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安澜索桥

发表:2009-03-24 21: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安澜桥"取其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网路图片)

战国秦昭王时代,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外闻名的巨大水利工程。著名的古代索桥─"安澜桥",就坐落在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市区西岷江上,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岷江恶浪滔滔,在没修建索桥之前,流传民谣中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该桥是古代四川西部对外的商业要道,同时也是汉、羌、藏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根据《水经注·江水》中载"涪江有笮桥",由记载中证明安澜桥的修建,不晚于都江堰修筑的年代。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意为竹索)。这是古代川西地区建筑索桥的主要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竹藤桥"、"绳桥"等名称。

安澜索桥古名"珠浦桥"。宋初(西元990年)大理评事梁楚,以竹索建造人行吊桥,改称为"评事桥"。

明末,地方官府以毁桥想阻止张献忠。改桥为渡,名为"伏龙渡"。因岷江水大流急,时常发生覆溺事件,过往行人无不临江感叹,怨愤不已。

清嘉庆八年(西元1803年)五月十五日,渡口又发生翻船事故,有百余人丧生。时由贵州毕节人,生平好义乐善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察看地形地势,测距离,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上书县令吴升,县令应允,于是游说八方募集资金,用竹索重修索桥。

清嘉庆九年(西元1804年)五月,何先德先生带领四个乡镇的人民开始动工建桥。在桥尚未完工之时,有两个不听劝阻的樵夫,强行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的"把头"买通官府,诬何先德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杨氏,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

索桥上横铺木板,两旁设有竹翼缆为栏,用于行人挟手之用,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从此,行人免去了渡河之危,可安步狂澜,于是改名"安澜桥",取其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留传至今。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培补,安澜桥享安无恙长达15年。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该索桥原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竹篾片编成5寸粗的竹缆索24根。其中10根作桥底索,将此如碗口粗的竹缆索横飞江面,上面在横铺木板作为桥面,木板两端再压上二索,一同和底索夹牢桥面板。再以12根竹缆索分别列于桥的两旁,作为扶栏。

为了使桥索加强其坚固性,每隔3至6尺,用木条对称的将12根竹缆索扶栏夹紧,以铁栓固定,木条与桥面下的木梁联结而形成U型框架。底缆索捆在横梁上,使桥成为一整体。

在桥跨中间的石墩上和两岸,用木绞车绞紧底缆索,再用大木桩绞紧扶栏的竹缆索,绞车安置石室木笼中,在木笼之上修建桥亭,上层用密排大石装砌作为压重之用,下层中空得以行人。

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初秋,桥被洪水冲毁,后又修复。反反覆覆。索桥越修越好,民众无不称赞。光绪二十年(西元1894年)野火蔓延将桥焚为灰烬。县令又组织工匠重修索桥,并立"不得荒废维修"一碑告诫后人。

索桥原全长约500米。如今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并将竹索全部改为钢索结构,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制的桥墩,桥身也缩短为240米。

桥在1974年又一次重建,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站在摇晃的桥上,目睹岷江穿山咆哮而来,看看"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不能不为古蜀国先民的智慧所折服。

"索桥"是我国先民利用本地竹木资源,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所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来源:正见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