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典”(SARS)病区

作者:邱敏 发表:2003-05-07 18: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03-05-07讯,  
  4月15日
  我获准第一次走进“非典”病区---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呼一病区,穿上密封的隔离衣,戴上厚厚的口罩。护士长李红娟仔细地向我交待所有安全事项。李护士长征得一位插着氧气管的病人同意,让我拍了四位护士正为他洗头的照片。护士们如此近距离地与“非典”病人接触,使我对“非典”的恐惧减少了一大半。事后我才知道,这位病人就是广州市中山三院传染病科党委书记邓练贤,他于2月3日因抢救“非典”病人而染病,后因病情恶化被送到ICU病房。4月21日下午5时40分,邓教授去世。
  4月17日
  晚7时我再次全副武装进入病房。呼一病区的护士们对正患感冒的我还敢再来满脸惊愕。“你怎么又来了?真够胆大的。”她们说。我开玩笑道:“你们天天在这儿都不怕,我怕什么,反正我命大!”
  这次我把相机寄放在护士站,先到病区跟病人聊天,尽可能接近他们,了解他们。
  38床的郑则广是该院ICU的医生,在抢救一位“非典”病人时被感染,3月9日住进医院,住院的这一个多月时间,他看完了《资治通鉴》、《曾国藩传》,没事就一个人下围棋。他笑称休息这么久已经够了,真想出去重返岗位。
  45床一位69岁的老人刘某是危重病人,此时已经人事不省,护士们轮班守护,隔一段时间就上前帮他吸痰、换氧气。
  28床的小李非常紧张,虽然他只是疑似“非典”病人。他告诉记者,每天他都会去隔壁房门外看看45床的病友。“老刘是我的精神支柱,他没事我就肯定没事。”他说。第二天下午1时,小李的病情查清了,可45床的老刘却与世长辞。
  4月18日
  直到病人开始接受了我,我才拿起相机记录他们的生活。当从护士嘴里得知,45床病情危重,可能过不了当晚时,我决定留下来拍摄。护士们劝了我几次,眼见无效只好作罢。
  趁有空闲的时候,我同值班护士一起聊天,了解她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因为她们处在极易感染的病区,尽管每一项防护措施都一丝不苟,但还是有8位护士和8位医生先后倒下。由于担心自己会染上病毒,有的医护人员干脆住在医院,不同家里人接触,有的护士自进“非典”病区后,就不再敢抱自己的孩子了,有一位护士则连哥哥的婚礼都不敢参加了……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非典”病区,你看到的护士永远是那么坦然、淡定和面带笑容。她们说:“不能让病人心里不好受。”
  当晚,躺在与“非典”病区一墙之隔的护士值班室的硬板床上,我辗转反侧,呼吸里都带着不安。
  第二天一大早,我拍摄到呼一病区的医生们的工作状态:会诊、分析患者胸片、查房以及对离去患者的抢救和叹惜。拍完这一切,我憋住一口气走出医院,冲着路边来往的汽车深深吐出这口气。
  4月24日
  当我再次走进熟悉的呼一病区时,正赶上几位新的病人入院。护士长李红娟带着护士忙碌着。当我要求为她们拍张合影时,她说:等等吧,等战胜“非典”,姑娘们齐了,你再来为我们拍照吧。
  我郑重地答应了。

摘自南方周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