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火箭喷气原理(组图)

作者:林辉 发表:2013-01-05 14: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根据现代科学的定义,火箭是利用燃料燃烧产生气体的反作用力而向前推进的飞行器。现在的人们一提到火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现代的尖端科学技术”;但是事实上,中国人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火箭的喷气原理,并应用在军事方面,“火箭”这一名称也已经见于典籍,而且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试图乘火箭翱翔的人。

“火箭”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载于《三国志》。公元229年,蜀国的诸葛亮出兵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魏国守将郝昭则以“火箭射其云梯”,云梯着火后,攻城的蜀兵也被烧死了。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处绑上一些容易燃烧的物品,点着了才射出去,还算不上是火药箭

七世纪后,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在军事方面。北宋时期,火器的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由燃烧性能更好的火药作动力的火药箭,当时仍沿用“火箭”的名称。其原理同现在的火箭一样,即依靠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将箭射出去。据说,这种火箭,可以射伤三百步以外的人马。北宋军队正是依靠这种火箭,击退了金军的多次进攻。

                         

                                     “火龙出水”

明朝时,火箭在军队中的应用更加普遍。火箭的种类更为多样,还出现了“两级火箭”,比如明朝出版的《武备志》中记载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这种火箭是用五尺(约合1.55米)长的毛竹去节,用刀削薄作为龙身;然后在前后分别装上龙头、龙尾,用竹筒作为龙身。龙头的口部向上,龙腹内装火箭数支,把火箭的药线连在一起,由龙头下部的孔中引出;再在龙身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倾斜装上两个火箭筒,把它们的药线也连接在一起。之后将龙腹内引出的总药线连在前部两个火药筒的底部。这样,发射时,当前部两支火箭筒(第一级)燃烧完毕时,就引起后部两个火箭筒(第二级)的燃烧。待四支火箭燃烧将完时,连接的引线引燃龙腹内的火箭,在气流的推动下,向龙口飞出,继续飞向目标。其构造完全符合现在的火箭推动原理。

根据记载,这种火箭“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在一次战役中,可“发射二十支的火龙箭,即飞水面二三里远,如火龙出于水面”。

运用上述制造火箭的方法,民间出现了节日中燃放的“起花”。一支“起花”被点燃后,会迅速腾空而起,随后逐渐消失在几百尺的高空中。

                         

                                           万虎

火箭的喷气原理在军事和生活上的应用,也使勇敢的古代中国人梦想着藉此飞上天空。明朝初年,有一个叫万虎的人(也有人说是另外的名字)开始尝试乘火箭飞行。万虎买了47支当时最大的起花,然后把这些起花捆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自己也绑在架子的前部。他的手中还各拿着一个风筝。随后他让仆人将47支起花同时点燃,希望藉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空中。尽管试验失败了,但这个勇敢的人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火箭飞行之人。为了纪念万虎,人们已将他的名字用来命名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环形山。

大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与火箭等火器技术传到了印度、阿拉伯,并经阿拉伯传到了欧洲。直到1805年,英国炮兵军官W•康格里夫才创制成脱胎于中国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为近代火箭的肇端,射程达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火箭技术逐渐用于空间探测和开发。

显而易见,在现代人鄙薄古人、自认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之际,我们的先人们早已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早已向世人证明了曾经的中国文明是怎样的发达和领先世界。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