等同於承認整個國家統計體系失真,國家統計局也將面臨信用危機。」
他補充道:「中國國家統計局也無法坦承自己對下屬單位施加數據壓力,讓國際社會質疑其公信力。因此中國中央政府一方面否認統計造假壓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則選擇局部地方『提罪壓責』,當成回應國際質疑的工具。」
台灣勵志協會執行長賴榮偉表示,中共是個獨裁體制,缺乏健全的民意監督機制。在這樣的高壓體制下,所有黨政部門都面臨極大的壓力,官員必須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否則不僅影響未來的政治生涯,甚至連個人生活都會受到牽連。
他說:「在經濟嚴峻的情況下,就會出現許多荒謬做法與不合理數據,甚至不同部門的統計數據互相矛盾。」
賴榮偉分析,由於中共中央政府喊出經濟增長要達到5%的指標,基層官員面臨龐大業績壓力。中共地方基層幹部通常兩三年就輪調一次,如果賬面政績不夠漂亮,就難以獲得升遷。因此,他們為了生存與升官,不得不在地方建立人脈、串聯網絡,彼此拉抬政績。
他說:「當中央一下達指令,地方就會千方百計『創造』指標數據。例如失業率居高不下,基層幹部就會動腦筋美化數據,例如安排年輕人去參加各類臨時性活動或志工服務,讓失業率下降穩定達標。」
賴榮偉指出,中共中央看到美化過的統計數據,可能會誤以為國家發展良好,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談判時恐會高估自身條件。中共既要面子又要裡子,彎不下腰,最終受害的還是全國老百姓。
澎湃新聞社論指出,數據統計是經濟社會的晴雨表,也是科學決策的指南針,真實性是統計工作的生命。一旦發生數據造假問題,不僅有可能誤導宏觀決策、損害政府公信,還有可能滋生攀比造假等不良作風,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