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圖片來源: VLADIMIR SMIRNOV/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王君綜合報導)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貼身護衛「974部隊」,其肩負著保護國家元首安全的重責大任,且選拔條件之嚴苛更是超乎外界想像。據內部人士爆料,974部隊有一項特別的遴選條件,即是申請者必須是合法婚生子女,而且必須是嫡出子女,其原因是因金正恩自己為庶出,以致對此相當自卑,因此才會更加嚴格要求。
金正恩下令貼身護衛「974部隊」必須是嫡出
根據《每日朝鮮》報導指出,974部隊隸屬護衛司令部,可說是朝鮮軍隊中最神秘且最具機密性的單位,主要因為在朝鮮這個國家,「金正恩的安全」永遠是被擺在國家所有事務之首。
根據韓國智庫SAND研究所旗下的媒體SAND TIMES報導指出,如果想要成為護衛司令部的一員,第一必須通過朝朝鮮特有的「成分審查」,亦即身份背景是否乾淨。若想要執行護衛任務,在知識與體力方面都非常重要,而且這只是基本門檻而已,其更核心的標準卻是「血統」。
熟知朝鮮內情的消息人士表示,護衛部隊的成員必須要「本父本妻」所生的孩子,也就是雙親必須為合法婚姻關係。若有任何非婚生或者非嫡出的可能性,即使各方面的條件都相當優秀,也會遭到立即剔除,不得錄取。
外界普遍認為,該項規定與金正恩人的出身有關連。因為金正恩的母親高容姬是大阪鶴橋出生的在日朝鮮人,也是金正日的第3位女性伴侶,從來沒有與金正日有過合法的婚姻關係。朝鮮是一個重視純正「白頭山血統」的國家,使得金正恩這樣的出身背景,使其成為內心最自卑的敏感點,而讓他更加重視其身旁的人是否「血統純正」。
曾任北韓高層、後來脫北的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對自身並非正室所出的事實耿耿於懷,進而在親信甄選上格外注重純正血統。消息人士表示,「雖然金正恩的做法看似矛盾,但正因他自己曾處於不穩定的地位,才會對親衛隊的出身更加嚴格。」
報導也指出,此種標準卻與現今朝鮮社會現況脫節。因據脫北者和人權團體調查顯示,朝鮮年輕人普遍採行「契約結婚」的模式,亦即先同居、生子,而後再補登婚姻登記。雖然平壤政府不斷以「不符合社會主義美德」的名義來打壓,仍然無法改變此類婚姻型態於民間的普及。
此外,朝鮮人民為了規避動員和徵稅,有不少夫妻乾脆就不辦理結婚登記,而讓家庭人數看起來更少,以減少經濟負擔。所以目前朝鮮約有一半的夫妻都處於法律上「未婚」的婚姻狀態;又加上高官和金主們等富裕階層,也幾乎都有情婦,使得非婚生子女早已經成為社會常態,這凸顯出「重視血統」的制度,其與現實之間存在根本上的矛盾。
金正恩血統不純?脫北團體空投傳單大爆身世之謎
2024年5月10日,脫北者團體「自由朝鮮運動聯合(자유북한운동연합)」再度向朝鮮進行宣傳攻勢。這次他們利用了20個大型氣球,自距離首爾西北方大約50公里的江華島,朝向朝鮮投放大約30萬張有關批評金正恩政權傳單,以及附2000個存有K-POP影片的USB。其實先前他們就曾以同樣的手法來大肆宣揚「金正恩出生的秘密」,且因此惹毛朝鮮當局。
根據韓聯社報導指出,儘管傳單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完全公開,不過「自由朝鮮運動聯合」的代表樸相學提及,金正恩妨礙朝鮮半島的統一,而妄想永遠統治朝鮮。因此外界推斷,其內容可能為宣揚金正恩已放棄促進韓朝統一。
「自由朝鮮運動聯合」在4年前也曾經以類似手法,朝向朝鮮發放大量的傳單,且還披露金正恩「出生的秘密」,因為這些訊息在朝鮮皆是無法公開的禁忌話題。此團體稱,傳單透露出金正恩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金正男,他在2017年2月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被金正恩派出的特務暗殺了。金正恩的動機即是為了鞏固自身血統和地位。
該團體指出,金正男是金正日和成蕙琳之子,可是當時雙方都已經結婚,但卻雙雙外遇,在懷了金正男之後才結婚的。而金正恩是金正日和出生在日本的高容姬外遇所生下的。這對金正恩來說,相較來自於日本的母親,金正男的血統更加符合所謂真正的「白頭山血統」,他為了鞏固自身政權,才會派人來暗殺親哥哥。
這些消息在朝鮮都是禁忌話題,當初金正日為了封口,還施以極刑。所以外界認為,這些消息是透過了傳單才慢慢地滲透至平民之間,而再口耳相傳,其能夠進一步減弱朝鮮政府「神格化」領導人的效果。
由於發放傳單激怒了朝鮮,甚至還炸毀了韓朝共同聯絡事務所,因此於文在寅執政時期,曾經立法禁止民間對朝鮮投放傳單。不過,韓國憲法法院在2023年9月裁定,指該法限制表達自由,而認定違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