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三戽湧地陷 河床現大洞滿河水消失(組圖)

發表:2010-10-02 20:5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南都訊 現在,廣州市黃埔區豐樂中路豐樂市場附近的烏湧河支流三戽湧河床幾近乾涸,幾天前,附近河堤開始地陷殃及旁邊檔口,4車泥沙也未能填滿漏洞。前日,烏湧河也下陷近百平方米,滿湧河水倏忽消失。
廣州黃埔三戽湧地陷 河床現大洞滿河水消失

烏湧系統截污完善工程施工方項目經理坦承,事件起因是不知旁邊留有為方便河湧維修設置的松縮縫,施工時抽空河沙,而後被湧水沖走河沙導致出現此狀況,要完全修復至少尚需半個月。

「河湧水打轉形成漏斗消失」

烏湧河三戽湧地陷,居民認為是必然的。


距河湧岸邊十多米遠處,是豐樂市場的一排檔口,大多是花草水族館。一家檔口的老闆說,自從去年底這裡開始圍蔽進行截污工程施工後,檔口門口的地面就開 始出現裂縫。這些裂縫,最寬的約有兩三厘米。三四天前,該家檔口靠近豐樂中路那一段開始下陷,「路面地磚泥沙一下子全都陷下去了」。豐樂市場負責人何先生 證實,停在路面的一輛小車也掉入下陷處。

至前日,沿河堤處的下陷面積越來越大,累計近百平方米。心悅花草水族店前除一個截污水井口旁一圈的泥土還在之外,兩旁均下陷,下陷深度不一,最深處將近一米。而在前日下午5時許,水族館對出的三戽湧突然出現異響。

「一聲怪響後,就看見河湧水不停打轉形成漏斗消失了」。一家店主說,當時河湧漲潮,河湧水深幾近兩米,全都往漏斗處流去,「有些水還從堤面下陷位置噴 出來淹了路面」。事後不久,河湧就幾近乾涸露出河床,原本平坦的河床從二三十米外開始傾斜,直抵河心一個約七八米寬的下陷圈。河湧被一分為二,四周的水均 往下陷圈裡流,河湧之間裂出一道大口子。

或需挖開河湧填充混凝土

前日傍晚,黃埔河湧管理所將此情況向廣州市污水處理公司匯報,污水公司派出人員到場搶修。

昨日清晨,貨車陸續運來泥沙填補河堤地陷處,一臺鉤機也趕到現場夯實地面。不過,附近店主認為這樣治標不治本,「地心都被淘空了,這樣填百害無一利」。村民黃先生擔心,如此下去,地陷處會越來越大。

黃先生說,多年以前,三戽湧旁是沙田。前年,豐樂市場投巨資,沿該段河湧鋪設水泥鵝卵石修繕出藝術路,並栽上綠化樹美化做單車道及人行道。去年11月 許,烏湧系統截污完善工程開始在這一帶施工。負責施工的汕頭市政工程公司項目經理林先生證實,施工大約從去年12月開始,大概在今年五六月份施工完畢,路 面恢復則在前段時間完成。他說,像往常施工一樣,這裡回填的都是石粉。如果不出意外,這個月就要進行工程驗收。「現在出現這樣情況,蝕本了」。林先生嘆 息,目前出現地陷,「不管怎樣都是要我來完成的」。昨日中午,第四車泥沙傾倒在下陷處,但看似尚有部分仍未填平。

林經理稱,因河湧心已經爛了,屆時還將要挖開河湧填混凝土,整個修復過程大約為期半個月。

三戽湧的湧水究竟往哪裡去了呢?昨日清晨,路過村民均奇怪,有的甚至揣測河湧下面出現地下河。幾名到場搶修的工人掀開污水井蓋糾正此說法。打開井蓋 後,一陣轟轟的水流聲傳來,可見湍急的水流,河湧對岸的另一個井口也出現相同情況。原來,本該匯入珠江的湧水都流到這兩個井口去了,直奔黃埔污水處理廠。

廣州市污水處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前日下午接到報告後,已經在下游封堵污水進行搶修,流入污水處理廠的水並不是太多。

淮南採煤沉陷區:煤沒了,地陷了,還能幹點啥?

人民網安徽頻道訊 淮南是國家首個建成投產的億噸級煤電基地,是名副其實的華東工業糧倉,截至2009年底,累計生產煤炭9億噸、外供電 4000億度。源源不斷地在為全省、全國輸送著工業食糧的同時,淮南也面臨著採煤後遺留的諸多問題。截至2009年底,淮南市採煤沉陷區面積約163平方 公里,若干年後,淮南最終沉陷面積將達68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7%,接近1/3。

煤沒了,地陷了,還能幹點啥?解決採煤沉陷區未來發展問題是擺在淮南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關係到淮南市建設「兩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成 敗。「淮南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把採煤塌陷區綜合治理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做到塌而不廢,讓塌陷區居 民有房住,有活干,安居樂業。」淮南市委書記楊振超在接受本網專訪時說。

據淮南市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胡東輝介紹,結合自身情況,淮南推出了四種創新治理模式:變廢棄礦井為歷史景觀,變「修復廢地」為「公園 綠地」,把生態修復同資源枯竭礦井土地盤活相結合的模式;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實現了塌陷不荒廢、失地不失業、失地不減收,把塌陷區治理 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的模式;把塌陷區回填,建立物流中心,承接全市商業圈生活資料物流產業的轉移,形成集廢舊物資加工、儲存、物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再生資 源回收利用中心,把生態修復同發展三產相結合的模式;在礦區不壓煤地段實施遷村入鎮、並村擴鎮,一次性城鎮化的現代化新城鎮模式。這幾種模式,在淮南採煤 沉陷區潘集區、大通區、毛集實驗區、鳳臺縣等地均已付諸實踐,有些已取得積極成果。

據他介紹,不同於其他煤炭型城市,淮南煤礦屬於多煤層,開採週期長,有的可達30年。根據這種特點,淮南市探索出了獨具淮南特色的「集中式搬遷、城鎮化安 居、開髮式治理、發展式就業」等模式。變被動式搬遷為主動式開發,實行先搬後採,集中大規模建設宜居小區,解決沉陷區居民居住問題的同時,通過組織勞務培 訓、推薦就業、建立農民創業園等措施解決其發展問題。政府每年安排財政可支配收入的1%,企業按相應比例配套,籌措資金專款用於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市財 政安排6000萬元,用於失地農民就業培訓;並在全省率先推出採煤沉陷區「農轉非」戶籍制度改革方案,計畫年內啟動試點工作。
長沙等地地陷頻出

廣州黃埔三戽湧地陷 河床現大洞滿河水消失


中國式「地陷」恐慌

8月12日上午8時,太原市山西省人民醫院所在的雙塔東街發生兩處路面塌陷,9時許該院口腔疾病門診樓東側坍塌。由於坍塌速度較慢,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今年入夏幾場暴雨過後,長沙市銀盆南路一些居民發現:銀盆南路和瀟湘路交叉處的人行道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直徑40厘米左右的小坑。後來,路面塌陷面積越 來越大,很快成了一個直徑3米、深2米的大坑,開始危及到機動車道,大坑周邊的路面也逐漸出現裂痕。雖然市政部門在周圍建起了圍擋,但路上出現塌陷,讓周 邊居民甚感不安。

距離銀盆南路不遠的金星大道,2007年,一處建築工地發生過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時,建築工棚內,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築工人瞬 間被「吞」了下去。聞訊趕來的消防隊員當即將工棚和相鄰的房屋拆掉,以塌陷處為中心,用鏟子向下挖。經過近十個小時搜救,才發現已窒息身亡的建築工人。

今年以來,在長沙、武漢、太原等城市,相繼出現「地陷」。所謂「地陷」,實際上是一種地質災害現象,與地質結構、降雨和人類活動有密切關係。權威地質 專家向本刊記者指出,未來城市「地陷」將逐漸呈現多發態勢,這使大城市將空間拓展、交通體系建設和公共設施完善的著眼點轉入地下的發展戰略,面臨新的考 驗。

「幕後推手」

本刊記者近期分赴太原、武漢兩地採訪,兩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後發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漢白沙洲大道一打樁機欲給橋墩打樁時,工地突然塌陷, 形成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深約6米的地洞,所幸無人員傷亡;同日上午8時25分左右,位於太原雙塔東街的山西省人民醫院應急病房樓門前路面出現兩處塌 陷,地陷樓塌的場面,引來了大批市民圍觀。

與採礦區地質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積有限,但損失往往較大。一位長期在地質勘查一線的專家介紹,2008年4月,武漢市漢南區紗冒鎮鄰近長江大堤 發生地面塌陷,僅加固堤防就耗資近3000萬元。而深圳市一座體育設施,施工過程中發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頓,還迫使業主耗巨資實施勘探和加固,增加 投資超過1000萬元。

每次「地陷」發生後,都會引來眾多網友評論,有的指稱是「地震前兆」,有的說是「外星人光顧」,還有的認為是「2012地球災難的信號」,等等,在一定範圍內形成恐慌情緒。

經過專業部門調查,很多城市出現的「地陷」都與人類地下工程活動有很大關係。

長沙市銀盆南路發生的地面塌陷,系持續暴雨導致銀盆南路地下一水管破裂所致。2007年,在「吞人」的工棚地面塌陷現場,搜救人員同樣在地下發現了破損的大型下水管道和湍急的管道水流。

今年6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南京、成都、武漢、湖南等地地質調查中心和地質調查院,選擇一些影響較大的「地陷」,如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蓮花鎮塌陷、 浙江黃衢南高速公路塌陷等展開調查。專家們發現,各地出現的「地陷」無外乎為兩種類型:一是岩溶塌陷,二是鬆散碎屑沉積層塌陷。

這些專家在各地調查時發現,實地勘測的8處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地質因素是基礎,而「工程因素」與極端氣像一道,並列為誘發「地陷」的兩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範士凱向本刊記者指出,縱觀國內絕大多數城市的「地陷」,往往是隱伏在第四紀覆蓋層下的溶岩中存 在岩溶空洞且存在與覆蓋層相連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作用下,覆蓋層物質沿著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蓋土體發生塌陷,導致地面出現塌 陷。

與「天坑」之別

幾位專家還強調要注意區分地面塌陷與「天坑」的不同,特別是媒體報導要規範使用,以免在社會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中國地質大學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趙雲勝說,他搜索了今年各地的相關報導,實際上絕大部分地陷、地裂等地質災害,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天坑」。地質學意義上的「天坑」,通常是指發育在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與平面寬度有百米至數百米以上,底部與地下河連接的 特殊岩溶地形。由此可見,地面塌陷是必須加以防範的突發地質災害,「天坑」則是經千萬年方可形成的地質現象,而將地陷視之為地震前兆,更是缺乏科學依據。 目前世界上發現並確認的天坑約80個,其中有超過50個在中國,絕大多數位於黔南、桂西、渝東的喀斯特地區。

範士凱介紹說,城市地面塌陷國內外都有發生,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一種地質災害。但事實證明,許多人對它的實質含義、類型、發生及分布規律並不真正瞭解, 甚至存在一些誤區。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誤認為是地下溶洞發生垮塌,這類塌陷本來是一種自然的物理地質現象,人為活動在多數情況下是誘發因素,只是在特殊 情況下成為主導因素。但在塌陷發生後,往往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追究人為責任,而不去深入探討自然規律。

他還指出,城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宏觀定性預測是可以做到的,即根據石灰岩多為東西走向分布、老黏性土不容易塌陷等地層、地貌特點,可以摸索出一些規律。 因此,無論管理層或是老百姓,都沒必要「草木皆兵」。但要精確定位到哪個地方哪個時間發生地面塌陷,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做到。也就是說,可以在類 型、範圍等方面劃出一個可能塌陷區,但什麼時候塌陷,還不能預測。

来源:(千龍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