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勒斯納霍凱 在末日般日常中揭穿共產主義幻夢(圖)

作者:黃清 發表:2025-11-04 03: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特大

 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aszlo
獲得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aszlo)。(圖片來源:Stuart C. Wilson/Getty Images)

2025年10月9日,瑞典學院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授予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表彰他「在末日般恐懼的氛圍中,透過極具感染力與前瞻性的創作再次彰顯藝術的力量」。這項殊榮不僅是對這位71歲作家個人卓越文學成就的肯定,更是對他數十年來透過筆觸深刻揭示共產主義制度對人性、社會及文化造成深層創傷的最高褒獎。卡勒斯納霍凱的作品,特別是其代表作《撒旦的探戈》,以獨特的荒誕主義與怪誕風格,為讀者呈現了共產主義統治下社會衰敗與個體掙扎的末世圖景,成為理解20世紀中歐歷史變遷不可或缺的文學見證。

在共產主義陰影下成長的見證者

卡勒斯納霍凱於1954年出生在匈牙利,成長於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完全籠罩在共產主義政權的統治之下,這段親身經歷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最真實、最深刻的素材。與許多僅從理論或二手資料瞭解共產主義的作家不同,卡勒斯納霍凱能夠將個人在高度控制、物資匱乏、精神壓抑社會中的切身感受,轉化為具有普世意義的文學表達。他後來移居西柏林並到處旅行的經歷,更讓他能夠以相對客觀的距離審視這段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創作視角。

他最初修習法學,後改攻讀匈牙利語言及文學,這段學術背景賦予了他對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語言表達的獨到見解。曾任小鎮圖書館管理員與出版社編輯的經歷,不僅讓他接觸並消化大量文本與思想,為創作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讓他更深入地理解了社會基層脈動。1985年出版小說處女作《撒旦的探戈》一炮而紅,改編成經典電影、拿下國際布克獎後,進一步走上國際舞臺。

1980年代移居西柏林的經歷對他產生了關鍵影響。地理上的距離帶來了精神上的自由,使他能夠擺脫身處體制內的束縛,對過去的歷史進行更深刻的反思。這些經歷共同塑造了他對現實「審視至近乎瘋狂的程度」的創作態度,使其作品充滿了對人類境遇的深刻反思。

《撒旦的探戈》:共產主義制度的文學解剖

《撒旦的探戈》是卡勒斯納霍凱揭示共產主義問題的代表作。瑞典學院特別指出,這部小說「以極具暗示的語言描繪共產主義垮臺前的匈牙利鄉村,一群住在廢棄集體農場貧困居民的生活。」小說深刻揭示了共產主義統治初期強制沒收農田、成立集體農場政策的深遠後果。作品以匈牙利偏遠農村為背景,聚焦於那些居住在廢棄集體農場的貧困居民。到1989年共產主義落幕時,許多集體農場已經從最初的農業改革理想淪為管理不善與貧困的象徵。

卡勒斯納霍凱通過這些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展現了制度性失敗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在小說中,每個角色都生活在一種絕望的等待中,期盼著奇蹟的降臨,但這種希望從一開始就注定破滅。正如卡夫卡的座右銘所言:「若此,我將因等待而錯過奇蹟。」這種對希望的諷刺性戳破,深刻反映了共產主義制度下個體所面臨的無力感、精神困境以及對未來的迷茫。

小說的敘事結構極具特色,採用「探戈」般的前進又後退結構,象徵著時間的停滯和循環往復的絕望——這正對應了共產主義制度下那些永遠不會兌現的承諾。在一個沒有真正進步、只有不斷重複和消耗的社會中,人們的生命如同被困在永恆的探戈舞池中,徒勞地重複著相似的動作,卻無法擺脫宿命的牽引。

《撒旦的探戈》繁體中文版採用余澤民的譯本,但做了一些語彙上的調整,讓譯本更貼近臺灣。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指出,臺灣讀者想讀卡勒斯納霍凱,可從《撒旦的探戈》讀起。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