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川普敲定近70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內容與全面影響(圖)


川普 美國總統
2025年7月底,美國總統川普正式敲定並公布了針對全球近70國的「對等關稅」政策,這項舉措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轉向,也預示著全球貿易體系將面臨新一波動盪。(圖片來源:Pete Marovich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2025年7月底,美國總統川普正式敲定並公布了針對全球近70國的「對等關稅」政策,這項舉措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轉向,也預示著全球貿易體系將面臨新一波動盪。本文將從政策內容、背後邏輯、對全球與美國本身的深遠影響、主要國家反應與未來展望等多角度,全面解析這份至今最具爭議性的全球關稅新政。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內容與演變

川普政府向來對「不對等」的全球貿易體系深感不滿,認為現有規則犧牲美國利益,長期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產業空洞化與就業機會流失。自2024年以來,川普一再強調必須「重設」全球貿易規則,實施能真正保護美國產業和工人利益的新體系。

2025年4月2日,川普首度提出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徵收10%到50%不等的「基準關稅」或「對等關稅」,並稱此舉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政策一出,立刻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也促使各國急忙與美方展開談判。數日後,川普宣布暫緩執行90天,僅徵收10%基準稅率,爭取時間進行談判。

隨著談判進展,2025年7月31日,美國白宮終於公布最終版本的對等關稅清單,針對近70國,稅率範圍從10%到41%不等,並自美東時間8月7日凌晨正式生效。

關稅分級與適用國家

根據美國白宮與多家媒體整理,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將各國分為三大類,根據其對美貿易順差規模、是否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等條件,課以不同等級的稅率:

  1. 貿易順差較小或已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如歐盟、日本、英國、韓國、菲律賓、印尼、越南等,稅率約為15%。這些國家因承諾增加美國能源、飛機等產品進口,並擴大美國農工產品市場准入,獲得較低的稅率優惠。

  2. 貿易順差較大且未達成協議的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台灣、瑞士、南非等,稅率則在19%到39%之間。例如,泰國稅率從36%降至19%,馬來西亞24%降至19%,台灣32%降至20%。

  3. 貿易順差特別大或特殊情況國家:如敘利亞41%、寮國與緬甸40%。這些國家多為美國認定的高風險國家或「轉運」熱點。

  4. 未入列國家:一律課徵10%基本稅率。

洗產地(轉運)關稅——針對中國規避的新利器

在新政中特別引人關注的是:「洗產地」或「轉運」商品將加徵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美方明確指向中國,指出中國企業常將商品運往第三國(如越南、寮國、馬來西亞等)稍做加工或重新包裝,再出口美國以規避對中國本身的高關稅。此舉將由美國海關嚴格審查,一經認定即課以重稅。

然而,關於如何判定「原產地」的具體細則與執行標準,迄今美國仍未完全公開,導致多國政府與企業對自身商品是否會被當作「洗產地」仍然「霧煞煞」——這也為今後數月的貿易爭端埋下諸多不確定性。

川普的盤算:重振美國製造與選舉考量

川普政府宣稱,對等關稅旨在降低美國對外國商品的依賴,刺激國內製造業與就業機會,同時修補長期以來的巨額貿易赤字。這背後除了經濟考量,亦有濃厚的政治盤算——藉此強化川普在藍領、中西部乃至核心選民群的支持度。

但此舉勢必帶來副作用。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數據,美國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將從2.5%驟升至18.4%,一般家庭今年平均將多支出2400美元。鞋類、服裝等民生必需品價格短期內預估漲幅分別高達40%、38%。美國失業率到2025年底將上升0.4個百分點,到2026年底更增至0.7個百分點,GDP成長率連兩年下修0.5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雖然政策力圖讓美國「重獲尊嚴」,但消費者與部分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與選擇困難。

如《華盛頓郵報》所言,全球經濟一體化30餘年來,美國許多消費性與工業品早已不再國內生產,若強行加稅,消費者能否「買國貨」實則存疑。短期內,反而是進口商品價格暴漲、供應鏈混亂、投資遲疑。

全球經貿秩序的震盪與主要國家動向

亞洲新興國家:「喘口氣」但「如履薄冰」

泰國、馬來西亞、台灣等國此次獲得關稅下調,暫時減輕壓力。但由於這些國家許多出口商品高度依賴中國原料或零組件,未來「洗產地」條款一旦嚴格執行,恐怕難以倖免。泰國政府已明言,必須等待美國釐清細節再行因應。

越南、印尼、菲律賓雖與美國達成初步協議,獲得較低稅率,但仍遠高於歷史平均,且面臨「原產地規則」的不確定性。許多企業為規避美中貿易戰將工廠遷往東南亞,但原料來源仍仰賴中國,未來供應鏈如何「斷中」將成最大挑戰。

瑞士、南非、敘利亞、寮國、緬甸等:高稅率國的困境

這些國家或因政治敏感、或因轉運熱點,面臨高達30%至41%的懲罰性關稅,出口美國的商品競爭力將大幅削弱。以寮國為例,2024年美國自寮國進口額翻倍,主要因中國太陽能板廠繞道設廠,未來這類「套利」模式恐將被徹底封殺。

歐盟、日、英、韓等:以讓步換稅率

這些國家雖與美國達成初步協議,承諾擴大美國能源、飛機、農產的進口與投資,但也付出「非對稱」代價。即便稅率較低,仍遠高於過去,意味未來歐美貿易摩擦不會完全消弭。

加拿大:影響相對有限

加拿大因未能有效遏制芬太尼跨境與先前反制行動,被加徵35%關稅。但由於美墨加協議(USMCA)下94%的出口商品可豁免,實際影響有限,不過汽車、鋼鋁等重點產業仍受波及。

中國:新冷戰式對抗白熱化

「洗產地」條款明顯對準中國,將中國企業逼向牆角。美國要求東南亞等國證明其商品在地製含量超過40%,否則視同中國貨。此舉不僅加劇中美供應鏈脫鉤,還將令中國在美出口雪上加霜,也使雙邊貿易談判更加複雜與敵對。

過去美中貿易戰已令許多跨國企業加速供應鏈去中國化,未來若「原產地規則」極為嚴苛,企業將不得不進一步重組供應鏈、尋找新生產基地,但這涉及龐大投資、時間與管理成本。全球化三十年來的低成本、高效率生產模式,將逐步讓位於「區域化」、「本地化」選擇,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分化整合。

未來展望:新秩序?

全球貿易整合步伐勢必遭遇重大擾動。原本講求規則、透明、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架構,將被「實力原則」、雙邊談判、不確定性所取代。供應鏈重組將推高生產與物流成本,消費者買單、企業受損、經濟成長下修已成大勢。

未來數月,美國與各國針對「原產地」規則、豁免細則等將展開激烈談判。部分國家可能妥協讓步,部分國家或選擇報復對抗。全球貿易體系或將出現多個「小圈圈」與「新規則」,世界經濟進入更複雜的博弈時代。

川普強推的對等關稅新政,無疑將重塑全球貿易版圖。這不只是美國意志的單邊展現,更是一場測試——測試全球化三十年來的成果能被撐多久,也測試美國本身的消費者與產業承壓能力。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