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斯纳霍凯夺诺贝尔文学奖 以《撒旦的探戈》揭露共产主义废墟(图)

匈牙利作家用荒诞笔触解剖制度创伤 展现艺术穿透黑暗的力量

作者:黄清 发表:2025-10-10 17:3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纳霍凯.拉斯洛Krasznahorkai Laszlo
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纳霍凯.拉斯洛荣获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特别表彰他“在末日般恐惧的氛围中,透过极具感染力与前瞻性的创作再次彰显艺术的力量”。这位71岁的作家以其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深刻揭示而闻名国际,其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20世纪东欧政治社会变迁的珍贵见证。图为2015年5月19日,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凯在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荣获曼布克国际奖。(图片来源:Stuart C. Wilson/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10日讯】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纳霍凯.拉斯洛荣获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特别表彰他“在末日般恐惧的氛围中,透过极具感染力与前瞻性的创作再次彰显艺术的力量”。这位71岁的作家以其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深刻揭示而闻名国际,其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20世纪东欧政治社会变迁的珍贵见证。

亲身经历塑造的创作视角 《撒旦的探戈》:共产主义制度的文学解剖

卡勒斯纳霍凯成长于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曾亲身生活在共产主义统治之下,这段经历成为其创作的重要养分。与许多仅从理论或二手资料了解共产主义的作家不同,卡勒斯纳霍凯能够将个人的切身体验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学作品。他后来移居西柏林并到处旅行的经历,更让他能够以相对客观的距离审视这段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视角。

卡勒斯纳霍凯最著名的作品《撒旦的探戈》(1985年出版)是其揭示共产主义问题的代表作。瑞典学院特别指出,这部小说“以极具暗示的语言描绘共产主义垮台前的匈牙利乡村,一群住在废弃集体农场贫困居民的生活”。

小说深刻揭示了共产主义统治初期强制没收农田、成立集体农场政策的深远后果。作品以匈牙利偏远农村为背景,聚焦于那些居住在废弃集体农场的贫困居民。到1989年共产主义落幕时,许多集体农场已经从最初的农业改革理想沦为管理不善与贫困的象征。卡勒斯纳霍凯通过这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制度性失败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生活在一种绝望的等待中,期盼着奇迹的降临,但这种希望从一开始就注定破灭。正如卡夫卡的座右铭所言:“若此,我将因等待而错过奇迹”。这种对希望的讽刺性戳破,深刻反映了共产主义制度下个体所面临的无力感、精神困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文学技巧

卡勒斯纳霍凯的创作风格被瑞典学院评价为“贯穿卡夫卡至伯恩哈德的中欧传统,以荒诞主义与怪诞为特色”。他自称其创作风格为“审视现实至近乎疯狂的程度”,这种极端的现实主义让他能够深入挖掘共产主义制度下被掩盖的真相。

作家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技巧来强化政治批判的效果。《撒旦的探戈》以“探戈”般的前进又后退结构,象征着时间的停滞和循环往复的绝望——这正对应了共产主义制度下那些永远不会兑现的承诺。他偏好使用冗长句子且极少分段的写作方式,虽然被部分读者视为“强迫症”的表现,但实际上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压抑、窒息且令人不安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身体化地感受到制度压迫的窒闷感。

诗人兼卡勒斯纳霍凯的英文翻译希尔特斯形容他是“催眠作家”,能够“将你吸入他所召唤的世界中,并在你内心产生回响直到这成为你自己对秩序与混沌的看法为止”。这种“催眠式”的叙事效果,使读者不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体验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生存状态。

热爱李白、道德经 警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陆丧失和消亡

卡勒斯纳霍凯对共产主义的批判并非仅限于匈牙利或东欧。他的作品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例如,2004年他完成了半小说半纪实的作品《天下浩劫》,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消亡。这部作品将他的批判延伸到更广泛的语境,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和特定政治体制下,传统文化如何被侵蚀、被遗忘,以及这种文化断裂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深远影响。这表明卡勒斯纳霍凯关注的并非仅是某一特定共产主义政权的表象,而是其背后潜藏的、具有普世意义的关于权力、文化、个体命运的哲学思考。

卡勒斯纳霍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成为他“跨越国界的批判与东方视野”中极为独特的一笔。瑞典学院曾指出,卡勒斯纳霍凯“将目光投向东方,展现出更为深沉与细腻的基调”。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更表现在他对中国古典思想家和诗人的迷恋上。1991年起,他曾以记者身份多次前往中国,并特别以唐代诗仙李白为主题撰写专题报导。他的中国大陆译者余泽民曾回忆,卡勒斯纳霍凯在寻访李白足迹的过程中,足迹遍布逾10座城市,对李白诗歌中那种超脱世俗的浪漫主义与对自由的向往深深着迷。

他不仅热爱李白,对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也推崇备至,从中汲取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卡勒斯纳霍凯曾称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这句话充满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珍视,也间接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流失的惋惜。甚至在返回匈牙利后,他还要求家人改用筷子进餐,足见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身体力行的融入。这种对东方智慧的向往,或许是他对西方现代性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思和超越,为其作品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层次。

跨媒体合作扩大影响力

卡勒斯纳霍凯与匈牙利传奇导演贝拉.塔尔的长期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其作品对共产主义批判的影响力。塔尔将《撒旦的探戈》改编为长达7小时的电影,运用黑白长镜头将小说中的“等待”转化为现象学的观影体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的疲惫、停滞与耗散,正是对晚期社会主义制度状态的体验式揭示。

两人的合作不仅限于《撒旦的探戈》,还包括《鲸鱼马戏团》、《来自伦敦的男人》、《都灵之马》等重要作品。这些跨媒体的艺术创作,让卡勒斯纳霍凯对共产主义的文学批判得以触及更广泛的国际观众。

文学遗产的当代意义

卡勒斯纳霍凯的获奖不仅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的认可,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为理解20世纪东欧的政治与社会变迁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见证,展现了文学作为历史见证者和人性守护者的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卡勒斯纳霍凯并非采用简单的政治口号式批判,而是通过深入描绘“制度如何进入人心”——群体心理的依附、道德的耗损、语言的空心化、对奇迹的上瘾式等待——来揭示共产主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层影响。这种深度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使其作品超越了特定的历史语境,具有普世性的人类经验价值。

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各种形式专制主义的背景下,卡勒斯纳霍凯的文学成就提醒我们,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对自由、尊严和人性的守护责任。他通过文学的力量,将政治制度的抽象问题转化为可被感知的时间感、空间感与语言经验,让读者在“末日般日常”中理解专制制度如何在微观层面消磨希望与人的能动性,从而真正“再次彰显艺术的力量”。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