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是压垮实业的货币政策根源

发表:2013-11-07 10:3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11月07日讯】作为全球储蓄最多的国家,中国最近几年不仅实际利率不断攀升,而且甚至时时闹起了“钱荒”。什么机制造成“全球钱最多的国家钱最贵”?如此严重的金融扭曲不仅有国内外资金流动与货币政策对冲的恶性循环根源,而且有中央银行南辕北辙的货币政策根源——如今中央银行执行的早已不是中性货币政策,而是高利率政策。

一、从高利率吸引热钱促升值,到央行不平衡对冲提高利率

由于欧、美、日超低利率与中国国内高利贷泛滥形成鲜明对比,国际热钱持续涌入中国,这毫无疑问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收购外汇,并为了购汇而发行人民币;由于担心人民币发行冲击国内经济,央行多年来不断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发央票等数量化对冲措施来回笼货币。然而,由于整个过程由于存在着不平衡对冲的致命缺陷,结果使国内人民币利率越来越高、人民币升值预期愈演愈烈、进而热钱流入越来越多。

这个造成政策效果南辕北辙的不平衡对冲缺陷是:人民银行购汇投放货币和对冲回笼货币的过程中总量平衡而结构不平衡的。每月卖给央行外汇储备、拿走人民币的,是结汇较多的大型商业银行,背后是大型国企、外贸外资企业、息差套利者;而因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或央票发行被抽紧银根是并无多少外汇结算的中小银行,背后是内资内贸企业、中小企业。

多年如此“购汇发钞、对冲回笼”的游戏结果,造成中小银行、内资内贸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国内实际利率越来越高。目前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和信托的利率平均在5%以上,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平均融资成本10%以上,民间短期借贷的利率20%以上。

在欧美日零利率的背景下,中国如此高的利率自然会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结果形成“热钱流入—央行购汇、不平衡对冲—造成国内结构性资金紧张、整体利率上行—热钱加速流入”的恶性循环。

二、高利率压垮实业,打击资金空转的政策进一步抬高利率

中国很多传统产业的经营毛利率本来就只有10~15%,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却高达10%~20%——超高的实际融资成本使上述原本可以盈利的企业沦为亏损或挣扎在生存边缘,结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关门并用有限的资金放起了“高利贷”。在实业资金都转做资金生意的大环境下,更不用提那些有资金优势的商业银行了—— 在实际资金短缺、资金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很多商业银行都通过影子银行做起了变相“高利贷”生意,越来越多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

显然,长期错误不平衡对冲、对外宽松、对内紧缩的的高利率政策是资金空转的根本原因。然而,央行并未从从高利率和高利贷压垮实业的本质上去解决问题,反而从资金空转的现象出发,企图紧缩银根,迫使商业银行降低杠杆、并一厢情愿地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空转的资金回到实体经济。

结果,央行上述政策的结果又一次南辕北辙:按着货币流动的规律,“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首先中小银行、民营企业资金干枯,受伤最深;其次,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都有硬资产抵押,资金可得性最强,而创业企业、民营企业、科技企业较多软资产,资金可得性差,结果造成经济结构逆向调整;再次是债市、股市等没有资金流出刚性的最易受伤,结果造成政府债务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股市下跌打击消费和投资,风险扩大;最后是资金利率提高、更多实体破产、更多资金从实业流向高利贷……显然,通过抽紧银根不但不能“调结构”、不能“把资金回到实体经济”,反而还进一步促进资金逆向流动,把更多资金吸引到高利贷和影子银行市场,起到相反的效果。

三、高利率的改革悖论: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南辕北辙

有个水价市场化的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年地藏王安排太白水星帮玉帝管水政,太白水星得到玉帝支持说搞水价格市场化,赢得西方极乐世界和中土舆论一片喝彩;但太白水星一个人垄断了水供给,拧紧水龙头不放水,结果水价暴涨,连龙王们都渴得发高烧,中土百姓更是渴死无数。

全球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选择宽松货币环境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利率必然下行;选择紧缩背景搞利率市场化,实际利率一定上行。我国央行由于搭配了紧缩的货币环境,结果造成实际利率不断上行,形成严重的紧缩效应,不仅股市和债市被打垮,大量承担不起高资金成本的实业也被高利率打垮。

关于利率市场化和货币供给市场化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起90年代初的那场争论:“到底是先从市场体制改革入手,还是从价格改革入手。”显然,回避体制改革,在供给严格控制的背景下搞价格市场化改革,所谓价格市场化也难免事与愿违。

四、“中性”货币政策的高利率悖论

央行隔夜拆借是市场经济国家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引导工具。如拆息提高,理财存款利率,国債利率和债券及贷款利率一定会跟随上升,股市会大跌,并打击消費和投资。6月钱荒至今中国拆息仍在4%以上,国债利率创10年新高,高利贷泛滥成灾,央行却仍然认为这是中性货币政策。

这个所谓中性货币政策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个“中性衣服政策”的微博寓言很能说明问题:

“东土忽冷忽热,而百姓穿衣须衣官定。有时衣官反应不及时,发现天冷允穿棉衣时,其时天气已变暖;发现天暖并允穿单衣时,天气已变冷,结果就会冻死、热死不少人。衣官于是请示宰相执行中性衣服政策以应万变;恰逢最冷季而百姓着短袖,衣冠宣布:当前执行中性衣服政策,不改衣……”

显然,中国的所谓中性货币政策,也是在类似的背景下产生的。当人们厌倦了一脚刹车一脚油门的调控方式,中性货币政策的确是一种选择。问题是中性货币政策要从中性的位置开始——全球几百年的金融历史上,有谁把20%的存准率、两位数的实际贷款利率叫中性货币政策?

也有专家以数量论,比如M2总量100万亿为当理由说中国钱不少。可是中国100万亿M2余额中不仅有20多万亿被央行冻结,还有20多万亿在地产和高利贷(影子银行)空转,而实体经济资金实际上早已严重不足。

回到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常识,利率才是资金是否紧缺的“温度计”:实际利率高,证明资金紧缺;实际利率低,证明资金充足。因此,在各国的货币政策中,利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都优先于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場等数量型工具。在零利率政策失效前,欧、美、日都很少用数量型工具。

5月底前,我国隔夜利率只有2%,但6月初之后一直在3%以上,月末季末高到4%~6%,6月下旬更高达13%。显然,作为全国金融市场指导价格的隔夜拆借利率已经比年初上升了50%~100%,那里还有什么中性?央行早已变相执行从紧货币政策。

六月钱荒,险些酿成金融危机:倘若引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百姓挤兑、商业银行倒闭,后果不堪设想。6月最后一周,央行不仅承诺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流动性,应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外,还重新启用搁置多年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银行流动性危机最终解除。

然而,10月以后,央行先放风略紧,后停止7天、14天逆回购,还发央票,隔夜利率拉到5%以上,又一次造成股市暴跌。之后,上周二央行又突然180度大转向,放130亿逆回购,周四再放160亿逆回购,隔夜利率也开始下行。至于三中全会之前央行为何突然从紧,之后又为何紧急转向,背后是否有高层干预,利率会不会继续下行,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回过头来看,除了钱荒后的利率短暂的回落,7月份以来的隔夜拆借利率平均比前五个月仍然高了50%以上,货币政策从来就没有回到6月以前的正常水平,以中性的名义严厉紧缩,与中央的有关政策明显不符。

更值得重视的是:不平衡对冲、对内紧缩造成国内高利率,加速热钱流入、再不平衡对冲的政策依然在延续;高利率逼垮实业的现实不但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仍然以“中性”的名义反向调结构、把更多资金逼离实体经济;在金融抑制尤其是货币供给严格受控的前提下,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名义拧紧水龙头的动作正在不断提高中国的资金价格……

(有删节)

来源:和讯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