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太浅 王维诗里多维时空折叠(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05-07 09:3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王维
 唐代王维画山阴图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国立故宫博物院)

苏轼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的也无错,但觉得浅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是一首大家都熟知的王维的一首诗啊。如果把其中的“闲”字改成了“静”字,那就会意境全无。而恰好是一个闲字,更是无意的雕琢,也是人与花一体的意境。桂花开过自然要落去,就像一个闲静的人,自然会安然如初。

王维的诗是多维时空与三维时空的组合

人闲说的是心里时空,这心里时空就不是三维的了,可以是更多维度的;当然花落就是三维时空里的情景了。这里的闲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了:五个字就是名词与动词的排列,而没有形容词的份了。

而下一句:“夜静春山空”还是多维时空与三维时空的组合,夜拟人化,夜的静也不是三维时空的,春山空说的就是自然环境里的空间了,还是名词动词名词动词的组合,这里的静也成为了动词,而非形容词。

接下来的“月出惊飞鸟”也是同样的多维时空和三维时空的解读。月这里也可以理解成拟人化,其实月应该也是一个生命,也是多维时空的体现。

此诗看起来是字与字的组合,其实是多维时空与三维时空的组合。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因为他本来就是时空的体现,而不仅仅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简单了。

其诗多是这样的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戏赠张五弟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这里每首诗都有一个空字,一个空字,完全可以理解为多维时空的名词。就像他的名字,也有一个多维时空的维字,看起来真是巧妙的安排。

王维何许人也 如何有如此深的诗歌造诣?

王维,其父曾为官,虽职级不高,仅为一名司马,但也算有一定社会地位。其母姓崔,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对王维的影响深远,不仅从小以佛法薰陶儿子,还亲自为他取名“维”,字“摩诘”。合起来即为“维摩诘”,借的是《维摩诘经》中那位智慧通达、超然世外的居士之名。寓意洁净无染、清明高远,仿佛从一开始,王维的命运便与“出世”与“澄明”紧紧相连。

王维天资聪颖,容貌俊逸,年少便以才情斐然著称。他不但诗艺高超,尤擅绘画,精通音律,书法亦有极深造诣,甚至还擅长烹饪,可谓全才少年。15岁即入京城求学,21岁便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担任太乐丞——管理宫廷音乐之职。他在17岁时便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年王维初露锋芒便震动文坛赢得神童之誉

开元九年,王维出任太岳丞——虽然只是从八品的小官,却职责非凡,属于朝廷的“文化部长”角色,负责宫廷音乐的训练与管理,有机会频繁出入王公贵族之间,风头一时无两。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令他命运急转直下。他属下在排演《狮子舞》时,误用了象征皇家专属的黄色服饰,被视为僭越之罪,王维也因此被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管仓库的地方小吏。

在济州的四年里,王维一度陷入人生低谷。原本春风得意,如今却郁郁寡欢,郊外结交隐士,常生归隐之念。他曾写下“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以少年的心境哀叹人生之蹉跎。高处跌落之痛,在他心中盘桓不去。四年后,王维自觉看破红尘,辞官归隐,踏上人生首次隐居之路。然而,他终究放不下红尘,于是不久又重返长安。

归于长安的日子里,王维一边闭门研习佛理,一边游历山水,结交文友。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志趣相投的诗人孟浩然。这一“王孟”组合,日后被称为山水田园派的双璧。人生至此,王维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他开始接受命运、接纳变化。少年时的凌云壮志,渐渐沉淀为平常心;锋芒毕露的锋锐,也在山川之中被打磨成温润的光泽。他登山涉水,拜访高僧道士,每一次归来,心境便愈发安宁。自然山水缓缓流入他的诗境,也净化了他内心的郁结。

举世无相识 终身思旧恩

但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开元十九年,王维经历了一场沉重的打击——他深爱的妻子在难产中离世,而他们之间并未留下子嗣。中年丧妻,王维悲痛欲绝,自此终身未娶,独自生活三十年。他形容枯槁,哀痛不已。此后,他将所有的思念与哀悼寄讬于诗画与佛法之中。

面对生死的考验,王维并未沉沦。他依旧秉持士大夫的担当与理想,三十四岁时,他主动前往洛阳毛遂自荐,献诗于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表明愿为国家效力。在唐朝,除了科举,中枢大臣的推荐亦是仕进之路。张九龄赏识其才,次年便任命王维为右拾遗,官虽不大,却职掌谏诤,是敢于向皇帝进言的正直之官。

重返朝堂的王维,虽心怀抱负,却更具圆融之道。他不结党营私,不参与权争斗争,始终保持与各方适度距离——近之不媚,远之不冷。这种不偏不倚的处世智慧,使他在官场如履薄冰中仍可稳步前行。

但真正的考验到来了。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罢相贬谪,取而代之的是权臣李林甫,就是那个口蜜腹剑,结党营私,给大唐埋下乱局祸根的人。满朝文武纷纷站队避祸,而王维却写下《寄荆州张丞相》一诗,公开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与忠诚: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在人人自危的时刻,王维此举无异于逆风而行,李林甫旋即将他外放至西域河西节度使幕府,担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开始了。边塞生活让他沉淀内心,也激发出强烈的诗意。他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千古名句,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他在边塞写下四十余首诗作,将雄浑壮丽与深远意境完美融合。

其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短短四句,道尽离愁与友情,成为古今送别第一诗。

40岁后,王维担任“知南选”,南下岭南考察地方官员,途经襄阳时,特地前往探望老友孟浩然,不料对方已故。悲恸之余,写下《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他还亲自绘制孟浩然画像,悬于刺史亭中,此亭后被改名为“浩然亭”,纪念挚友之情。诗评家黄宗羲评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这首诗不事雕琢,却情深至骨。

半官半隐 辋川幽居

此事之后,王维更加明悟“人生无常”,其心境愈加旷达,正式开启了“逍遥游”的阶段。44岁时,他在终南山辋川购得一座别墅,迎母同住,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母亲去世后,他遵礼“丁母忧”,三年闭门不出,彻底隐居。

在辋川,他结识好友裴迪,两人山水作伴,吟诗作画,耕读为乐,合着《辋川集》,名篇如《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木兰柴》等,皆出于此。此间王维还绘有《辋川图》,虽原作遗失,但其意境传世。

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即出于此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风物清幽、心境澄明,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极致体现。

安史之乱遭劫以《凝碧池》回转

然而盛世终将覆灭。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王维时年55岁,被迫留在陷落的长安。为避免被迫从贼,他服药装病,却仍被羁押。安禄山迫其出任伪职,王维不得已接受,但始终心向唐室。当他得知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禄山面前怒斥逆贼而殉国时,写下《凝碧池》以志哀: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因这首诗,以及好友裴迪的力证与众臣的保荐,得以免罪复官。唐肃宗见其心迹可嘉,重用之,任命为尚书右丞,官至从三品。

但王维此时已心无仕进之意。他在奏表中请求将辋川庄舍改为寺院,为母亲祈福,这便是“清源寺”。61岁那年,王维请求皇帝准许弟弟返京团聚,奏表才递交不久,他便与世长辞,葬于终南山下的清源寺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在尘不染,在世不俗”的境界。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