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与国际接轨中国官僚资本对人民的讹诈

发表:2008-11-04 09:3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水,跟粮食一样,是我们生存必须的最基本的资源,如果说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的话,那么水则也同样是国家的根本.水的重要性绝不是石油煤 炭钢铁之类的战略资源所能比的.但就在世界其他国家在为水而怒目相向,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地方官僚们却要慷慨地将它拱手让给外国资本,让给那些 要"从石头里榨出油"来的私人资本.这些让新自由主义熏晕了脑袋,让资本钓得团团转的官僚们,已经自私短视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而面对地方官僚的这种 无知的贪婪,中央的官僚们似乎也提不出什么新鲜的解决办法-他们不会反对为他们所奉为准则新自由主义,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地方官僚们激进的新自由主义的 道路上稍退一步,就是把"从石头里榨出油"的这个权力留给官僚资本,因此他们一方面要坚持国资退出水务领域,另一方面又强调国企控股-官僚资本的垄断地 位,更重要的是借着外资收购的"春风"对人民群众进行恐吓讹诈,从而与"国际接轨"哄抬水价.这么多年来从通信到石油再到电力,在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甚至生 存的每一个必需品上,官僚资本们已经无数次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这种卑鄙的手法,而且屡试不爽.官僚资本就是这样通过跟外国资本的勾结,来实现他们对中国主 权和安全的"维护"的. (史翼www.reviewing.cn)水务与国际接轨中国官僚资本对人民的讹诈

水价或许将很快上调,这是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发出的信号.联想到2007年中国水务市场的几次外资高溢价收购,可以看出,外资早就开始在中国水务市场布局.

外资豪赌中国水务

威立雅水务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 2007年外资对中国水务的高溢价收购以此拉开序幕.随后中法水务等几大国际水务巨头也开始在中国攻城略地,标的资金动辄以10亿, 20亿元计,出价超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额的1到3倍.

这让业内兴奋不已,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外资出手阔绰只是表象,其中暗藏玄机,外资在中国高溢价收购的一轮风潮再起,中国水权堪忧.

回头来看,第一次风潮起于2002年,代表性事件是威立雅斥资约20亿元,以净资产3倍溢价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开创城市水业溢 价收购的先河.之后的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转让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其后,资产过度溢价因为行业的广 泛质疑和批评而有所收敛.

威立雅公司网站的信息显示,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的20个地区拥有正在运营的项目,且大多在一线城市,所占股份均在50%左右,合同约定的经营年限大多在25 ~ 30年.合同涉及到的居民超过三千万人.

另一家水务巨头中法水务也毫不逊色,与其合作的中国公司也有20家,大多为各个城市的供水公司或自来水公司.

这不由得让人想探究一下,中国水务这块蛋糕到底有大?

根据规划, "十五"期间,水务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要撤出的100多个行业之一.

国外水消费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而中国目前城区水消费占个人收入仅为1.2%左右,上升空间很大.何况,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都给未来水务市场留下足够的空间.

而更让外资垂涎的是,中国水务属于公用事业(行情股吧),一般由政府定价,因而价格始终处于低位,有的城市甚至10年间都没有上调过水价,因而未来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水务这块蛋糕自己还会长大.

事实也证明,国际水务巨头的判断完全正确,水价上调已经进入政府几大部委的备忘录.

丧失的不仅是水权



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溢价收购之后,中国水务产业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代价最终又将由谁来买单?

"很多城市将因此丧失水权,中国水业堪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里的水权包括拥有权和定价权.

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高溢价收购应当看作是地方政府的变相融资行为,这是以未来城市居民数十年承受高水价为代价的.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溢价收购的细节.在他所了解的几份合同中,对价格的说明都是未来按照"价格管理办法"调整,依 此规定,将遵循成本收益法,成本只要"合理"就可以记入价格.此外,收购方可以有效通过对水价上涨进程的约定与服务范围的约定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而且 一旦运作得当,很容易在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间形成同类项目的联动收益,还可能使一些非关联的投资项目回避竞争机制,获得预期以外的回报.

傅涛担心,溢价可能性越大,公众和政府吃亏的可能性也越大.过度溢价这种以偏盖全的做法,将对城市水业的改革与发展造成不良的误导,也会使部分利益组织因为极端溢价而获利.

"溢价所得实质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者承诺换来的.隐患要在数十年后才会发作,买单者则为政府和公众."傅涛表示.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 "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

资源性产品本身决定了其投资回报期较长,从事资源投资的外资企业早已经做好了长达30 ~ 50年的规划,只要竞标夺得项目,剩下的就是不少于30年的耐心等待,对此,国际水务巨头早就做好了准备.

政府对高溢价收购的追捧无疑会对中国水业起到导向性作用,外资高溢价收购案例又强化刺激了中国水务企业,很难说,中国水务企业不会因此变得浮躁起来.

更加让人背后直冒冷汗的是,看似高额的溢价收购,资金的大头并非完全出自外资,而是与其合伙的中国企业.

还是以威立雅为例.该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签下了宝鸡扩建及运营两个自来水厂的合同,合同期限23年.但该项目并非威立雅全部投资,而是由威立雅 与首创合伙投资的,该公司自己只投入了很少的资金.和深圳水务公司的合作亦如此,标的金额33亿元,威立雅完全有能力自己投入,但经过半年时间的谈判,该 公司在最后时刻改变主意,自己只出合作项目45%中的资金5%,其余由与其合资的首创公司来出...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名声在外的项目,威立雅自己的投资都不足5%.

除首创之外,光大,中信泰富,嘉利,平安保险(行情股吧)等金融集团,也都扮演过与首创同样的角色.

没有人能够统计出,到底还有多少中国公司充当了这样的冤大头.

另外一面,按照威立雅公司总裁的预算,收购后的每个项目利润都保证在15%左右.

如此一算,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业丧失的何止是水权.

中国水务觉醒



实际上,尽管外资的收购动作迅速,但其收购行为已经搅动了中国水务市场,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中国水务业内的人士意识到,原来, "中国水"如此值钱.

2007年10月,外资在其收购版图上张扬地插旗的时候,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悄悄开始. "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历时3个月,早已经报送到国务院.

而遍寻搜索引擎以及各国际水务巨头的网站,记者发现,令人乍舌的高溢价收购在进入2008年后,戛然而止.

没有公开报道是相关部委叫停了高溢价收购,但无疑,这齐刷刷的动作表明,中国水务行业的收购开始收口.

水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的话或许更具导向性, "把水务行业与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待,是方向性错误.应该保证国家对水务行业的控制力,计划产权改革的水务企业在对引进外资还是内资的问题上要慎重,已经引进外资的水务企业应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权. "

事实上,决策部门心生警惕之时,中国本土水务企业的力量正在疯长.

当威立雅,柏林水务,中法水务,法国苏伊士这些国际水务巨头的名字在中国水务业内变得耳熟能详,中国本土水务公司也在悄然崛起.水权虽然回来了,但未来如何经营,似乎依然无章可循.

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问题,和外资遇到的一样,门槛高,水价低,冗员多,管网改造难,每一样都绕不过.

怎样来啃这些硬骨头,也许是下一个问题了. (东方网)

原题:多部委发出强烈信号水价可能很快上调(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滕讯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