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纳霍凯‧拉斯洛(Krasznahorkai Laszlo)。(图片来源:Stuart C. Wilson/Getty Images) 
							 
							
						
				   				 
2025年10月9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授予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纳霍凯‧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表彰他“在末日般恐惧的氛围中,透过极具感染力与前瞻性的创作再次彰显艺术的力量”。这项殊荣不仅是对这位71岁作家个人卓越文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数十年来透过笔触深刻揭示共产主义制度对人性、社会及文化造成深层创伤的最高褒奖。卡勒斯纳霍凯的作品,特别是其代表作《撒旦的探戈》,以独特的荒诞主义与怪诞风格,为读者呈现了共产主义统治下社会衰败与个体挣扎的末世图景,成为理解20世纪中欧历史变迁不可或缺的文学见证。
在共产主义阴影下成长的见证者
卡勒斯纳霍凯于1954年出生在匈牙利,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完全笼罩在共产主义政权的统治之下,这段亲身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真实、最深刻的素材。与许多仅从理论或二手资料了解共产主义的作家不同,卡勒斯纳霍凯能够将个人在高度控制、物资匮乏、精神压抑社会中的切身感受,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学表达。他后来移居西柏林并到处旅行的经历,更让他能够以相对客观的距离审视这段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视角。
他最初修习法学,后改攻读匈牙利语言及文学,这段学术背景赋予了他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语言表达的独到见解。曾任小镇图书馆管理员与出版社编辑的经历,不仅让他接触并消化大量文本与思想,为创作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他更深入地理解了社会基层脉动。1985年出版小说处女作《撒旦的探戈》一炮而红,改编成经典电影、拿下国际布克奖后,进一步走上国际舞台。
1980年代移居西柏林的经历对他产生了关键影响。地理上的距离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使他能够摆脱身处体制内的束缚,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更深刻的反思。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他对现实“审视至近乎疯狂的程度”的创作态度,使其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
《撒旦的探戈》:共产主义制度的文学解剖
《撒旦的探戈》是卡勒斯纳霍凯揭示共产主义问题的代表作。瑞典学院特别指出,这部小说“以极具暗示的语言描绘共产主义垮台前的匈牙利乡村,一群住在废弃集体农场贫困居民的生活。”小说深刻揭示了共产主义统治初期强制没收农田、成立集体农场政策的深远后果。作品以匈牙利偏远农村为背景,聚焦于那些居住在废弃集体农场的贫困居民。到1989年共产主义落幕时,许多集体农场已经从最初的农业改革理想沦为管理不善与贫困的象征。
卡勒斯纳霍凯通过这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制度性失败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生活在一种绝望的等待中,期盼着奇迹的降临,但这种希望从一开始就注定破灭。正如卡夫卡的座右铭所言:“若此,我将因等待而错过奇迹。”这种对希望的讽刺性戳破,深刻反映了共产主义制度下个体所面临的无力感、精神困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小说的叙事结构极具特色,采用“探戈”般的前进又后退结构,象征着时间的停滞和循环往复的绝望——这正对应了共产主义制度下那些永远不会兑现的承诺。在一个没有真正进步、只有不断重复和消耗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命如同被困在永恒的探戈舞池中,徒劳地重复着相似的动作,却无法摆脱宿命的牵引。
《撒旦的探戈》繁体中文版采用余泽民的译本,但做了一些语汇上的调整,让译本更贴近台湾。联合文学总编辑周昭翡指出,台湾读者想读卡勒斯纳霍凯,可从《撒旦的探戈》读起。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