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三戽涌地陷 河床现大洞满河水消失(组图)

发表:2010-10-02 20: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南都讯 现在,广州市黄埔区丰乐中路丰乐市场附近的乌涌河支流三戽涌河床几近干涸,几天前,附近河堤开始地陷殃及旁边档口,4车泥沙也未能填满漏洞。前日,乌涌河也下陷近百平方米,满涌河水倏忽消失。
广州黄埔三戽涌地陷 河床现大洞满河水消失

乌涌系统截污完善工程施工方项目经理坦承,事件起因是不知旁边留有为方便河涌维修设置的松缩缝,施工时抽空河沙,而后被涌水冲走河沙导致出现此状况,要完全修复至少尚需半个月。

“河涌水打转形成漏斗消失”

乌涌河三戽涌地陷,居民认为是必然的。


距河涌岸边十多米远处,是丰乐市场的一排档口,大多是花草水族馆。一家档口的老板说,自从去年底这里开始围蔽进行截污工程施工后,档口门口的地面就开 始出现裂缝。这些裂缝,最宽的约有两三厘米。三四天前,该家档口靠近丰乐中路那一段开始下陷,“路面地砖泥沙一下子全都陷下去了”。丰乐市场负责人何先生 证实,停在路面的一辆小车也掉入下陷处。

至前日,沿河堤处的下陷面积越来越大,累计近百平方米。心悦花草水族店前除一个截污水井口旁一圈的泥土还在之外,两旁均下陷,下陷深度不一,最深处将近一米。而在前日下午5时许,水族馆对出的三戽涌突然出现异响。

“一声怪响后,就看见河涌水不停打转形成漏斗消失了”。一家店主说,当时河涌涨潮,河涌水深几近两米,全都往漏斗处流去,“有些水还从堤面下陷位置喷 出来淹了路面”。事后不久,河涌就几近干涸露出河床,原本平坦的河床从二三十米外开始倾斜,直抵河心一个约七八米宽的下陷圈。河涌被一分为二,四周的水均 往下陷圈里流,河涌之间裂出一道大口子。

或需挖开河涌填充混凝土

前日傍晚,黄埔河涌管理所将此情况向广州市污水处理公司汇报,污水公司派出人员到场抢修。

昨日清晨,货车陆续运来泥沙填补河堤地陷处,一台钩机也赶到现场夯实地面。不过,附近店主认为这样治标不治本,“地心都被淘空了,这样填百害无一利”。村民黄先生担心,如此下去,地陷处会越来越大。

黄先生说,多年以前,三戽涌旁是沙田。前年,丰乐市场投巨资,沿该段河涌铺设水泥鹅卵石修缮出艺术路,并栽上绿化树美化做单车道及人行道。去年11月 许,乌涌系统截污完善工程开始在这一带施工。负责施工的汕头市政工程公司项目经理林先生证实,施工大约从去年12月开始,大概在今年五六月份施工完毕,路 面恢复则在前段时间完成。他说,像往常施工一样,这里回填的都是石粉。如果不出意外,这个月就要进行工程验收。“现在出现这样情况,蚀本了”。林先生叹 息,目前出现地陷,“不管怎样都是要我来完成的”。昨日中午,第四车泥沙倾倒在下陷处,但看似尚有部分仍未填平。

林经理称,因河涌心已经烂了,届时还将要挖开河涌填混凝土,整个修复过程大约为期半个月。

三戽涌的涌水究竟往哪里去了呢?昨日清晨,路过村民均奇怪,有的甚至揣测河涌下面出现地下河。几名到场抢修的工人掀开污水井盖纠正此说法。打开井盖 后,一阵轰轰的水流声传来,可见湍急的水流,河涌对岸的另一个井口也出现相同情况。原来,本该汇入珠江的涌水都流到这两个井口去了,直奔黄埔污水处理厂。

广州市污水处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日下午接到报告后,已经在下游封堵污水进行抢修,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水并不是太多。

淮南采煤沉陷区:煤没了,地陷了,还能干点啥?

人民网安徽频道讯 淮南是国家首个建成投产的亿吨级煤电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华东工业粮仓,截至2009年底,累计生产煤炭9亿吨、外供电 4000亿度。源源不断地在为全省、全国输送着工业食粮的同时,淮南也面临着采煤后遗留的诸多问题。截至2009年底,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约163平方 公里,若干年后,淮南最终沉陷面积将达6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接近1/3。

煤没了,地陷了,还能干点啥?解决采煤沉陷区未来发展问题是摆在淮南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关系到淮南市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成 败。“淮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把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做到塌而不废,让塌陷区居 民有房住,有活干,安居乐业。”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接受本网专访时说。

据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胡东辉介绍,结合自身情况,淮南推出了四种创新治理模式:变废弃矿井为历史景观,变“修复废地”为“公园 绿地”,把生态修复同资源枯竭矿井土地盘活相结合的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了塌陷不荒废、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减收,把塌陷区治理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把塌陷区回填,建立物流中心,承接全市商业圈生活资料物流产业的转移,形成集废旧物资加工、储存、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再生资 源回收利用中心,把生态修复同发展三产相结合的模式;在矿区不压煤地段实施迁村入镇、并村扩镇,一次性城镇化的现代化新城镇模式。这几种模式,在淮南采煤 沉陷区潘集区、大通区、毛集实验区、凤台县等地均已付诸实践,有些已取得积极成果。

据他介绍,不同于其他煤炭型城市,淮南煤矿属于多煤层,开采周期长,有的可达30年。根据这种特点,淮南市探索出了独具淮南特色的“集中式搬迁、城镇化安 居、开发式治理、发展式就业”等模式。变被动式搬迁为主动式开发,实行先搬后采,集中大规模建设宜居小区,解决沉陷区居民居住问题的同时,通过组织劳务培 训、推荐就业、建立农民创业园等措施解决其发展问题。政府每年安排财政可支配收入的1%,企业按相应比例配套,筹措资金专款用于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市财 政安排6000万元,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并在全省率先推出采煤沉陷区“农转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计划年内启动试点工作。
长沙等地地陷频出

广州黄埔三戽涌地陷 河床现大洞满河水消失


中国式“地陷”恐慌

8月12日上午8时,太原市山西省人民医院所在的双塔东街发生两处路面塌陷,9时许该院口腔疾病门诊楼东侧坍塌。由于坍塌速度较慢,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今年入夏几场暴雨过后,长沙市银盆南路一些居民发现:银盆南路和潇湘路交叉处的人行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小坑。后来,路面塌陷面积越 来越大,很快成了一个直径3米、深2米的大坑,开始危及到机动车道,大坑周边的路面也逐渐出现裂痕。虽然市政部门在周围建起了围挡,但路上出现塌陷,让周 边居民甚感不安。

距离银盆南路不远的金星大道,2007年,一处建筑工地发生过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时,建筑工棚内,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筑工人瞬 间被“吞”了下去。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当即将工棚和相邻的房屋拆掉,以塌陷处为中心,用铲子向下挖。经过近十个小时搜救,才发现已窒息身亡的建筑工人。

今年以来,在长沙、武汉、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地陷”。所谓“地陷”,实际上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结构、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权威地质 专家向本刊记者指出,未来城市“地陷”将逐渐呈现多发态势,这使大城市将空间拓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的着眼点转入地下的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考 验。

“幕后推手”

本刊记者近期分赴太原、武汉两地采访,两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后发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汉白沙洲大道一打桩机欲给桥墩打桩时,工地突然塌陷, 形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深约6米的地洞,所幸无人员伤亡;同日上午8时25分左右,位于太原双塔东街的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两处塌 陷,地陷楼塌的场面,引来了大批市民围观。

与采矿区地质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积有限,但损失往往较大。一位长期在地质勘查一线的专家介绍,2008年4月,武汉市汉南区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 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而深圳市一座体育设施,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迫使业主耗巨资实施勘探和加固,增加 投资超过1000万元。

每次“地陷”发生后,都会引来众多网友评论,有的指称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外星人光顾”,还有的认为是“2012地球灾难的信号”,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恐慌情绪。

经过专业部门调查,很多城市出现的“地陷”都与人类地下工程活动有很大关系。

长沙市银盆南路发生的地面塌陷,系持续暴雨导致银盆南路地下一水管破裂所致。2007年,在“吞人”的工棚地面塌陷现场,搜救人员同样在地下发现了破损的大型下水管道和湍急的管道水流。

今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南京、成都、武汉、湖南等地地质调查中心和地质调查院,选择一些影响较大的“地陷”,如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塌陷、 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塌陷等展开调查。专家们发现,各地出现的“地陷”无外乎为两种类型:一是岩溶塌陷,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

这些专家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实地勘测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并列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士凯向本刊记者指出,纵观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陷”,往往是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溶岩中存 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 陷。

与“天坑”之别

几位专家还强调要注意区分地面塌陷与“天坑”的不同,特别是媒体报道要规范使用,以免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云胜说,他搜索了今年各地的相关报道,实际上绝大部分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天坑”。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通常是指发育在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有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连接的 特殊岩溶地形。由此可见,地面塌陷是必须加以防范的突发地质灾害,“天坑”则是经千万年方可形成的地质现象,而将地陷视之为地震前兆,更是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世界上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喀斯特地区。

范士凯介绍说,城市地面塌陷国内外都有发生,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 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 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城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宏观定性预测是可以做到的,即根据石灰岩多为东西走向分布、老黏性土不容易塌陷等地层、地貌特点,可以摸索出一些规律。 因此,无论管理层或是老百姓,都没必要“草木皆兵”。但要精确定位到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发生地面塌陷,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可以在类 型、范围等方面划出一个可能塌陷区,但什么时候塌陷,还不能预测。

来源:(千龙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