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俱乐部 控制千亿资本平均身家过亿

发表:2010-02-11 23:3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Natalie希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连锁酒店。


陈豪是“接力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1月底,广东省工商联发布全省首份“富二代”调查报告,报告称,未来5至10年将是非公有制企业主交接班的关键时期,30.5%的非公企业计划由子女接班。省工商联建议政府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对“富二代”分期分批进行轮训。

从“70码事件”到“校园选妻”,与“富二代”这个群体相关的新闻,总是弥漫着金钱的色彩并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然而,富二代中有一群人正意欲为自己正名。在外人眼里,他们含着金钥匙长大,拥有将梦想直接转化为现实的资源:他们开跑车、穿名牌、买豪宅,轻轻松松。但他们说,他们有着人们无法理解和未曾体会的压力,很孤独!

宏观层面上,广东民营经济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2%,而企业主的个人素质是民营企业成败的关键。走进并了解“富二代”这一群体,无疑可在某种意义上了解未来5年至10年,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走向。

上海苏州河边,一幢外表并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接力中国”的四字招牌低调地挂在楼梯口。

富二代”俱乐部

他们能够控制的资本高达上千亿元


1月底的那个周末,小楼铁门紧锁,步入其中却别有洞天。装修未必算得上豪华却很周全细致。大厅里摆放着精致的台球桌和超大屏的液晶电视。一个“X—BOX”游戏机像个标签,证明这里是年轻人的领地。

大厅一角,专门开辟了阅读空间—从叔本华的哲学名著到《货币战争》,几百本书籍的主题涵盖人文和商业。

到过此楼的人都说:平时,总能见到身穿正装手夹皮包的中年人正襟危坐,冷静中略带不安。很多人都是揣着项目书来的,拜访这里的“孩子们”,从中争取可能的合作者。

“接力中国”,全称“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一个聚集了100多位中国“富二代”的非盈利性组织。

这里聚集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福建等地三、四十名处于接班前后的企业二代掌门人。有的父辈是各省首富、业界大王,拥的多家上市公司。保守估算,他们平均身家超过1亿元,而他们能够控制的资本,高达上千亿元。

校园创业的“千万富翁”

“我们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我们看着父母从小作坊慢慢做起来”


1月30日,旁听完市里的两会,陈豪就赶到了苏州河边的“接力中国”总部。他是“接力中国”理事长,也是发起人之一,他本人的身份:是浙江嘉兴“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当地的超级富豪,涉足制造业、房地产等多个商业领域。

这个1982年出生的年轻人,在朋友的眼里属于“少年老成”。

“我们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实际上我们见证了父母的成长,从小见证了他们从小作坊慢慢做起来。”陈豪说:作为家里的独子,传承的压力从他读书懂事起便已觉察到。“接班,还有企业将来的转型,我们都需要比第一代更高的素质。”

陈豪选择了自己创业。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读书时,陈豪拿家里给他的学费作为启动资金。他在学校租了两个店面,鞋子、化妆品、文曲星、手机、电话卡……学校里能卖的他都卖。

大三、大四时,他有幸参与了一把无线增值业务,销售额高达1000万元:“交税就交了100多万元”。毕业后,陈豪没有去父亲的公司,而是转行做了投资人。“一开始用的是父辈朋友的资金,这两年已经逐渐市场化。”

虽然选择创业,陈豪仍然将他的个人选择纳入到整个家族的发展战略中。“我在做的实际上也是铺路的工作,为家族将来的转型做准备。父辈也在尝试投资矿产。”

“家族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5%。我希望我的投资每年的回报率能达到20%~30%。”

为实现心中的梦想

从海归千金到商界女强人,Natalie只用了两三年


Natalie(注:应本人要求,采用其英文名)坐在属于她的酒店里,温婉地笑着。她一边接受采访,一边招呼着到访的客户,还抽空问候了生病的员工。

她是“接力中国”的成员之一,2006年回国后,Natalie选择自己创业,说服投资者开了这家设计酒店。Natalie亲自设计、装修这家酒店,还亲自管理准备打造“鸿·酒店”这个品牌。

“酒店就像我的一个Baby。”Natalie还记得设计施工时,开着迷你“cooper”,为酒店马桶杀价时的尴尬。从留学归国的千金小姐到酒店行业的女企业家,Natalie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她还拜了如家和汉庭的创始人季琦为师,希望把自己的“鸿”打造成为设计类的连锁酒店。

Natalie喜欢一切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东西,平时很喜欢看书、考察酒店。加入“接力中国”后,她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就像找到了组织”,“以前工作没有归属感,现在大家在一起就像上学时的班级。”

入会程序严格

首先要有两位会员共同举荐,然后要经过3个月到半年的考核,最后全体理事表决。


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的Lily(注:应本人要求,采用其英文名)曾比喻自己“身上的责任就好像十字架,永远没办法卸下!”。

“这个群体的问题是旁人不明白的。有这样一个平台,大家都好像找到了组织。”陈豪说。

2008年,在陈豪和几个朋友的张罗下,“接力中国”成立。从此,陈豪和朋友间的交流方式从吃饭、喝茶、K歌变成了主题活动,每次都请专家来座谈。

“刚认识时,大家没这么忙,两年下来,大家都越来越忙,见面的次数少了。因为你看到别人都在努力,都在前进,不抓紧时间不行。”这段时间,他们中间流行的书籍是《五项管理》。在“接力中国”,每个月的读书会都由一名会员推荐一本书,然后负责购买送给大家。

陈豪说:外界想象的过着安逸生活、责任心没那么强的“富二代”不是没有,“就是在我们的第一批成员中也有”。“实际上,加入接力中国后,团体鞭策着个体。”

进入“接力中国”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首先要有两位会员共同举荐,然后要经过3个月到半年的考核,最后全体理事表决。

100多名会员,主要是出生于1975年至1985年间的年轻人,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4岁;男女比例为7:3;家族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值得关注的是,70%~80%的会员有留学背景。

“接力中国”的成立得到了会员父母们的支持,只要有需要,他们还会帮忙宣传。也有人托关系,让子女加入。实际上,这里已经成为两代富人交际圈的交会点。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人都对记者说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以前那种“个体面对社会的孤独感”正日益减弱。

接班还是创业?

我们的创业,是父母在可承受范围内允许我们去探索

“我希望,我们这个组织5到10年内能走出马云、郭广昌这样标志性的人物。”陈豪满怀憧憬。

从小,“富二代”身上就被寄予厚望,而金钱在他们眼里从来不是问题。从小,他们顶着家族的荣耀光环,在旁人“异样”的眼光中成长;从小,是轻松地当“败家子”还是延续父辈创下的奇迹,他们一直在这两个选择中徘徊。

“我其实从小就特别怕被人叫败家子。因为我特别崇拜我的父母,他们让我一出生就与众不同,但他们肯定没有我这样的成长机会,所以我特别崇拜他们能够创立一番事业。我最大的噩梦就是因为我自己的不负责任,毁掉了父母这十几年创立的一切。”北京伊利诺伊集团叶志文曾说。

“富二代”中的很多人,都曾经迷茫过。有一天,他们终于长大了,终于要做出抉择了。

Lily想过留学回国后去外企工作两三年锻炼,但考虑再三,还是听从父母的劝告直接进入家族企业。

“70%的人是要接班的。”在此前“接力中国”做的“富二代”调查中,已经进入家族企业的“富二代”中,61%进入了决策层;另有29%的人已担任经理以上级别的管理者;有6%的受访者在单位中担任部门主管类职位;仅有4%的受访者担任普通员工。

而整个“富二代”群体中,有54%的人选择了自己创业。

和普通人不同,“富二代”很容易跨越创业门槛。创业资金额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占53%;在100万至200万元之间的,占22%;50万以下的,占25%。

创业,就有赚有赔。

“其实我们还算坦然,去年有一些项目是停掉了。但是都没有到一下子崩盘的地步,也不会伤筋动骨。我们的创业,是父母在可承受范围内允许我们去探索。”对于去年传出的“富二代”卖掉家族工厂的事,陈豪不以为然:“我们没有这样的事,第二代还没有卖厂的决策权呢。”

当然在父辈心中,让二代创业只是让他们“摔打”一下,最终是要进入家族企业的。一位会员的创业梦就以“自己企业被家族企业收购”而终结的,母亲给了他一份收购文件并且告诉他:“总公司两个部门,你直接去管理。”

进入商业王国

“富二代”逐渐接班的过程中,两代人的经营理念时常发生冲突

父辈打拼下的商业王国庞大而复杂,即使顶着“接班人”的光环,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初进公司,有时会像无头苍蝇不知从哪里着手。即使开会时很想发表意见,但刚毕业的他们对很多问题都可能是外行,这让他们觉得沮丧,留学背景和高学历似乎没有用武之地。而从基层做起,却因为有着接班人的光环,而与旁人的沟通总难免带有隔膜。

Lily的父亲告诉她,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想想周围的人,多听、多看、少说、多做。摸索了半年多,她和父母达成了协议。现在,公司每天进出账目她都会看,工作已经渐入佳境。

2009年,温州江南矿业的郑坚,从家族企业的基层开始干起:穿员工制服、学做包装、拿锤子钉板。身边的员工,有的顺从,有的也会故意刁难他。

装箱的时候要写装箱单,看似简单,但货的种类有几百种每种的数量又不一样,每次要写上五六百张。“我就知道这是对我的考验。我们这代人打字多,但这个工作就是要用笔写,一天下来连捏筷子都没力气了!”

“富二代”逐渐接班的过程中,两代人在经营理念上的冲突,时常会发生冲突。上一辈的经验和稳健,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是富二代亟须的财富。另一方面,有着海外留学背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则不断地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新的生意模式,也更多地涉足传统制造业以外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

一位在鞋业打拼天下的“富一代”,希望儿子早一天承担起家族企业的责任,自己到时就可以退休了。不过,对于“80后”企业家接班人群体他觉得:“大部分还不够敬业,也没有把工作放到第一位!相对我们这代,他们从小一帆风顺挫折很少,经验都不足,在为人处事上也单纯。”

自身的不成熟反映在企业管理中,资历、经验和智慧都不足以服人。因此,在如何用人、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如何贯彻执行力、如何凝聚人心等方面都有欠缺。

在陈豪眼里,富二代接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父辈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团队,他们也会有意将社会关系引荐给我们。但可能两代人之间还是有代沟,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构建自己的团队。

富二代太负面

有炫富的,也有积极向上的

“富二代”最受争议的,莫过于其奢华、张扬的生活方式。

“现在,富二代这个提法太负面了!其实,有炫富的那一种,也有积极向上的那一种。大部分是积极向上的。其实,大家都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你要给他时间和空间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再过几年,他们也会有变化的。”

陈豪和朋友们正在计划宣传以“新一代企业家”的新提法,代替“富二代”这一负面称谓。

去年,浙江、江苏等地都先后对“富二代”进行培训,而广东也有相应建议。“其实这两年各种培训都有,也有各种机构来找我们合作。这样的培训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引导我们朝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大家都在摸索,最后还是要从我们自身真正的需要出发。”

珠三角富二代相对低调

是不是独生子女,直接影响企业的接班形式、和“富二代”的成长教育环境


“长三角、珠三角富二代的不同,主要还是体现在文化上,珠三角的相对低调。我们去广东做调研,大家聊起金融危机,能感觉到他们面对危机时更加沉着。而且,珠三角的企业更加市场化,也更国际化!”

陈豪说,长三角的富二代中独生子女少,而珠三角相对较多。是不是独生子女看似无关,实际上却是这个圈子关心的大事,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接班形式,和“富二代”的成长教育环境。

“如果小孩多的话,父母会对孩子们有所分工然后定向培养,比如有的孩子做财务,有的做市场策划。如果是独生子女就要求孩子是个全才,而在企业交接班时,倾向于引进外部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珠三角的,已经参与企业具体管理了,整体诉求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场金融危机,去年一直是他们的焦点话题。“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最大,但是我们没有太悲观,只是更深刻地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

而在转型方向上,珠三角、长三角的富二代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点。

陈豪总结,“珠三角是资本输入型,倾向于引进资本,在原有行业上做强做大;长三角则是资本输出型,不仅投资金融,投资房地产,也投资实业。”

说到这里,陈豪想起了之前会员组织去湖南三一重工(600031),和远大空调实地调研的情形。“三一提出的口号是‘振兴民族工业’,远大提的是‘保护生命’,人家的境界更高一层。”

100多位富二代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做生意是很普遍的。“以前大家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行业,聚在一起后眼界打开了。而且,这里产业上下游基本都齐了,即使不是实质性操作,只在信息层面沟通也有很大帮助。都是朋友,原本敏感的行业价格问题就显得不那么敏感了。”

富二代”的心声

Ben(注:应本人要求,用其英文名)

广东名冠集团董事、副总裁

家族背景:广东名冠集团

主张:改变永远都是伴随着机遇和改变。

季伟特

上海上上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家族背景:上海上上不锈钢集团有限公司

主张:企业家就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学会各种各样应对危机的能力。

Natalie

上海鸿酒店总经理

家族背景:家族产业位于福建,涉足建筑、旅游、矿业等

主张:任何事情只要有梦想,努力去追求就可以追到。

梁在中

三一重工集团副总经理

家族背景:三一重工

主张:生活是个压抑、成长的过程。当你自己知道你肩负着一种使命的时候,你会对自己提出要求。

80后富二代生存状况调查

学历

研究生以上的占17%,本科占78%。他们所学的专业中,经济管理和商科所占的比重为59%,以下依次为理科(17%)、文科(14%)、工科(10%)。

接受深度访谈的“富二代”们在解释选择专业的原因时,提到无论是父母要求还是个人选择,都考虑了未来接掌企业的因素,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了经济管理和商科类的专业。受访对象中,52%的人有海外留学经验,其中欧洲留学的占到43%,22%的受访者在美国留学。

经营理念

有49%的受访者不赞同父辈的经营理念,但能和他们有效沟通;还有44%的受访者基本赞同父辈的经营理念,持“非常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观念的各占4%和3%。

消费

接受调查的“富二代”收入普遍都很高,但也有25%的人月收入低于8000元。同样,根据对他们的消费情况进行的专门统计,月消费水平在5000元至10000元的占多数为53%;10000元至20000元占17%,20000元以上的占6%。

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受访者每个月的消费中比例最大的是工作应酬,占38%;其次是休闲娱乐,占29%;排在第三位的是进修费用,占16%。

业余生活

业余生活中排在前三位的活动分别是聚会泡吧(33%)、户外活动(28%)、阅读(19%)。

来源:广州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