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之意在哪里?(组图)

作者:康震 发表:2012-03-10 14:2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唐宋八大家当中,唐代有韩愈、柳宗元两大家,宋代则有六大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欧阳修

作为北宋数一数二的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欧阳修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会发现在他的身上,有许许多多个谜。比如:

二十出头的欧阳修,靠骈体文这块砖头敲开了进士科的大门,从此走上仕途,但他本人对骈体文一直都很不感冒,古文才是他的最爱。那么从写骈体文的考生到成长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这期间,欧阳修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十岁那年,欧阳修的仕途正如日中天,却突然被贬滁州,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与一桩不干不净的通奸案有关,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如果没有这场蹊跷的官司,欧阳修还能写出《醉翁亭记》这篇流传千古的名篇吗?

五十岁的时候,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当中,有苏轼、苏辙两兄弟,曾巩一家六位兄弟,还有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张载、程颢,这一榜真可谓宋代的“龙虎榜”了!那么,欧阳修是如何修炼出如此明亮的“慧眼”,发现如此之多的俊彦之才的呢?

狄青是北宋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因战功卓著位居枢密使,成为最高军事首长。他为人质朴忠诚,然而在欧阳修等人的一再弹劾下,却被罢免了枢密使,不久郁郁而终。这究竟是私仇在作怪,还是积习在捣鬼?

谁也想不到,花甲之年的欧阳修,居然再次深陷“乱伦门”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桃色事件总是纠缠着欧阳修?他本人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与说法吗?

所有这些难题,需要我们来一一解读、解释、解密,当我们深入其中,探知其理,也就慢慢走近了欧阳修,走进了他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唐代韩、柳两大家中,我们先介绍韩愈,宋代六大家中,我们要先介绍欧阳修,为什么?因为欧阳修是宋代六大家的第一大家,这个评价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言之有据的。这个“据”就是欧阳修的三个领袖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北宋政坛、文坛的领袖人物。欧阳修是北宋最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他不仅在中央担任过各种不同性质的重要官职,而且在地方上做过多任行政首长。特别是在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期间,多次主持、参与决策国家的重大政治改革活动与政治事件;他是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著名的《新唐书》、《新五代史》,要知道,在“二十四史”的作者当中,以一人之力主持修撰两部史书的并不多见;他是著名的经学家,对于《诗经》、《周易》、《春秋》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家藏周代以至隋唐时期的金石碑铭遗文拓本,欧阳修对其进行整理题跋,编成的《集古录》一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是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一生创作诗歌八百余首,词两百多首,散文辞赋五百多篇,是宋诗、宋词、宋代散文风格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六一诗话》是古代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开启了“诗话”这种文学评论的形式;欧阳修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厚,其书法深受颜真卿影响。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是很中肯的评价。

其次,欧阳修在六大家当中处于领袖的地位。宋代六大家中,其他五大家要么是欧阳修的门生,要么曾经得到过他的提携与奖掖。比如苏轼、苏辙、曾巩,他们三人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时录取的同科进士。曾巩在后世的名气虽然不很大,但是他在当时却深受王安石、苏轼、秦观等人的推崇。欧阳修对他这个学生非常器重,曾多次向朝廷举荐。应该说,曾巩之所以能够成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与欧阳修的关怀、教诲有着直接的关系。苏轼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全才之一。苏轼以自己卓越的才华震惊了欧阳修,而欧阳修也以豁达的胸怀为自己的得意门生登上文坛宗主的座位铺平了道路;苏辙也深得欧阳修的器重与关爱,他后来不仅成为宋代的大散文家,还官至参知政事,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

苏轼兄弟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他也不是欧阳修的门生,最初甚至与欧阳修并不熟识。但是当欧阳修认识到苏洵的才华之后,便极力向朝廷举荐,并在文坛内外反复揄扬褒奖苏洵父子的文章。正是由于欧阳修的努力,苏洵父子的文章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这对于奠定苏洵在北宋文坛的地位有直接的作用。王安石也不是欧阳修的门生,但通过曾巩的介绍,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欣赏,曾赋诗一首,称许王安石的诗文可与李白、韩愈比肩。然而,骄傲的王安石对曾巩的推荐、欧阳修的器重似乎并不很在意。虽然如此,欧阳修依然在适当的时候向朝廷全力推荐王安石,在推荐信中,他称赞王安石“守道安贫,刚而不屈”(《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第三,欧阳修在整个唐宋八大家当中也居于领袖地位。苏轼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六一居士集序》)


欧阳修品茶

大意是说:韩愈去世后三百年,欧阳修出世,他推崇韩愈、孟子、孔子礼乐仁义的学说。欧阳修的文章简洁明快,诚实通畅,善于比喻联想,写得有理有据,令人折服,所以天下人都尊崇他为导师。欧阳修在世的时候,不喜欢他的人,纷纷攻击他,但也只能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却奈何不了他的言论。天下的读书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欧阳修,这就是当代的韩愈啊!

也就是说,在唐宋八大家当中,真正率领天下读书人尊奉孔孟之道,提倡写作古文的领袖人物就是两个: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

所以我们说,欧阳修的这三个领袖地位决定了他是宋代六大家中的第一大家。对一般的读者朋友来说,欧阳修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还是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关于这篇散文,首先一个疑问就是:年纪并不太大的欧阳修,为什么要自称醉翁呢?在《醉翁亭记》中,他说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他的醉翁之意到底在哪儿呢?难道仅仅是在山水之间吗?

还是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篇《醉翁亭记》,文章一开篇就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绕滁州城四面的全是山,朝西南望去,那儿的森林与山谷特别幽美。远远望去,那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这就是酿泉呀。峰回路转之际,看到一座亭子在酿泉之上如鸟儿展翼欲飞,非常精巧,这就是醉翁亭啦。

那么,这亭子是欧阳修修建的吗?非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建造亭子的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醉翁亭取名儿的就是我这个滁州太守欧阳修呀!我跟朋友们来这醉翁亭饮酒,才喝了一点点就醉倒了,我的年纪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我这个醉翁饮酒的本意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呐!秀丽幽美的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内心深处,饮酒只不过是一种寄托罢了。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醉,一个是乐。作者说自己来这亭子与朋友们饮酒,喝一点点酒醉了,难道是心里贪杯,却没有贪杯的本事?不是,作者告诉我们,他是被滁州美丽的风景醉倒了。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饮酒的本意并不是贪杯,我贪恋的是眼前的美景,这喜悦藏在心里,这醉意浮现在酒中。酒不过是为我欣赏美景而助兴的啊!

所以,作者是因为美景而醉倒而喜悦。可是,醉则醉矣,作者为什么要称自己为醉翁呢?要知道,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欧阳修才不过刚刚四十岁,不惑之年,称翁,称老头子实在是太早。有人可能会说,这也不奇怪,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州时,就曾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词句,苏轼不也是自称老夫吗?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对古人而言已经算是高寿了,也许,他们对四十岁的感觉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对五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感觉,是可以称之为老夫、老翁的。古人不像现代人,总想把自己装扮得更年轻一点,他们似乎总喜欢将自己装扮得更老一些,总喜欢将自己称为老夫、老翁,这样似乎更有味道,更有厚度,也带有一些游戏人生、人生苦短的味道。

欧阳修说自己喝了一点酒就醉了,在喝酒的人当中,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其实,不管是不是醉翁,只要心理是年轻的,内心是快乐的,哪怕真的是八十岁的老翁也没关系。可是,紧接着,在文章中,这个所谓的醉翁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精神颓废、容颜苍老的老头子了: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聚会的快乐并不在于有音乐相伴,而是大家在一起快乐地玩耍游戏。你看,朋友们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尽情欢乐,好不热闹!可是在人群中,却有一个人容颜苍老、头发花白,很颓废地醉倒了,这个人是谁?就是我,滁州太守欧阳修啊!

这是怎么回事?刚才不是还说滁州的山水如何美丽,如何令自己心醉,如何令自己快乐吗?这才多长时间,怎么突然就真的变成了一个苍颜白发的老头子了?怎么突然就如此颓废地醉倒在人群中了?我们不禁要问,在欧阳修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这个所谓的醉翁到底有什么心事?欧阳修说自己的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山水之乐,但是我们却很想知道,欧阳修究竟为什么会喝醉,而他的醉翁之意又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欧阳修在滁州期间的一首诗: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题滁州醉翁亭》)

四十岁怎么能算是老呢?我这个醉翁在这亭子里偶尔留下了一篇文章。一个人喝醉了就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哪里还会记得自己的年龄呢?山间的花朵在那里开放,微笑,但是却不能理解我的内心,只有山间的清风吹来,让我从醉态中醒来。

后来,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也曾说道:“我昔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想当初我被贬到滁州的时候,虽然自称是醉翁,实际不过是个少年郎啊!

看来,欧阳修这个醉翁并没有完全醉倒,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只不过他自己不愿意醒来罢了!他之所以喝醉酒,之所以要醉倒,只不过是为了忘记世间万物,忘记所有的烦恼,甚至不愿意记得自己的年龄,因为不仅是山间的花朵,就连人世间也未必都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这位所谓的四十岁的醉翁,之所以在滁州做知州,是被朝廷贬谪而来,并非自己自愿而来啊!

那么,在欧阳修被贬来滁州之前,他担任过什么官职呢?他担任的是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龙图阁直学士是一个荣誉职衔,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是一个实职,负责今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北部地区的行政及官员考核工作,实际上是这一地区的最高行政首长,相比滁州知州职权与品级当然要大得多。那么,欧阳修的大官做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被贬呢?说起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因为有人状告欧阳修私生活不检点,再说具体点,有人告他与自己的外甥女不干不净,有不正当关系。这可是个爆炸性的新闻!前面我们刚刚介绍过欧阳修,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具有崇高的地位,怎么会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来呢?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姑且就称她为欧阳氏吧。欧阳氏的丈夫叫张龟正,在与欧阳氏结婚前,张龟正曾有一段婚姻,妻子去世后,留下一个女儿。与欧阳氏结婚后不久张龟正就去世了,丢下了这一对孤女寡母。这时候欧阳氏无依无靠,只好来到欧阳修的家里,依靠欧阳修生活。这个小女孩也就成为欧阳修法律意义上的外甥女。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张龟正的女儿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是就由欧阳修做主,将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欧阳晟。欧阳修的做法有情有义,他不仅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妹夫前妻的女儿,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子。

但是世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再好,他的脑袋再聪明,也预料不到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欧阳晟有一个男仆,这个男仆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位张氏也是美貌多情,两个人朝暮相处,眉来眼去,一来二去就勾搭上了。欧阳晟发现了男仆与张氏之间的奸情之后,就将这两个人送交开封府右军巡院发落。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与欧阳修有没有关系呢?没有,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如果非得说有关系,那就是这个案子中的两位主角都算是欧阳修的亲戚。但是奇怪的是,当时的开封府尹也就是开封市市长杨日严看到这个案子却异乎寻常的兴奋,决定把这个案子做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杨日严在益州做知州的时候,因为贪污渎职,遭到时任谏官的欧阳修的弹劾,所以他对欧阳修一直怀恨在心,一直想要寻找机会打击报复。这一次他看到这个案子与欧阳修多多少少有点儿关系,觉得是天赐良机,就想要深入发掘此案,将这个简单的通奸案复杂化,特别是想要将此案与欧阳修建立直接的联系,最好能挖出点欧阳修“阴暗”的秘密来,那就可以报这一箭之仇了!

于是,杨日严就责令手下对张氏严加拷问,想要从张氏那儿拷问出来一些对他有利的东西,从而对欧阳修实施打击报复。

张氏虽然迷恋男仆的风流俊俏,做出了出格的不体面的事情,可是她毕竟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道人家,没见过什么世面,如果不是因为奸情东窗事发,被拘禁在开封府,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跟开封府打什么交道。在狱吏的威逼恐吓、反复讯问、诱供之下,自然是惊恐万状,口不择言,为了早点把自己从这刑狱之地解脱出去,她东拉西扯、胡言乱语,供词中涉及的大多是自己没有出嫁之前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仅污秽暧昧、骇人听闻,而且居然与欧阳修也有些关系。杨日严看到张氏的这一番供词,真是大喜过望,这不正是他所想要的证据吗?这一下欧阳修要彻底完蛋了!

当时,想要欧阳修完蛋的可不只是杨日严一个人。一两年前,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运动中,身任谏官的欧阳修曾对贾昌朝、陈执中等一班守旧官员展开激烈的抨击,现在贾昌朝、陈执中高居宰相之位,他们也想利用这个案件将欧阳修彻底整垮。

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顺利。具体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孙揆秉公断案,他坚持认为,张氏案件的核心在于通奸一事,除此之外的其他事件,均不属于本案所追究的范围;其二,张氏在刑狱之中心神不宁、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说出一面之词,仅仅以此为据难以断定欧阳修有什么罪责。因此,他坚持本案只以张氏与男仆通奸这一事实来定罪,而绝不涉及其他事件。

这当然与杨日严、贾昌朝、陈执中等人所期待的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贾、陈二人立刻授意谏官钱明逸上书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通奸,并意欲霸占张氏家财。为了加强弹劾的力度,圆满完成宰相们交给的任务,钱明逸可谓煞费苦心。他找出了一份自认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什么证据呢?就是欧阳修的一首词: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望江南》)

初春的江南,柳叶还很稚嫩,别说游人不忍攀折,就是黄莺鸟也不忍心在如此柔弱的枝头吟唱。就是在这样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时节里,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了,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她就好比那稚嫩的柳叶一样惹人爱怜。这是一个多么可爱活泼的少女!你看她:时而抱着琵琶调弦索调,若有所思,似乎是想要弹奏一段情长意浓的曲子,可是不一会儿,她又与同伴们开始在台阶上玩耍簸钱的游戏,又是那么的调皮淘气!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眼中清纯可爱的少女啊,现在更是妩媚动人了!

欧阳修这首词的本意,就是写一位美丽的少女在他心目中留下的美好印象,这个印象时隔多年,到现在更加深刻了。那么这首词为什么会成为钱明逸控告欧阳修的证据呢?钱明逸振振有词地指出:当初这位张氏跟着欧阳氏前来投奔欧阳修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四五岁的样子,正是玩耍簸钱游戏的年龄,可见欧阳修那个时候就盯上幼小的张氏了!现在他对张氏心怀不轨是早有前兆的!欧阳修与张氏通奸的事实是确凿的,是有历史证据的!

由一首描写少女情状的小词推理出十余年后的通奸大案,钱明逸的逻辑推演能力与想像力真是高超!这本来是一桩子虚乌有的案件,更是一套荒诞至极的逻辑,但是在当时那种氛围下,谁又敢公开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呢?没有人出来戳穿真相,事情自然也就越抹越黑,以至于最后惊动了宋仁宗。仁宗是非常器重欧阳修的,他当然不能容忍自己信任欣赏的官员做出这等伤天害理、有悖纲常的丑事。于是,朝廷下诏责令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苏安世主审此案,又派遣宦官王昭明督办此案。

为什么让王昭明这个宦官督办此案?此中也是大有深意。原来这也是宰相贾昌朝等人刻意设的一个“局”。一年前,欧阳修以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之职出使河北,朝廷安排王昭明与他同行,欧阳修坚决拒绝,他说:“按照朝廷的惯例,我这样的官员出使地方州郡,不能与宦官同行,如果跟他一起去,我觉得脸上无光,感到很羞耻。”朝廷拗不过欧阳修,就取消了这个决定。但是你想,王昭明听到欧阳修说这样的话,他能高兴吗?他能不记恨欧阳修吗?

所以,宋仁宗安排王昭明督办此案,在宰相贾昌朝等人看来,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个能够将欧阳修置于死地的好机会!王昭明肯定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欧阳修定为重罪!

然而天佑好人,这一次贾昌朝等人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怎么回事?贾昌朝等人千算万算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天下像他们这样没人性的人毕竟是少数,有良心有公心的人毕竟是多数。宦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人们厌弃的一个群体,因为宦官做的坏事太多,但是也有一些宦官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汉代的蔡伦、唐代的高力士、明代的郑和等等,这一次欧阳修运气好,碰到了王昭明这个有良心有公心的宦官。

王昭明虽然之前与欧阳修有那么点小摩擦,小小的不愉快,但是王昭明本人并非一个公报私仇的小人,相反,他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王昭明一接手这个案件,心里就很明白是怎么回事。主审官苏安世心里也很明白宰相为什么让他们来审案子,明白宰相希望他们俩将此案审出什么结果。但是审来审去,的确证据不足,很难将此案定性为欧阳修与张氏通奸,那怎么办呢?苏安世就跟王昭明商量,说不如就按照宰相的意思办,精心援引相关法律条例,罗织罪名,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欧阳修定案算了!没想到王昭明正义凛然地说:皇上之所以派我来监督办案,就是想要揭开事实的真相,就是要让我们做到秉公断案,怎么能够胡乱罗织罪名呢?他说:我因为职责的缘故,经常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听皇上三天两头念叨欧阳修如何有才华,如何忠诚朝廷,现在你如此草率地定案,无非是害怕宰相怪罪不好交代,无非是想要迎合宰相的意图,可等到将来有一天,这个案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我告诉你,你吃罪得起,我王昭明吃罪不起!

王昭明一番话深深触动了苏安世的内心。这可真是难办,一方面是宰相的威逼,一方面是事实的真相,天平究竟该倒向哪一边呢?苏安世还算一条汉子,经过反复思量,他与王昭明最终决定维持原判,只认定张氏与男仆通奸这一案情,欧阳修与张氏通奸罪名不成立。但也许是为了照顾到陈执中、贾昌朝等人的面子,又给欧阳修加了一条罪名,那就是欧阳修动用张氏的钱财购买田产,却将田产归入妹妹欧阳氏名下,属于侵夺他人财物,以此对欧阳修提出弹劾。

案件的审理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宰相们本来想以通奸之罪整倒欧阳修,没想到最终只能以侵夺他人财产的罪名弹劾欧阳修,这个结果虽然不是他们期待的,却也只能愤懑地接受,而苏安世与王昭明二人却因为主持公道而被贬官。

对于欧阳修的惩罚结果就是:贬官滁州。在《欧阳修落龙图阁直学士差知滁州制》中,朝廷对欧阳修所犯错误进行了归纳,大体说来就是三条:

第一,不该抚养张氏这个“出非己族”的外甥女;第二,不该将张氏嫁给远房侄子欧阳晟;第三,至于说到欧阳修侵夺张氏财物,相关证据不足,但是也许事出有因。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整个就是一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按照惯例,给皇上写了一道谢恩的奏章。在这奏章里,他写了自己为什么被贬滁州,其中原因说出来也很可笑:

第一,我只恨自己没有未卜先知的神通。我不该收养这个张氏,我没有预料到当年年仅四五岁的张氏长大后会私通男仆,做出丑事,这也许是我的过错;第二,我不该将张氏嫁给欧阳晟。可是这个张氏本来不是我的亲外甥女,而欧阳晟更是我的远房侄子,这两个人之间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本质上并不是近亲结婚。再说了,张氏嫁给欧阳晟之后,与我远隔千里之遥,她做什么说什么我哪里能够知道呢?第三,说到侵吞张氏财产,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唉,想要整倒我,什么理由找不到?

欧阳修最后说:我这次为什么被贬?原因很简单,傻子都能看出来。这几年,我在朝廷担任谏官之职,遇到朝廷大事,往往一马当先,直陈时弊,抨击权贵,得罪的人太多了!这一次我要是不离开朝廷,攻击我的人就不会消停。所以,要想证明我清白无辜,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我交给法官来审理,要让我远离险境,就将我放逐到远离京城的地方。我走了,大家就都消停了,矛盾就消失了,斗争就停止了!当然啦,我这次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主要还是因为皇上您圣明,对我多加保护,要是没有您,我怎么能够有滁州这样一个好去处呢?这话要是再朝后面多说点,那就是:我要不是被贬滁州,还写不出《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呢!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醉翁亭记》。《醉翁亭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欧阳修总不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有的时候,实话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太难听太难看。现在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欧阳修说自己“苍颜白发”,说自己“颓然”而醉了。谁遭遇这么一档子倒霉恶心的事儿,谁身上被泼了这么大一盆子脏水,不都得未老先衰吗?也只有颓然而醉让自己暂时逃避一下这无穷的烦恼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发现,这次欧阳修的绯闻案背后实际上有一张很大的罗网,这张罗网一直悄悄地张开在欧阳修的头顶上。欧阳修这次被贬不过四十岁左右,从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也才不过十五六年的时间,而真正到朝廷的中央机关工作的时间才不过三四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欧阳修能得罪多少人,得罪的有多深,竟然让他遭遇了如此严重的暗算?套用一句俗话说,欧阳修到底动了谁的奶酪?到底从哪一张虎口里夺了人家的食?从表面看,欧阳修遭遇的是一起绯闻案,但是这件绯闻案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更大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不了解这里边的秘密,我们就只能在醉态中理解《醉翁亭记》,永远不可能了解其中的真实内涵,也永远无法了解醉翁的真实面目。

来源:中华书局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