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多少人能记得杨波涛是谁?

作者:萧锐 发表:2014-03-03 22:4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4年03月03日讯】杨波涛,37岁,河南商丘人,其被控系2001年商丘某强奸杀人碎尸案的嫌疑人,一关就是十年。十年间,商丘市中院判了两次死缓、一次无期,三次判决均被河南省高院撤销并发回重审。2013年8月,商丘市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回起诉,六个月后被“取保候审”。

又是一起这样的案子,证据严重不足,甚至除了刑讯来的口供,根本就谈不上有证据,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公民被长期羁押、人身遭遇非人虐待和摧残。“十几个昼夜不能睡觉,被拳打脚踢、强灌屎尿、揉捏睾丸,胡须、腋毛和阴毛全被拔光”,这些只存在于当事人讲述中的遭遇细节,耸人听闻,让人难以置信(当然,也不可能有存在于纸面上的证据去佐证),却极有可能最终无法启动任何相关的调查和追责程序。

没有人能完全体会当事人及其家庭的苦痛,在杨波涛口中曾对其进行刑讯的公安局长,在杨被关入看守所7年后也因受贿等刑事犯罪锒铛入狱,那些具体到个人的怨愤甚至已然无以追索。一个人撞上冤狱,等待他的是漫长的煎熬,从肉体及至精神,还有一个甚至几个家庭要注定为此付出代价,且无从偿还。不停地申诉、上访、被遣返,这些可以用一个一个词去概括的人生经历,却无法用词语去真的体会。都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却为何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办案人员、负责人、把关者、监督者,都可以无动于衷,而且极有可能无须为此付出丁点儿代价?

或许几天之后,公众已不记得杨波涛的遭遇,因为最近两年,类似冤假错案的公民遭遇,人们见得太多,而且情节是如此雷同。不同的侦办机关、机构和人,对待公民的自由、人身和尊严问题,如同儿戏,如出一辙。需要明确的是,新闻有疲惫期,一些曾经热极一时的新闻事件,不再那么密集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可能并不都是因为问题得到了根治,玉宇澄清,而往往归因于某种信息获取上的疲惫。它们可能还存在,甚至并无实质性改观。

当社会关注变得疲惫,制度纠错的能力和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可预期的纠错能力,不因公众围观与否、媒体报道与否而区别对待。从个案抽象出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进而寻求制度性的反思与解决,这是值得肯定的制度改良路径,然而过于抽象地寻求制度反思,空对空地探讨各类问题,必须有重新回到个案的能力。重新回到个案本身的解决,以及对当事人不堪处境的观照,同样值得重视。

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问题,在2013年的一整年时间里,公检法司各类法律部门出台了各种各样制度性的规范,但具体到杨海涛案,或者之前的浙江叔侄案,是否真的能够行之有效地得到实施?案件复查程序进展如何,追责程序最终是否能够启动,防范新的冤案产生重要,让旧的冤案完整收获这份迟到的正义,同样重要,且越来越重要。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