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研究的急先锋--彭汪嘉康访谈记

作者:林俊茂、黄昭莲联合采访 发表:2007-12-29 14:4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回来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份理想",正是彭汪嘉康院士回国 的心境。访谈就在这么一个深刻诚挚的言谈中开始。爽朗、率直是彭汪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颇有武侠小说中的女侠风范,满腹经纶 侃侃而谈,不让须眉的气势夹带着令人如沐春风的愉悦,如同与家中大姊的闲话家常。言谈间可深刻感受到她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在美国工作了将近三分之一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然而内心那股对台湾的热情,丝毫未随时间的消逝而
稍减。台湾是孕育彭汪院士成长的摇篮,自视为台湾的女儿,回馈这一片乡土也就一直是院士心中的一个愿望。在美期间,便经常利用短期休假返台作研究工作。将国外的重要研究题目或制度系统移植到台湾,藉以提升台湾之研究水准。去年(一九九四)更毅然决然的放弃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之职务及优渥的工作条件与环境,暂别了亲人,回到台湾,从零开始,建立癌病临床研究中心。彭汪院士愿意以自己的经验付出自己的心力,将这一套在先进国家运作
良好,结合临床与研究的制度移植到台湾来。希望台湾能早日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且造福台湾成千上万癌病患者。

祖父是清朝时派驻台湾府城之命官,父亲在台从事地产生意,但是父亲不只一次正告其兄弟姊妹们:"我所能够给你们的最大家产,便是提供你们求学读书,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他们了解求取知识才是将来谋生的屏障,如今彭汪院士将父亲的这种宝贵观念,同样的正告她的子女,希望她的子女能求知,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在中学期间,家里有一小她十六岁之小弟,原本全家人呵护备至、视为至宝,是全家人生活重心及快乐泉源所在。后来他罹患肺炎,在医药不甚发达情况下,全家人睁着眼睛让小弟离他们而去却束手无策。悲痛及无奈,就在那时激发了她从医救人的志愿。

冥冥之中,似乎有位万能造物者安排了彭汪院士一生的行程。在台湾大学医学院完成医学教育之后,便前往美国接受外科医师训练,而在训练即将结束之际,因缘际会又从临床走向基础研究。可是当她在基础研究开创一片天地,学术地位普受肯定之时,亦从未放弃临床工作。每周固定时数的急诊室服务,丰富了她兼具临床与基础的工作经验。因为这种背景,使得她在癌病研究中心的工作得心应手。如今台湾成立癌病研究中心,主持该中心者,除了彭汪院士
这种具实务经验,且兼有临床与基础研究背景者,确乎不作第二人想。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病研究所服务期间,经常会接到友人介绍或辗转透过关系请讬而来的台湾癌症患者。这些能前来国家卫生研究院治疗的患者,大多在台湾颇具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由于台湾与美国之发生癌病趋势不同,很多台湾特有本土性癌病,例如肝癌,在美国并不一定熟悉。因此,彭汪院士便兴起在台湾建立一套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病研究中心的机构。如此一来,治疗资
源将可普遍供给一般有需要的患者,只要符合条件的病患,便可就近在台进行医疗。所花费的金钱、时间将更节省,时效之掌握亦更迅速。其治疗服务层面可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更重要的是大幅提升国内癌病治疗之水准。她一心一意的要返台贡献己力的心愿,藉此可以了解。只是此刻又面临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绪,暂别家庭,孩子与先生因为教育与工作上的关系,无法陪伴她前来台湾,这是她的一份遗憾。因此,她藉着"拼命工作"来纾解离愁。彭汪院士的工作狂热除了其身边的工作伙伴深切体认外,她的家人也感同身受。对于彭汪院士"拼命工作"的意涵可由她以前旅美时,偶尔利用假日留在家中陪陪孩子,她的子女会很正经的关切"妈妈今天为什么没去实验室?身体不舒服吗?"得到注解。

由外科临床医师步入基础医学研究,直到其研究成就斐然,普受国内外肯定,其中过程曲折。初遭受挫折后又遇贵人相助,奇迹般的转机,终使彭汪院士能在基础癌病研究提出染色体不规则与癌病的密切关系。彭汪院士很谦卑的表示这是环境、机运,加上她个人的一些努力的成果。然而我们却宁愿相信成功总是落在能及时抓住稍纵即逝机会的人身上。彭汪院士在美,由外科住院医师即将届期进阶期间,由于身为外国人及女人的双重不适身份,使她在当时的
社会环境中必须有所抉择,最后她选择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跟随 Dr. Emil FreiⅣ从事有关染色体的研究。当时人类染色体才刚发现不久,Dr. Emil Frei Ⅳ问她打算做那方面的研究时,她毫不思索的决定做与癌病相关的染色体研究。因为骨髓是 mitosis 很旺盛的组织且骨髓细胞很容易获取。因此以选择骨髓做为实验材料是彭汪院士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乐观主义派的彭汪院士不曾为无法留在临床工作感到无奈受挫,进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是她的选择,因此她以最积极的态度投入研究工作。后来陆陆续续证明她在染色体与癌病关系的研究方向是绝对正确。彭汪院士首度发现血癌细胞之染色体中,某些核酸片段会有移位(translocation)、删除(deletion)等现象。此等现象在其他类型癌细胞也先后获得证实。许多的老人疾病亦发现染色体片断化(fragmentation)情形。近来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发现,更合理的解释上述染色体移位、删除或片断化与各种遗传疾病、癌病或老人疾病的关系。因而更突显彭汪院士早期洞察先机的研究方向。对于染色体与疾病关系之厘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她在国内及国外所获得的肯定,由一九六八年
获中华民国十大女杰出青年奖及一九七二年获美国政府 Arthur Flemming Award,得到了不言可喻的印证。

为了返台主持癌病研究中心,彭汪院士特地重返医院,当了二年Oncology fellow,接受二年完整的癌病专科医师临床训练,她自称有备而来,委实当之无愧。对于基础研究她甘之如饴,而持续临床工作乃是希望基础的研究成果能快速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上。因此,临床经验可帮助她筑起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刚返台的初期阶段,最缺乏的是人才,于是便开始选择年轻的临床医师着手进行训练课程,积极培养人才。卫生署张博雅署长大力的支持,及吴大猷前院
长,李远哲院长、吴成文、钱煦、曹安邦等院士的奔走协助,癌病研究中心方能渐渐的走上常轨。该中心目前尚有多项工作目标正在进行或刚要起步。癌病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级( PhaseⅠ,Ⅱ,Ⅲ),目前台湾已经能够作PhaseⅠ及 PhaseⅡ的试验。希望往后能建立第一级PhaseⅢ之临床试验。如此才能在台湾做癌病药物的开发与试验。同时对癌病开创性疗法或技术亦将有催生作用。基因疗法是未来癌病治疗的先进趋势,由于杨文光教授自美返台,加入癌病研究中心阵容,为基因疗法之开发注入一剂强心剂,同时也解决人才不足的窘境。目前除了设立在荣总及台大的临床癌病研究中心,为了扩大服务层面,及人才训练的规模,希望不久的将来,其他医疗机构能够仿效彭汪院士之努力,而使得台湾北、中、南部能够广设癌病治疗中心。所训练出来的医师,无论在基础研究或临床治疗均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因应研究中心的扩展,需要很多的领导人才,彭汪院士自认阶段性任务完成后,也该把棒子交给年轻一代,人才的培训是当务之急。担任研究中心领导人无论在医术或学术等各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她希望在卸下任务之时,能面对一群全方位的年轻领导人,将癌病研究中心传承下去。目前研究中心千头万绪,大小庶务几乎事必躬亲,甚至自己动手操作。凡事都在耐心的一点一滴推动下,期盼早日建立一个健康的癌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制度。

由于长期置身工作岗位,全力投入,对于先生、孩子总觉得相当亏欠,当完成癌病临床中心之阶段性任务,将棒子交给年轻人后,第一件想做的事,便是回到先生及子女的身边,重享天伦之乐。彭汪院士自认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跟大家一样,有些心愿希望能去实现,而目前所做的一切,正就是她心愿的实。因此,乐在其中,心满意足。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