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白天愛打盹的人 壽命更短(圖)


打盹
白天愛打盹的人,壽命更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項基於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最新研究指出,白天經常打盹,特別是午睡時間長或作息不規律的中老年人,未來幾年內的死亡風險明顯更高。許多人認為白天小睡是提神的好方法,尤其在疲勞或夜間睡眠不足時,但這項研究帶來了令人意外的結果。

研究方法與對象

此研究追蹤了超過8.6萬名年齡介於43至79歲(平均63歲)且無輪班工作經驗的中老年人。研究人員讓他們佩戴腕式活動記錄儀,進行為期一週的睡眠監測,藉此客觀地記錄其日間睡眠行為。透過特定演算法,研究人員得以識別日間的睡眠片段,並分析平均午睡時長、每日午睡時間的穩定性,以及午睡發生的時間點等關鍵指標。此研究的數據並非依賴參與者主觀的自我報告,而是透過儀器精確測量,因此結果更具客觀性與說服力。

主要發現

在長達八年的隨訪期間,有超過2900名參與者去世,約佔總人數的3.4%。數據分析顯示,午睡時間越長、習慣越不穩定,或常在中午至下午早期打盹的人,死亡風險顯著上升。具體數據如下:

午睡時長:午睡時間比平均水平高出一個標準差(SD),全因死亡風險便上升20%。

午睡規律性:每日午睡時間的波動越大,死亡風險也越高,每增加一個標準差,風險就上升14%。

午睡時段:若偏好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之間打盹,此時間段的午睡比例越高,死亡風險也隨之增加。

結果解讀與建議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尚無法確定午睡本身是否直接導致死亡率上升。這種關聯性更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表現。例如,夜間睡眠品質不佳、患有慢性病或身體機能下降的人,白天更容易感到疲倦而需要打盹。換言之,白天打盹可能不是造成健康惡化的直接原因,而是一個「健康狀況不佳」的警示信號。

這項發現為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在評估中老年人的健康風險時,除了夜間睡眠,也應關注其日間的睡眠行為。透過智能手環等設備監測日常作息,或許有助於更早地識別潛在健康隱患。

對一般人而言,偶爾短暫午休並無大礙。但若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白天打盹,甚至每天在固定時間感到極度疲憊,就應提高警覺。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提醒您的作息、生活方式或健康狀態需要調整。

結語

總結來說,此研究提醒我們,午睡不僅是生活習慣,也可能反映整體的健康趨勢,科學地看待午睡行為,或將成為未來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



責任編輯:牛蘭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