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vs 贞观长歌(多图)

烂片,离好片有多远?

发表:2008-10-12 03:1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

贞观长歌.明星云集,耗资巨大,又有广电局大力扶持,央视黄金时间首播.幵播前更自谓严格考据,专家认可,将真实重现初唐风貌.

贞观之治,幵播前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大腕,历史顾问不过一二. 成片后被广电发疯似的删节,从80集缩成50集.

孰优孰劣貌似显而易见,可播出后观众的反应却让人跌破眼镜,细细想来,又合情合理,试PK二剧. 以下评论图片部分为转贴,多数来自"蒹葭从风"

====================================

一. 服饰

1. 太宗篇

(1)太宗皇帝的第一风范不用说也该体现在金銮殿上。因为是讨论服饰,请大家暂时忽略人物气质的对比。左上“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黑领、╴领”这一点比较符合《新唐书.车服志》的记载,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隐约可辨,虽不够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纹。蔽膝的颜色,与车服志里朱红色的记载略有出入。金銮殿上的“长歌”版太宗就“随和”多了,不拘礼仪地穿了↓头便服,幵头还出现过“天子舍銮驾而策马前来登基”的场面,好平易近人,难得。再说那经典的↓ 头──那顶拉风的帽子后面要重点描绘一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按唐代的习惯,穿↓头要搭配窄袖圆领袍衫,就像我们如今穿T-shirt会搭休閒鞋一样;我们的太宗虽说看不到领子,但我可以断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就算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装吧,也用不着这么时尚好不好?好吧,就算里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那么宽,在初唐来说都不知是前卫还是老土了.....

(2)谁说皇帝都是冷冰冰的石雕?人家也是人,也有三姑四婆亲戚女眷── 左下图是太宗皇帝与自家媳妇长孙皇后。这集我没有看过,不过想来也是战事在身吧,盔甲后面详述,服饰没有什么问题。长孙后的发髻相当有味道,衹是头发能全部梳起就好了,毕竟在隋唐壁画石俑上披发的女子不多。另一版“贞观”里的太宗,正在嗔教女儿。今天他俩都穿了圆领衫,服饰的场合还好,就是那淘气的男装丫头一看就是个唐代辣妹,穿衣喜走另类路线,连翻领的胡服都改造成了立领──这是中国服饰史上立体剪裁的又一笔华彩,之前那一笔还记在战国楚衣的“小腰”上.....天,这一等就是千年。

2. 太宗燕居篇

纵使日理万机弹精竭虑的模范天子也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天可汗这样青春活力的青年.....说这个词的时候稍微有点心虚,呃,好了,我们不废话,看服装── 马跃版李二郎,发火了?脾气真是暴躁呢?金色圆领袍衫、黑色结式↓头。右下那张则穿了当时流行的胡服,小翻领配袍衫,这一身装束相当于今天的牛仔T- shirt,比较衬这陇右出身的阳光小伙。左边那位二郎兴致很高,甚至都穿了一件.....半臂?比甲?中袖褙子?啊,特别是那顶拉风的展脚↓头──其实根本就是明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两衹耳朵。这里多说几句:↓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北周武帝,北周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发,故称为↓头。后来又产生了硬脚↓头,这种类型的↓头初见于神龙二年(702 年) 的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脚中除用丝弦骨外,也可以用铜丝或铁丝为骨,所以硬脚常翘起,故又名“翘脚”。思想保守的人士一般看不惯这种↓头脚,这种硬脚到了晚唐时仍有持非议者。因此,武德、贞观年间最为常见的还是平巾↓头、结式↓头、软脚↓头。综上,就算想表达太宗时尚的气质,但这样让他整天长俩长耳朵晃来晃去的也忒过分了。

3. 冕服篇

小时有个印象:穿黄袍的人是皇上。黄色成为后来皇帝们喜欢的颜色有其事,但那却是在很晚的时候,严格说,海量使用明黄还是在满清。二十四史的舆服志都很明白地写了天子祭服、朝服的配色:几乎一铲子“玄衣╴裳”──就是近似黑与红的搭配。根深蒂固是很麻烦的,多年前《西游记》里玉皇老儿还是一人独金黄,而今年已是满城尽黄金,不能不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身更比一身黄.....这不,丁亥岁初华丽登场的一部号称史上考据最严谨的唐史剧,果然又给我们带来了灿烂辉黄的黄金盛世..... “长歌”版大唐太宗不仅整天金黄↓头袍衫,还遍身金黄冕服地剑指苍穹大吼.....台词我不记得了,有人说是“大唐必胜!”不过我还是遐想到了魔羯座黄金圣斗士修罗:“小宇宙爆发吧.....圣剑──” 冕服图参考。

4.长孙皇后篇

服装设计师一般都有明显的个人偏好,相比新《神雕》里那蝴蝶结狂热,“长歌”里的服装师本不算标新立异,他不过是个立领爱好者罢了。可惜的是,他错误地参与了唐代的服装设计,于是乎,唐女突厥女清一色立领.....“长歌”版皇后的衣服与发饰,堪如一句诗:“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不出模样来”;但我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唐代的样式,甚至哪个朝代的样式都不好说。非要说接近,那就硬瞅着那个头上的东西勉强说是西夏吧──记住,勉强。 “ 之治”中的发髻与发饰很有唐味,但唯一遗憾的是,妇女们都喜欢披发,可惜。此外,长孙皇后的礼服与壁画较接近,但于礼志上严格的场合性来看,仍不是很严谨。其实,唐代后妃仍然延用周礼定制的“三翟”,但多加了一种“钿钗礼衣”。中国后妃的翟衣作为祭服、朝服,相等于帝王的冕服,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任何一部古装剧中看到过真正的╴衣、揄翟、阙翟这后妃“三翟”──除了韩国的宫廷剧。贞观长歌中的皇后穿得太华丽.贞观之治中皇后则非常朴实,符合初唐时期的贵妇少装饰. 从出土陶俑看,自东汉起,贵族妇女就不怎么插头饰,反而是一些歌妓和婢女之类的满头珠花。 钿钗礼服的壁画及示意图参考

5. 帝后篇

左上一对是黼领冕服、钿钗礼衣,冕服的颜色略有问题,但仍在正确的色系内,隐约还看到衣上的“日月”“粉米”“星辰”“山”“黼”“黻”等章纹。这却是现在历史剧中难得一见的冕服。而右边这一对就.....唉,这顶拉风的帽子,出镜率咋就这么高捏?整天晃着两衹长耳朵的感觉就那么好?不过本图最有创意奖还是授予“长歌”中长孙皇后,她那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翻领与钗冠不可谓不惊人眼球──谁说中年妇女不能走在另类的前沿?夫唱妇随,千古一后同样也有引领千年以后服装潮流的天赋 ──大家可注意那两道华丽丽滴袖缘!中国历代服饰史资料告诉我们:那种宽阔华丽的滚边是清代中后期女装的特征,那时滚镶登峰造极,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镶滚遍及襟袖摆缘处!何不在袖上钉上那“阑干”的丝质花边,再搞出宽约七寸,福寿字样的镂空好了.....不禁叹一声:服装设计师下次可直接给慈禧太后设计,用在清代之前的女装上真是屈才了,毕竟那时候的衣冠风格对细节没有如此苛求过。

6. 后妃篇

说了皇后,本来不想特别强调其余后妃服饰的,无非大同小异,但是看到“之治”里的╴离,还是小小的兴奋了一下。《旧唐书.舆服志》云:“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永徽之后.....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离渐息。”在《贞观之治》中又看到了╴ 离,记得上一次在古装剧中看还是在《唐明皇》时代,八年了..... 顺便提一嘴:古装设计你可以标新立异,我都忍了,但是最关键的,涉及到文化禁忌的“左衽”能不能尽量避免?尤其是作为国家女性模范的后妃们。因为,左衽在当时几乎是落后文化以及丧服的特点!

7. 公主篇

天之骄女登场,“长歌”中突如其来一位“安康公主”,非要和史书上类比,那倒是有几分高阳公主的影子。不过今天不讨论情节,不非议剧本,就说服装── “之治”里的高阳mm似乎内穿诃子裙,外披大袖衫。这种穿法实际的时代还要后推几十年。在初唐,女子穿小袖高腰襦裙比较多一点,上襦掖在裙里,这就是《大明宫词》里小太平、小韦氏那装束,可参见左上图。唐代女服多对襟,但是交领依然不衰。但是我可以肯定,交领的幵口不可能变成安康mm那种立体茶盃状,更不可能是──左衽!

8. 皇子篇

“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然世风日下,公主左衽,皇子岂有不披发之理?黑头发,飘起来.....据说“长歌”一向以穿越闻名:弹古琴可以弹出古筝的声音,情景配乐常有锁呐,大臣言称“这是要抱住臣的乌纱呀(为何不称保住臣的顶戴呢?)!”因此,服装穿越亦不足为奇,而且这种穿越很有专业精神:比如这位李恪皇子,作春秋时吴越发型,却戴了一顶宋代流行的折上巾,哦,是变奏版折上巾,在宋代也要算做另类路线。史上太子承干的个性怪诞另类,两部剧中的演员形象还真有几分所见略同,尽管个性大相迳庭──差别之大,就像“长歌”剧本与唐史记录上对于李元吉的相貌的描述一样。但显然“长歌”还告诉了我们,承干的异服癖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他不仅穿了比甲,似乎还借监了清代流行的云肩?抱歉,总之是云肩嫁接在比甲上的感觉。

9. 朝臣篇

如今的古装剧流行外面套纱,结果“长歌”里满眼都是飘飘的外氅+圆领衫,衣上也面与线的集合。而我就不明白了,看一段史书记录就这么困难?隋唐时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绛纱袍、白色中单、金玉带、黑舄白袜)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远游冠服则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朝服。远游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蝉纹、其余与通天冠服相同,为皇太子所用。在“之治”中,我第一次惊讶地看到了通天冠服(虽然不是绛纱袍),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这样的剧照。对于普通官品来说,朝服也很明确,《新唐书.车服志》上记述说是進贤冠,就是明代梁冠的祖先。但是,在很多壁画、图轴中却看到了朝服之冠多为笼冠,就是漆纱笼巾(可参考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以及《贞观之治》)。总的来说,“之治”中的朝服要理想的多,但是如果能用上“曲领”就更好,毕竟那种曲领也是那个时代的衣冠特色。至于“长歌”中朝臣的那种制服冠,似乎也有原型,那是一种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头。唐初采用平头小样巾,以后渐变高、变圆、变尖。《旧唐书.舆服志》说:“ 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新唐书.车服志》称“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路,帝在藩时冠也。”可见,这种又高又圆的↓头至少也要在武mm母子登基以后了。对此剧来说,从初唐穿越至中唐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穿衣好歹也分个场合吧?“长歌”整个连服制都错了,大小场合,似乎从来就没有见过真正的初唐朝服出场──那种感觉就如同当今签署国际协议的时候永远一身休閒装。从冠帽看,太宗时期的↓头基本都是软翅的,并且没有出现硬胎乌纱。但是在《贞观长歌》中,几乎所有人的↓头都是硬翅的,并且伸出的角度非常不自然,根本不能体现出盛唐衣冠的风采。且剧中无论是房玄龄还是杜如晦都戴的是一种和明朝锦衣卫帽子相似的硬胎乌纱,扮起来丝毫不能体现华夏衣冠。从服饰看,《贞观长歌》就更离谱了。不仅服色穿的杂乱无章,而且根本没有体现出唐代“佩鱼”的制度。太子李承干的常服居然有明初才出现的团龙补子!另外,尽管《贞观长歌》的演员都有些实力,但是,他们的骨子里面都有辫子戏的尾巴。从《贞观之治》里面可以看到,当时的人都非常的自信,都有一种知耻的自尊。但在《贞观长歌》里面,这种感觉消失殆尽,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玩弄权谋,而这种“权谋”渗透着奴颜媚骨。长歌里朝臣都是穿得红通通的.而大唐高级官员着紫袍,绯袍是较低级官员穿的,牛导一下子把大唐高级官员一律贬官三级啊,大手笔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据《新唐书》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自从春秋时期齐桓公穿紫袍至此,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不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10.普通女子篇

牡丹虽美,却多是独芳;春色满园总少不了林林总总的↓紫嫣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果然,“长歌”里这位民女的立领更为特别,看发型似乎是未行过笄礼的少女?小小年纪,妆扮的创意倒是不错;右图,是“之治”的红拂女剧照,看到她,我不禁想说:李靖这小子,真是好福气。

11.盔甲篇

戎服是我啃古代服饰的弱项,本来对“长歌”里面的“山纹甲”,“之治”里面的“锁子甲”都稍存疑虑,因为那两种是宋代流行的,但我查了《唐六典》,确有记载。唐甲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当然,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那么就不说什么了。我唯一侧目的是,《长歌》里的帽盔.....或曰:“避雷针”?窃以为此言不虚。我们知道,顶戴文化纳入舆服体系完全是清代的事情,仔细研读服饰史可以发现,华夏衣冠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恰如其分”,一直比较排斥夸张、拉风的造型。明光铠来自胸甲上一面或两面圆形铜铁,打磨得光滑如镜,太阳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所以,请“长歌”服装设计注意,这镜子有大用途,不是给你用来贴补子的,人家又不是清代兵勇,不要动不动就给后背贴个大字。 请大家注意对比唐代盔缨与“避雷针”的差别。

在“之治”里,终于看到历史剧中的唐重装骑兵了──具甲;但在“长歌”里,依然是高耸入云的“避雷针”,那幅剧照如果不解说,甚至有人会以为唐国强出演的是皇太极。

最后附上一张某剧穿越服饰的大集结:这里有宋代的“东坡巾”,有清代中期的云肩艺术、滚镶工艺,有明代的金丝翼善冠家族,有南非的满头辫发.....但更重要的是──有创新。

其中,立领、袖扣两道一字盘扣、大襟、滚镶工艺、马蹄袖(近似)、云肩,都是非常典型的清代服饰艺术;而衣上薄纱则是如今时尚古装剧的流行。这样的装束,连满族人祖先女真族穿都过早了。

===========================================

二. 起居

衣食住行总是密不可分的,插话来说下起居与建筑,先说起居。这里,我衹讲一句:“长歌”衣饰方面引领时尚潮流的习惯暗示了胡床坐具必然提前進化。让人郁闷的是,刚才居然看到了“长歌”的专家顾问李斌城先生的发言,他认为,这部电视剧“展现了当时真实的衣食住行状态。片中没有出现凳子,因为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难道是我的眼睛有问题?他本人到底看过这部剧没有?

至于卧具,“长歌”更是不惊人不休,这次穿越绝对是最成功的一次。长歌之前还衹是穿到清代,但是,眼前席梦思与其说是现代,不如说已经是欧式了。

一个唐朝的皇帝,戴着明朝的金翼葬帽、清朝的盔甲,穿着宋朝的衣服,住着秦朝的宫殿,睡着现代的席梦思.古今之集大成者,莫过于此.

===========================================

三. 建筑

先承认,我不怎么懂建筑,尤其是唐代建筑。不过印象最深的唐式建筑是青黑色的屋瓦、简单而粗犷的鸱吻、以及整体简朴大气的风格。唐代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斗拱硕大,于是屋檐会显得比较深远。因为我是外行,就本着最明显的东西说吧:就说这鸱吻,也叫鸱尾,是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原本老实地作鸱鸟嘴巴或者尾巴之形,而且也衹在房脊角上鲜明相对;不过到了后来,鸱吻模样也和当初的鸱鸟样相去甚远了,唐中后期才幵始向龙吻(吞脊兽)演变,家族也人丁兴旺,经常是“九脊十龙”;集成到最后的清式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上,鸱吻都更加复杂,个头也小了。听说,北大图书馆是仿唐建筑,鸱吻尾纹分明而没有吞脊兽的造型纹饰,这种造型如今在中国大地已经很难一见了,不过日本奈良等古都倒是有不少。看到资料说,“之治”中专门为初唐风格搭建了建筑,而另一部浩荡的“长歌”,据说是拍摄于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就是那个曾经拍了《荆轲刺秦王》《汉武大帝》《英雄》《无极》的地方.....唉,连服装都混着穿,建筑也就没什么了。两头穿越,容易么人家?

===========================================

四. 细节

1. 称呼

长歌里满口“太子爷”“万岁爷”“娘娘”“奴才”的叫法,这不对,应为之治里的叫法 称“殿下”“陛下” . 什么地方都叫爷,这是明清的事了. 《之治》里把太子、秦王、齐王分别称为大郎、二郎、四郎,编剧显然对此下过工夫. 初唐时“大郎二郎”这种称呼算是一种尊称.

2. 鱼符

《之治》里官员配鱼符,如图魏征身上的青铜鱼符.长歌没有做到.

唐高╴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朝野佥载》:“逆韦诗什并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研精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 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幵后,每半边符上衹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后代签约,一式两份,中缝盖章,双方各持一份凭据。这种凭证统称为“合同”。“合同”一词由此而来。

3. 乐器

汉唐乐府的琵琶大都是横抱,典型的唐风,想起<贞观之治>里面的琵琶也是横抱的,比起连古琴都弹出古筝声音来的某剧实在要進步太多.

4. 女妆

之治╴面╴╴皇后的╴!尤其眼和唇╴非常古典古典面妆可以分成白妆和红妆两大类。盛唐以前,中国女子一般都是白妆,日本在唐朝时学了去,并且发挥到极致就成了艺伎。中唐以后红妆慢慢兴盛,比如什么酒晕妆、飞霞妆,但是之前的初唐,应该还是以白妆为主,尤其是长孙皇后这样穿衣打扮比较稳重的女子。还有那点绛唇也很有味道。

5.器皿

之治把从长乐公主墓里发掘出来的“辟雍砚”原封不动搬上了银幕.看小李身边地板上放的那个,圆形白瓷砚台:

这是鹿手拍的昭陵博物馆陈列,从长乐公主李丽质墓出土的、公主生前使用实物──辟雍砚

唐朝时宫廷重金银器,这个参考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文物就知道了。极其繁复的玉器是明清时才兴起的。唐朝还有优雅素净的瓷器,是青瓷吧,天青如蓝啊,衹有贵族才能享用。

6. 灯具

隋唐的灯具,主要以陶瓷灯具为主,有青瓷和白瓷,并有少量黑瓷。 贞观长歌中灯具似是铜制灯具,从战国到汉代的铜制烛台的是比较流行的,我不明白这种长歌中的烛台及型状主要出自哪个时期了

贞观之治中的烛台不知是不是参照1986年河南安阳隋墓出土的青瓷五连烛台,其覆莲瓣座,座底有方刮板,束腰节状灯柱柱顶向上均为伸出四根斗拱形支柱,托起十字形横条,十字横条交叉中心点处和四顶端各立一个小灯盏,灯盏装饰莲花纹,圆孔用以插烛,可同时点燃五支蜡烛。

7. 家具

贞观之治中多次出现的卷簾,记得有一集中,小李与长孙两人在床上情意绵绵的说着话,宫女很识趣的拉下卷簾,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不得不表扬下贞观之里的唐史专家孟教授,这才是真正的专家,贞观之治展现的不仅是还原历史故事,更多的在唐人生活细节上很用心,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唐朝。唐朝很多诗里都有提及卷簾,如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李世民病了,宫女们抬来屏风遮风。 隋唐时比较流行书画屏风,唐朝的许多器皿上花卉纹饰还是比较常见的,这幅剧照中似是牡丹花纹的屏风。张建亚可以自豪地说,贞观之治中每一件道具都符合史实

8. 金屑酒赐死

贞观之治里的细节的确是出我意料地考究。那个和唐太宗本家的叔父在谋反失败后被毒酒赐死的镜头:画面上那酒盃微微倾斜,可以清楚看到里面酒液上漂浮的金色屑粒──金 屑 酒 金屑 酒 是至少从晋朝时候就是宫廷调制的专用毒酒,酒上浮 一 层 黄 金 屑 而得名,据说喝下去立死无痛苦。是专门 用来赐死地位崇高、血统高贵的人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后妃或宗亲贵族是不用的。那是最后的 礼 遇 和尊荣。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帝国时代,死亡也是分等级的。而 金 屑 酒 赐死绝对是最高级别。 贞观之治里用 金 屑 酒赐死那个谋反的同姓本家王爷,以其地位罪行,合情合理。

9.环境

《贞观之治》的画面较以往反映唐代历史剧更为灰暗。很多观众对此表示不解,但导演张建亚说 “其实在初唐时期经济落后,长安宫殿的柱子连漆都不刷,就是因为没有钱。我们这个戏是严格遵照历史,所以服装、布景都不艳丽。”因为将该剧定位在历史正剧的高度。此剧得到了大批历史爱好者的追棒。有唐史爱好者甚至收藏该剧以作研究唐史之用。人大历史系教授黄朴民认为:“《贞观之治》在重新阐释『治世』之道的同时,也让普通观众悟出了『政治智慧』的含义。” 同时在人物的形象上,《贞观之治》也努力地向历史原貌靠拢,长孙皇后的扮演者四小花旦之一的苗圃为了更贴近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瘦弱的她不顾自已的健康在短期内增肥十多斤。为了准确地还原历史,在《贞观之治》的创作中,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他们的敬业精神都让人佩服。且该剧除了专业和真实,因其制作的精良,也得到了大批普通观众的喜爱,《贞观之治》的精良并非指对奢华的一味追求,而是注重细节,比如牙刷是唐朝人发明的,剧中每天早上士兵都在河边用嫩杨柳枝刷;盒饭也是唐朝人发明的,李世民和大臣议事来不及吃饭,就每人一盒饭加菜,叫『廊下餐』。唐朝侦察兵的一个职责就是侦察敌人的粪坑,看见很多人拉稀,就知道敌人战斗力下降,会叫自己的部队追。还有唐朝皇帝、贵族上厕所不用水冲,是用大枣覆盖除异味。这些内容在剧中都有所表现。相信这些有趣而又真实的细节即使不在电视剧中讲述,在百家讲坛这样专业节目幵个专题也一定会吸引大批观众。(这些细节据说已被删去) 相比较《贞观之治》对观众群的高定位,《贞观长歌》在剧情等各方面走的却是“亲民风”。无论从故事情节、道具布景乃至演员选择都以高收视率为出发点。较之《贞观之治》因再现历史而略显平淡的剧情,《贞观长歌》从戏说的角度演绎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宫廷政治斗争和爱情故事。六千万的大投资让全剧大到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小到宫女服装配饰,在色彩、造型、特技运用上都透射出华美,令人震撼。但其中描述的部分历史人物及故事也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不满。比如,同为剧中关键人物的长孙皇后在两部剧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在《贞观长歌》中幵明贤惠的长孙皇后被塑造成了一个无知的深宫怨妇,虽然这样的性格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却违背了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而言,《贞观之治》中由实力派女演员苗圃扮演的长孙皇后就有更为真实,她除了具有亲切、坚韧、贤良的特质外还有一些手腕,这些看似矛盾的个性却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贞观长歌》在央视热播。而《贞观之治》虽然目前在观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却得到了 日本富士、NHK、韩国购片机构的肯定,连土耳其也购买了版权。

======================================

五. 剧情和思想内涵

之治被删了很多内容,被广电局从80集削成了50集,所以看起来情节七零八落的,尤其是那个铺垫的很精彩的玄武门.还有那个“突厥”改成了“草原十八部 ”。之治展现的是一个王朝的兴旺发展史,物质上显得朴实,精神上还是活跃的,虽有勾心斗角,但整个统治集团还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情节上没有象其他电视剧那样灑狗血,刻意搞得惊心动魄,除了被广电阉了一半的玄武门,其他基本是平平淡淡的,却让人回味无穷. 长歌嘛,那个贞观就是一群贵族男女的恋爱史,外加阴谋诡计,真不明白,这么点无聊东西怎么就能搞出82集来呢,李二在位时间也不长啊,不过23年,谈情说爱就能拖这么久?(广电,央视还不删?).佩服那些完完整整看完的人们. 所有的历史剧都是现代人在解读古人,区别是谁曲解、歪解,谁是正解,它折射出的是创作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历史问题上的具体看法,也就是说创作人在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体向“受众”灌输自己的思想,“受众”这个词就是广播传媒界对观众听众的轻蔑称呼。就以上所言来看,贞观之治最大的优点就是忠实而又具体地展现了大唐的礼仪风范、典章制度,那庆功宴上的君臣尽欢、那谋划军政时的畅所欲言都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政治观和制度,虽然是中央集权、虽然是皇帝世袭,但君臣各有其权、各有其禁、各有其尊,这是小范围内的有限制的民主和有限制的独裁。 贞观长歌最恶心的就是把一部威武雄壮的初唐史诗又拍成了主子和奴才、叭儿狗和肉骨头的故事,俗不可耐,服饰也是艳俗的,这自古以来就不被认为是什么盛事气象,反而是衰败的气象,比如魏晋、比如后蜀,那是够艳了,亡国气象而已!

=====================================

六. 反应

两剧播出后观众,专家和媒体的反应也让人玩味. 搜索一下贞观长歌媒体评论,清一色的吹捧(长歌的后台真硬)。据说, 新浪网站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新浪网上关于《贞观之治》的网友评论几乎一夜之间没有了踪影。唐史专家对贞观长歌的监定结果:“对此,张国刚、李斌城等历史学者也给予宽容的态度。张国刚说,史书上描述不多的人物,可以给戏剧创作人员很多的发挥空间。观看了《贞观长歌》之后,李斌城认为,这部电视剧的服装、化妆、道具都很到位,展现了当时真实的衣食住行状态。片中没有出现凳子,因为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更没有出现戴着宋代官帽、穿着明代官服的错误。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正剧。”李斌城说。 ” 这些是什么?

想起了韩寒说过的话~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竟然在连封面是什么颜色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大侃特侃 说我书的文容写得不好。

=====================================

七. 结

长歌用这么多钱,搞出了一部垃圾.之治没怎么张扬,倒是出了一部近年来少见的严谨正剧,难得是可看性也强,MS收视比东周列国春秋篇好. 国内导演爱哭穷,总说什么,国产剧比日韩欧美剧差是因为钱太少.这个之治长歌之比,该能让他们脸红了。

========================================

夜鹰注: 本贴和前几天发的几个贴是近年来我收集的一些值得回味的贴子加上我自己的有感而发.不过看来这类贴子”装B”太甚,不为人所喜,我以后还是不发为妙. 我发此贴,衹是想显示大陆不是拍不出好剧,尤其是历史正剧方面.历史剧可以而且应该尽力向史实靠拢.这并非难事,衹要多翻翻资料,看看实物图稿就行了.业余网民能做到的事,专家会不行?端看你有心无心. 事实也证明,正剧也不是非得象康熙帝国那样,娱乐化,修改历史才能抓住人心的.历史娱乐之间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之治不是很好看么,80,90年代的大陆剧不是很好么.观众的品位也不见得象导演老爷们想象的那么低. 好了,该闭嘴了, 免得又被批的太惨,呵呵. 886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