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驚爆「伊波拉等級」馬爾堡病毒 致死率恐達80%(圖)


病毒 非洲 CDC 疫情
非洲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Africa CDC)2025年11月15日證實,一種與伊波拉病毒性質極其相似且同樣致命的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疫情已在該國南部地區爆發。圖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和扎伊爾科學家身穿全套防護服,在扎伊爾基奎特採集動物樣本資料圖。(圖片來源:Smith Collection/Gado/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非洲之角國家衣索比亞近日面臨嚴峻的疫情警報,非洲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Africa CDC)證實,一種與伊波拉病毒性質極其相似且同樣致命的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疫情已在該國南部地區爆發。目前,至少有9例確診病例被通報,這種高度出血性疾病的致死率最高可達80%,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疫情擴散的深切關注。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也在11月14日證實了這項令人不安的消息,強調了迅速應對的重要性。

疫情詳情與病毒特性

這波疫情的確認,源於衣索比亞官員本週稍早通報的疑似出血性病毒案例。經過國家參考實驗室的緊急檢測,於11月15日正式確認為馬爾堡病毒。該病毒被列為已知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其症狀表現為嚴重的出血、高燒、劇烈嘔吐以及腹瀉。患者在感染後,病毒的潛伏期可能長達21天,這意味著感染者在出現症狀前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傳播病毒,增加了疫情控制的複雜性。

馬爾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因此它們在臨床表現和傳播方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兩者皆透過接觸受感染者的體液,包括血液、分泌物、器官或體液,以及接觸被這些體液污染的表面和材料(如床上用品、衣物)來傳播。這種直接接觸傳播的特性,使得在醫療環境中和家庭照護中,醫護人員及家屬面臨極高的感染風險。馬爾堡病毒的致死率在25%至80%之間波動,具體取決於病毒株的毒性、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以及醫療照護的及時性和品質。高致死率使其每一次爆發都對公共衛生系統構成巨大壓力。

非洲疾管中心對初步病毒株分析後指出,此次在衣索比亞發現的病毒株與過去在東非地區所發現的類型相似。這表明該地區可能存在特定的病毒宿主或傳播鏈,需要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來釐清。衣索比亞衛生當局已迅速行動,在南部金卡(Jinka)地區採取了多項措施,以確認疫情規模並展開圍堵工作。這些措施通常包括病例的隔離、接觸者的追蹤、安全埋葬程序、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旨在切斷病毒的傳播鏈。

目前沒有特定的抗馬爾堡病毒治療方法

目前,全球範圍內尚未有任何經核准的馬爾堡病毒疫苗或特定的抗病毒治療方法。這使得疫情的應對主要依賴於支持性療法。口服或靜脈補液是維持患者生命體徵的關鍵,特別是對於因嘔吐和腹瀉而嚴重脫水的患者。針對症狀的支持性治療,例如退燒、止痛、糾正電解質失衡以及控制出血,也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然而,在資源有限的地區,提供高標準的支持性照護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這些地區致死率往往更高。

除了醫療干預,社區參與和公眾健康教育在馬爾堡病毒的防控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提高當地居民對病毒傳播方式、症狀識別以及預防措施的認識,鼓勵他們及時就醫並配合公共衛生部門的防疫工作,對於控制疫情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一些文化習俗中,例如葬禮儀式,可能涉及與逝者遺體接觸,這會極大地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因此推廣安全埋葬實踐變得尤為關鍵。

此次衣索比亞的疫情並非非洲大陸近期唯一的馬爾堡病毒爆發。今年1月,坦尚尼亞曾爆發馬爾堡疫情,導致10人死亡,該國政府最終於3月成功宣布疫情結束。緊隨其後,盧安達也在2024年底成功撲滅了該國首起馬爾堡疫情,當時造成15人死亡。這些近期事件凸顯了馬爾堡病毒在非洲地區的持續威脅,以及各國在疫情應對方面的經驗累積和挑戰。

這類「伊波拉等級」的病毒疫情不僅對受影響國家構成直接的生命威脅,也可能對其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深遠影響。旅遊業和貿易可能受到衝擊,醫療系統將不堪重負。

伊波拉病毒此前爆發的歷史一覽

伊波拉病毒,作為與馬爾堡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的成員,其歷史上的多次爆發對人類健康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並深刻地改變了全球對傳染病應對的認知。了解伊波拉病毒的爆發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馬爾堡病毒疫情的潛在威脅及應對策略。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與首次發現 (1976年):

伊波拉病毒於1976年首次被識別,當時在非洲中部的兩個國家——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當時的薩伊)和蘇丹(現在的南蘇丹)——幾乎同時爆發了兩起獨立的疫情。其中,薩伊的疫情發生在伊波拉河附近的一個村莊,因此病毒得名。這兩次疫情都表現出極高的致死率,薩伊的疫情致死率接近90%,蘇丹的疫情也高達50%以上。患者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疼痛、疲勞、嘔吐、腹瀉,隨後是嚴重的內外出血。這些首次爆發震驚了科學界,揭示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致命病原體。當時,由於缺乏對病毒的了解和有效的治療手段,疫情控制極為困難,主要依賴於隔離和接觸者追蹤。

早期零星爆發與經驗累積 (1976-2014):

在首次發現後的數十年裡,伊波拉病毒在非洲地區,特別是中非和東非,發生了數十起零星的爆發。這些疫情規模通常較小,且多發生在偏遠地區,但每一次爆發都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例如:

1995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基奎特(Kikwit)疫情: 這次疫情導致250多人死亡,儘管規模不及後來的西非疫情,但它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伊波拉病毒應對的早期嘗試,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的參與和對安全埋葬的重要性認識。

2000-2001年烏干達古魯(Gulu)疫情: 這次疫情造成224人死亡,是烏干達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伊波拉疫情之一。它凸顯了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社區動員和國際援助對於控制疫情的關鍵作用。

這些早期爆發雖然相對較小,但它們為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加深了對病毒生態學、傳播模式和臨床管理策略的理解。同時,也促使相關國家加強了監測系統和應急準備。

2014-2016年西非伊波拉疫情: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

這是伊波拉病毒歷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疫情。疫情始於2013年12月幾內亞,隨後迅速蔓延至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並有零星病例輸出到奈及利亞、馬利、美國和歐洲。

 此次疫情導致超過28,000人感染,超過11,000人死亡。這是首次伊波拉病毒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大規模傳播,對公共衛生系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受影響國家的醫療基礎設施幾乎崩潰,經濟活動停滯,社會秩序受到嚴重衝擊。

後西非疫情時代的零星爆發 (2018至今):

即使在西非疫情之後,伊波拉病毒的威脅也從未消失。剛果民主共和國尤其頻繁地經歷伊波拉疫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2018-202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疫情: 這是伊波拉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疫情,導致超過3,400人感染,近2,300人死亡。這次疫情發生在一個長期衝突和政治不穩定的地區,使得應對工作異常艱難。武裝衝突、社區不信任、以及對醫護人員的攻擊,嚴重阻礙了疫情控制工作。然而,這次疫情也首次大規模應用了伊波拉疫苗(Ervebo),證明了疫苗在疫情控制中的巨大潛力。

隨後的小規模爆發: 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其他非洲國家仍不時報告小規模伊波拉疫情,每次都考驗著當地和國際社會的應對能力。這些疫情的持續出現,強調了伊波拉病毒作為一種地方性疾病的長期威脅,需要持續的監測、準備和響應。

伊波拉病毒的歷史爆發,為我們理解和應對當前的馬爾堡病毒疫情提供了豐富的借鑒。這兩種病毒都具有極高的致死率、相似的傳播途徑和對公共衛生系統的巨大壓力。它們的共同挑戰包括:兩種病毒都源自蝙蝠,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導致病毒溢出事件難以預測和預防。

對於馬爾堡病毒,目前仍無獲批的疫苗或特效藥。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