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哀悼引发公民权利争论(图)

发表:2010-04-21 21: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图为玉树县居民和救援工作者21日集体追悼地震死难者

中国文化部星期二发布紧急通知,下令全国文化场所于今天21号星期三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通知规定,各影剧院、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停止一切演出、娱乐、放映、棋牌等活动;各互联网营业场所停止一切游戏、音乐、影视等娱乐活动;停止一切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

另据香港苹果日报及新浪网的报导,为配合全国哀悼,中国中央电视台宣布,以观看足球比赛已不适合为由,取消原定今天凌晨直播的欧洲联盟准决赛国际米兰对巴塞罗纳赛事,改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播放前线抗震救灾行动,部分地方电视台亦跟随。事件引起部分球迷不满,批评当局搞形式主义。

*郑宇硕:动员民众增加认受性*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郑宇硕在评论今天的全国悼念活动时说,当然民间自发悼念肯定比当局行政动员参与好;但以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与国情来说,很难避免使用行政命令。他表示,近年中国领导层处理天灾救援工作上反应快速,有相当的关怀;但这些行动都是由于领导人深知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希望透过表示对民族的关怀,借此建立他们的声望与政治认受性。郑宇硕说,表达这种关怀,最好就是用行政命令,动员民众参与。

他说:“这牵涉到中国现在政治文化、中国现在政治体制的问题,在学术层面来说,这还是一个动员性的参与;不是民主参与,不是公民社会参与。所以我们见到每每都是用行政命令方式来进行悼年活动,或推动一些价值观。”

郑宇硕说,当然中国民众对这次动员不会有太大的反感与抗拒;但当局不能保证每次动员的结果都与这次一样。他指出,自约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以来,地震高危区域的建筑安全还有问题,各级政府平常的预防地震工作还是不够,贪污情况仍是严重,与民众的满意程度相距甚远。郑宇硕说,悼念需否行政动员,正是民主社会与非民主社会的区别所在。

他说:“这亦反映了中国的问题。它一向以来都认为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的价值取向,高于个人价值取向。这当然也是中国目前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价值观,与一般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以及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的明显重大分歧。”

*袁伟时:没有必要政治化*

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袁伟时也认为,行政命令动员民众是当局一种惯用的统治手法,这次悼念青海地震遇难者也是如出一辙,不足为奇。但是他表示,没有必要将事情提升至公民自由权利遭到侵犯的层面。

袁伟时说:“我想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有一些事情,不要每一件事都好像政治化。搞得太政治化,我想就会弄得很紧张。没有必要这样弄法,这个恰恰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惯用的一个手法吧。”

袁伟时肯定当局对遇难者哀悼,体现了情感的表达。他表示,当局所属的娱乐机构与媒体不搞娱乐活动,也是可以理解;但他认为,在私人空间里,当局想管也管不到。

袁伟时说:“甚至讲得极端一点。我刚好选了这天结婚,黄道吉日,哪你不给我结婚?那是不可能的。我看政府也没有荒唐到这一步,禁止人家结婚。我想这个是不可能的。”

此外,对于青海当地藏民及僧侣在救灾过程中多日来所作贡献,有舆论指当局未有足够重视,应该检讨。南华早报亦报导,很多中国民众认为,今天的悼念活动,是当局企图转移民众对其他社会问题不满的一种手法。

来源:美国之音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