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功後便归隐的“国叔”(图)

发表:2010-12-06 20: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清末四大寇”合影,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

陈少白(l869~1934年)原名闻韶,号夔石,1886年(同治八年)出生于广东江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陈与孙中山、尤列和杨鹤龄都是兴中会最早的成员,并因此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因对民国建立贡献卓著,且曾与孙中山结拜为兄弟,在孙被尊称为“国父”之后,他曾被人称为“国叔”。

“党论共尊陈仲举,高风远挹介之推。”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34年为陈少白所作的挽联。联中的陈仲举为东汉名士陈蕃,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臣子,于右任用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大体概括了陈少白的一生行迹。

陈少白早年与孙中山等人一起倡导革命,及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肇建,他却功成不居,晚年更归隐家乡,改良乡政,一时被誉为“国人之典型”。

倡导革命 与孙中山结拜为兄弟

陈少白生于1869年,与孙中山结识于1889年,其时孙中山23岁,正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陈当时就读于广州格致书院)。在此后的10年间,陈少白成为孙中山革命活动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契。后经孙中山介绍,征得西医书院教务长康德黎的批准,陈少白转到香港西医书院就读,两人义结兄弟,共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大业。孙中山长陈少白3岁,故以弟称之,孙中山“对同志中如此称呼者,少白一人而已”。

后来他们又相继结识尤烈、杨鹤龄(均为兴中会最初骨干),4人志趣相同,经常聚在一起互抒救国抱负,被清廷称作“四大寇”。

1895年,孙中山、陈少白等组织香港兴中会。之后,他们筹划广州起义失败,陈随孙中山赴日本避难,并在日本兴建兴中会日本分会。1897年,陈少白到台湾进行革命活动,在台湾建立了兴中分会。

在“兴中会”成立以前以及第一次、第二次革命过程中,陈少白是紧贴在孙中山身边的惟一谋臣、策士。他在发展兴中会组织,筹集革命款项等方面也贡献甚大。因此,民国建立后,他被人称为“国叔”。

广州起义失败 与孙中山赴日避难

孙中山1895年与杨忂云、陈少白等在香港成立兴中会分支机构,并决定于当年10月26日(重阳节)发动广州起义。

由于香港分会会长杨衢云措置失当,造成决死队与军火不能在原定时间到达广州,而他也未能及时通知已在广州的孙中山。

当时,已联络好的绿林首领、民团首领、军队首领等都整装待发,但陈少白认为,“凡事过了期的,风声必走漏,再要发动一定要失败的”,当即建议孙中山停止发动起义,待时再起。10月27日,起义机构被破坏,部分革命志士被捕。

11月初,陈少白与孙中山等人一道乘船赴日本。12月初,广东当局悬赏花红银1000元缉拿孙中山,悬赏100至200元缉拿杨衢云、陈少白等14人。

联络会党 组建兴汉会

1899年,陈少白向孙中山建议不宜死守日本。他欲回香港发展,一面开办一家报馆以文字鼓吹革命,并作为兴中会的革命机构;一面按计划联络会党,招集旧人,为第二次革命之预备。

要联络会党,非先加入会党不可,陈少白得到兴中会员陈南的帮助。陈南设法邀请广东嘉应州和平县三合会中资格最老的首领到香港,正式介绍陈少白加入三合会。

之后,在兴中会员毕永年的帮助下,陈少白又加入了哥老会。毕永年思想激进,在戊戌变法期间,始终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往来湖南、湖北之间,与哥老会诸首领谋匡复事业,并投身会中,被封为“龙头”。

在毕永年的帮助下,陈少白按哥老会的规矩,点着香烛当天发誓,杀了一只雄鸡,用鸡血和了酒。大家喝下鸡血酒,共推陈少白为龙头之龙头,并召开三合会、哥老会、兴中会三派合并会议,公推孙中山为总会长,会名改为忠和党兴汉会,以兴中会纲领为总会纲领。

鼓吹革命 兴办《中国日报》

1900年,孙中山总结了革命斗争的教训,认为革命派在兴中会成立的最初五六年间,没有创办自己的机关报刊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才致革命进入“最艰苦的时代”。他由此得出结论:“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

于是,孙中山派“才子”陈少白在香港创办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由陈任社长兼总编辑和香港同盟分会会长。这样,《中国日报》既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也成为革命党人在香港活动的大本营。

陈少白精通中、英、日3种语言,口才敏捷,文笔犀利。他首先改革《中国日报》版面,开中文报纸之先河,将中文报纸的长行直排改为短行横排,给读者以崭新的面目。

从1900年至1905年,《中国日报》一方面揭发清政府腐败无能和丧权卖国,另一方面报道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对留日学生风起云涌的革命真实情况也作了详细的报道。

当时,保皇党在香港办有《商报》。陈少白连续亲自撰文与之开展论战,传播革命思想。

《中国日报》的开办,对唤醒民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1906年,陈少白辞去《中国日报》和香港同盟分会的职务,转而经营实业。

民国建立 归隐故乡

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少白淡泊名利,不恋仕途,只在广东军政府出任了几个月的都督府外交司长。

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并礼聘陈少白为总统府顾问,让他佐理外交,但几个月后他便辞官归里,回到“故居”居住。此后,他还曾随孙中山赴广西挥师北伐,也不挂官名。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邀请他进京“共商国是”,他同样不接受任何官衔。

1922年1月,陈少白曾任国立中华国民银行监督,但不久就辞职返回故里广东江门郊外海镇,担任了乡事委员会主席(乡长)。以一个党国元勋之身,在革命功成后退居乡下,这在国民党历史上是鲜见的。

在乡10余年,陈少白遵循孙中山“建设之首要在民生”的地方自治思想,从事乡村建设。他首先整顿田赋沙捐,该交则交,该免则免;其次,以交通为首要,开筑由江门至外海的公路,建金溪桥、石咀桥;修筑大康路、杏林路、中华路;再次,兴办教育,担任乡第一小学名誉校长,带头捐资兴建三座校舍,并做到全乡学童免费入学,同时筹办外海中学;此外,他还有提倡绿化、美化环境、禁烟禁赌等造福桑梓之举。

1931年,广东全省征收赌捐公开开赌,陈少白不好公然反对,却命乡勇站在各赌场门外劝阻陈姓子弟进入。这使赌商无可奈何,被迫关门。

时至今日,当年陈少白主持修筑的大康路、中华路等依然是外海的主干路。他当年立志要建成“中国第一模范小学”的乡第一小学,如今已被改造成远近闻名的 “江门幼儿师范学校”。

1934年12月23日,陈少白在北京病逝,停灵于香山碧云寺,这也是孙中山逝世时停灵的地方,所以其挽联中有“生奔死赴,碧云恨继中山”的句子。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决定为其举行公葬。他的灵柩由北京经南京、上海、广州等地,沿路公祭。最后由军舰护送到他的家乡归葬。

(原題“陈少白:淡泊功名的国叔”)

来源:侨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