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命運在起落之中,奔向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明朝末年,暮色蒼茫,皇帝們多有志不在政事。據悉,萬曆帝隱於皇宮深院,竟能三十載不親臨朝堂,而天啟帝又痴迷木匠之技,也對朝政漠不關心。當時有宦官如魏忠賢者竊據中樞,朋黨傾軋、貪污成風,將賦稅加重於黎庶百姓。
與此同時,遼東女真部族乘虛崛起,邊關頻報告急,然而明末的軍政已然腐朽不堪,將士士氣低落,屢遭敗績。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全國各地災荒連綿,蝗災、水患、飢饉不斷,官府又撫恤無力,民生困苦達到極點。
在這樣的困境下,農民紛紛舉起反旗,席捲天下,大明王朝行將崩壞的命數,已然昭然於世。
亂世之中,李自成的身影漸漸為人所知。他出身寒微,自幼家貧,幼時為了餬口,不得不為人牧羊,僅在閒暇時略識幾個字。成年後,他在銀川做了驛卒,日子雖不寬裕,總算安穩。然而天災接連不斷,陝北一帶旱情嚴重,朝廷為削減開支相繼裁撤驛站,李自成因此失去生計。
李自成失業之後,順勢投奔了當時聲名在外的起義首領高迎祥。憑藉機敏和膽識,他很快得到重用,被封為大將軍,隨軍輾轉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高迎祥戰死後,李自成在部下們的推舉下繼承「闖王」之號,成為義軍的新領袖。
李自成帶領農民軍先後抵禦明軍圍剿,一度轉危為安。在聽聞河南連年災荒時,李自成又率兵進入河南,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義軍聲勢因而日益壯大。然而,明廷也開始調集重兵反撲,李自成雖然領兵有勇,但屢遭挫折,幾度瀕臨絕境。他和手下的命運就在這樣的起落之中,奔向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就在李自成軍中最艱難的時候,一個名叫宋獻策的人來到營中。他的身形很特別,不足三尺高,卻肩寬體壯,相貌也頗為奇特,第一眼看去並不起眼。可就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異人,卻自稱精通五行八卦,擅長推算玄機,傳說能夠洞察未發生之事。
宋獻策見了李自成,鄭重地獻上一句預言:「十八子,主神器。」這句看似高深莫測的話,實際上是源自漢字的拆解智慧。細細琢磨,「李」字左為「木」、右為「子」,「木」字又可拆為「十」和「八」,合在一起便是「十八子」。而「神器」,自古即指帝王的權柄。這一讖語,明明白白點出了李自成的姓氏,暗示著他應得天下、貴為天子的命數。
這一番指點,讓李自成深受鼓舞。從此,「十八子主神器」成了起義軍士氣的源泉,也成為他向全天下昭示天命的口號。在兵荒馬亂、人心浮動的年代,有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預言,自然更能凝聚人心,令人信服李自成真有天命在身!宋獻策以一則「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語點燃了全軍的士氣。在讖語流傳開後,李自成的事業奇蹟般迎來轉機。
事實證明,宋獻策的這句預言並非無的放矢,起義軍的步伐隨之加快。沒過多久,李自成便攻下了戰略重鎮洛陽,斬殺明朝皇族福王朱常洵。隨後,李自成接連數次圍攻開封,重創明軍主力,很快控制了整個河南,麾下部眾發展到近百萬,成為明末最具影響力的一支農民軍。
此後,李自成分兵南下,攻占湖北襄陽,建立了「新順」政權,自稱大元帥。緊接著,他又回師陝西,攻克西安,並將其作為根據地,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將西安改名為「長安」,以此作為新政權的都城。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起義軍分道進逼北京。經過一個多月激烈的圍攻,終於突破皇城重門。明思宗朱由檢絕望中自縊煤山,宣告了明王朝的終結。1644年四月,李自成在萬眾矚目下登基稱帝,宋獻策的預言也終成現實。
「十八子」讖語將李自成從一介草莽推向王朝權力的巔峰,改變了這段歷史的走向。
漢字構造很特殊。(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在傳統文化中,漢字承載著象徵與哲理。漢字的構造也很特殊,並不像拼音文字那樣只能順序組合,而是由不同的偏旁、部首、字根按照左右、上下、包圍等規律自由拼接,結構靈活多變。許多字還能再行拆解,通過不同組合方式表現出豐富的意義與象徵。這些結構既方便了書寫和辨識,也成為古人在文化、哲思甚至「命理」領域的重要資源。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便喜歡「拆字解義」,藉此引申世事、寄託人生經驗。在古代,「拆字」被賦予很多神秘色彩,成為預言、讖語和命運推演的形式之一。
從命理層面來看,古人認為宇宙中萬物皆有「理」,而漢字本身也蘊含著一種「天機」。變幻莫測的漢字結構,使得同一個字能被拆解出不同部件,每一部分都暗含意義。例如「李」字可以剖分成「木」「子」,又可引申為「十」「八」「子」。這種分析法,常常運用於讖語、預言,號稱可以推斷一個人的氣數、一個家族或王朝的興衰,甚至天下大勢的變遷。這種從字形到命運的推捧,正是中國文化中「以字觀天命」的獨特現象。如果說冥冥之中有天意,宋獻策是利用拆字法,看出了李自成的名字背後的玄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