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化10则:为何骂人都说“不要脸”(组图)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3)

发表:2011-11-03 15:1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16、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17、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

18、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关,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专门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说起食指,还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动,第二天必尝异味。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19、我们今天说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的意思。古人随身带的荷包就是钱袋的意思吗?

常说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钱袋满了(发财)的意思,荷包的这种意思与其功能有关。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因其色泽鲜丽,加上刺绣精致美丽,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精心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来荷包还成为身份、荣耀的标志,清代皇帝曾以绣荷包为奖品颁赐群臣、侍从,以示恩宠。随着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逐步向民间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献神佛以表虔诚之心。荷包不仅是艺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主要是盛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据内盛物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种荷包,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搬指袋、钥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绣佩饰等。钱荷包的功能跟现在的钱包很类似,因此用荷包很鼓来比喻有钱是很贴切的。

20、为什么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

驸马是称号还是官职?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驸马也不算小官,年俸二千石,因此东汉的馆陶公主就选了一个驸马都尉做丈夫,这只是碰巧。 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事。魏国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这以后,魏晋时代的皇帝就参照此例给自己的女婿加封这个官职,如杜预与晋宣帝(司马懿)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时,就加封了这个官职。此后遂成定例:凡”尚公主”(也称”尚主”)者,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尚公主者大多授此官,但后世的驸马已经没有实职了,而是成了一种荣誉称号,人们用”驸马”来专门称呼公主的丈夫。

21、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

《楚辞.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簙些。”这大概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发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7世纪时(中国初唐时期)演变成战争游戏;“象”、“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后,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似乎没有忘记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于占星术。13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赋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很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的标志还是很明显的: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22、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23、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24、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就说:“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25、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1):趣味文化5则:在公堂为何只打屁股?(组图)
◎中华趣味文化大合集(2):趣味文化10则:三姑六婆是些甚么人?(图)

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