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五七干校”到底是个什么学校?

发表:2008-02-28 22:4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拿着新书《在"五七干校"的日子》(唐筱菊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出门坐车。北京的司机好侃,一眼瞥见书名,找到了话题:"‘五七干校'是个什么学校?在哪儿呀?"我有些诧异:司机看样子人到中年,怎么会不知道"五七干校"!那是一段令许多亲历者刻骨铭心的历史啊!

这本书收录了31位亲历者的回忆。"文革"浩劫的第三个年头,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柳河办了个农场,把一批机关干部集中起来劳动,取名"五七干校"。叫这个名,是为了纪念那个著名的"五七指示"。这个"新生事物"被一条"最高指示"推广到了全国,城里的各个单位,都要求在农村建"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干农活和“改造思想”

去"五七干校"的大体是两类人:一是"文革"中被揪出来的"走资派"、"三反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反动文人",够不上关监狱但又背上了种种"罪名",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个大致:萧克、张中行、萧乾、王西彦、于光远、周而复、龚育之、王蒙、李庄、黄胄、舒芜、陈早春、何兹全、方掬芬、新凤霞、邵燕祥......;二是各单位的一般干部、教师、科技人员、编辑记者、医生护士、演员、运动员。

"五七干校"并非学校而类似农场。既是农场,当然就要干农活。脱土坯、割芦苇、收麦子、插水稻、担粪挑水、打场晒粮、挖土固坝、挑泥筑堤......都是"改造思想"的手段。说是"改造思想",其实是惩罚。

比劳动惩罚更难熬的,还是精神折磨。干校里要进行揭发批判。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是抓"五一六分子",人人过关,个个自危,被逼疯、自尽者都不鲜见。也正是在此时,许多人开始了对"文革"的反思。

"九一三事件"之后,"五七干校"悄悄降温,人们陆续回城重新工作。正式下令撤消"五七干校"是1979年,那已经是"文革"结束之后的事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文摘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